眼B型超声诊断早期视网膜裂孔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眼B型超声诊断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效果.方法 32例(眼)视网膜裂孔患者,所有患者均展开眼B超检查,分析B超检查结果、裂孔发生部位和B超检查声像图特征.结果 32例患者中,马蹄形裂孔合并视网膜脱落12例(37.50%),干性马蹄形裂孔18例(56.25%),巨大裂孔2例(6.25%).32例患者中,裂孔发生在鼻侧1例(3.13%),颞下方9例(28.13%),颞上方22例(68.75%).①马蹄形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光带中断呈连续性,双侧断端伴有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镜下裂孔部位存在拉开现象,且伴有错位,有些断端可以发现卷曲增厚现象.②干性马蹄形裂孔:经B超检查提示,玻璃体腔中存在光带回声,但是较短,而球壁前侧伴有间断的回声光带,另一侧与周边连接,于玻璃体腔中表现为弯曲现象,弧形短光带状回声无显著后运动,同时与球壁间可见液性暗区.③巨大裂孔:后缘经裂孔双角反折到后方,前缘与后缘翻卷到玻璃体方向,呈勾状,光带存在海马状或者发夹状.结论 早期视网膜裂孔应用眼B型超声诊断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对于屈光间质混浊患者,可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相应治疗,有助于遏制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其他文献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微服务等技术的发展,IT系统结构日益复杂,进而导致传统的运维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IT智能运维(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AIOps)逐渐成为了大势所趋。AIOps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可获取的运维监控数据(性能指标、告警信息、系统日志等)中自动学习规则来代替人为制定的规则,从而提高系统的预判能力与稳定性,降低IT系统运
目的 对比胃溃疡(GU)患者分别应用艾司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GU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治疗,研究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炎性指标水平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乏力、反酸、烧灼感及上腹部疼痛积分分别为(0.81±0.12)、
随着4G、5G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各类视频软件兴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应用之一,推荐系统也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为某视频应用设计和实现一个有效的视频推荐系统,并对系统中使用的推荐算法进行优化,以提高用户点击率和转化率。推荐算法本质上是对用户的兴趣偏好进行建模,以此来选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而当前主流的点击率预估模型,大多直接将用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