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润物无声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强调的是情感的重要作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想彰显独立的心理特征,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从情感入手,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教育中如何做到动之以情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做法。
  【关键词】 动之以情 温言细语 宽容 关怀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感情。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的重要作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而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想彰显独立的心理特征,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反感。因此,教师如果能使用“动之以情”的教育手段,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则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润物无声”呢?以下就是相应的做法极其效果。
  一、温言细语情暖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思想教育也是如此。教师教育这些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这就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育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当学生有错的时候,我们是漠然视之还是厉言苛责?漠然视之,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也让学生觉得教师根本不关心他,有的甚至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发不可收拾。厉言苛责,学生要么是畏惧有之,要么是叛逆对峙,要么是阳奉阴违,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当学生犯错找其谈心的时候,不妨把声音压低一点,把语调放柔和一点,把话语说得委婉一点,使学生找到 “自己还可以”的感觉,让学生在温言细语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
  二、宽容以待情动心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不能光靠几句温婉的语言,还要在处理事件的时候示之以宽容。唯其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善意。
  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看,采取宽容的态度,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当然,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学生以台阶,既要让学生下得了台,又要让学生登得更高。这样学生还会还教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英语教师曾经向我告状,说班上的叶青(化名)上课时看课外书。刚好,段考一的成绩出来,叶青的英语退步了。我让全班学生写学习总结。叶青在总结里慨叹自己的英语成绩不佳。我灵机一动,决定不去责备他,而是在其总结后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把英语课堂上看课外书的时间全部用来听课、做练习,英语成绩肯定会有很大的飞跃。”两天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很感激我没有对他进行批评也没有找他过级室谈话,保全了他的自尊,很感激我的宽容,并且保证从今以后一定认真学习。果然,其后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承诺,在段考二中,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及时关怀情满心间
  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感情意向上处处感激教师的付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要求教师时刻不忘对学生给予关怀。对学生的关怀应该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不要等到学生做出成绩或犯错后你才去关怀他。只有在平时真心真意地对待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动态到身体健康,从语言到行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怀,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真诚的付出。有了教师真诚的付出,孩子就知道了爱;有了爱的滋養,才会生出理解;有了理解,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整日懒懒散散,无心向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每次我找他谈话,他总是把头扭向一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无动于衷,有时候还有些灰心地说:“老师,我就这样的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劲。”有一天我翻看学校2009年的期刊——《繁星》,发现了他的文章。我便在班上宣读了此文,并肯定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在座位上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偶尔抬起头来,眼睛里却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从这一天开始,他渐渐地认真起来。在他的随笔中,他告诉我:“这是我初一时写的一篇文章,想不到还有人记得,更想不到老师会在班上朗读……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很感谢老师您给我的关怀,从现在开始,我要找回自己,重新追求我的梦想。”在学生濒临绝望的时刻,教师及时的肯定就是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
  总之,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动之以情则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大利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唤醒每一个学生沉睡的良知和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研究和拟定科学完善的活动方案势在必行。  【关键词】湿地 考察  一、设计缘由  1.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湿地对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性。但在城市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湿地开发行为,导致城市湿地功能退化。保定的城市湿地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未来城市规划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立
期刊
学困生就是指智力正常但其学习成绩较之于同年级学生明显偏低,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也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表面上,学困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其实,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重视师生情感的沟通,多接触、多了解、多关心学困生。教师只有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用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取得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功。在这里,我想以化学这门学科为例谈谈学困
期刊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极为必要。“导师制”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字】“导师制” 青年教师 培养 模式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在新课改形势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教育的主力军和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合理利用学生以前的认知和形成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来认识新概念,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优化视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盲校 类比法 概念 组织结构  一、背景  在盲校中医推拿专业中有很多基础课程如实用正常人体学、伤科按摩学等课程中会反复出现许多人体组织结构的概念如神经根、椎间孔、椎间盘、微循环等。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是通过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
期刊
【摘要】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地理教学必须要遵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实际探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想让学生真正学懂地理,会用地理,就必须牢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
期刊
【摘要】激励着重从正面去肯定、激发人的动机和行为,是班级管理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善用、巧用激励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艺术。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太少,且运用的方法还需改进。因此,本文即谈谈班级管理中的激励艺术。  【关键词】班级管理 激励艺术 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长和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
期刊
笔者在教初二语文下册(人教版93年第二版)第五单元末看图写文时,看到这样一幅图画:在芳草萋萋的大草原上,一群健硕的骏马在自由活动,它们有的啃食着遍地的嫩草,有的吃饱了在自由地散步,有的小马驹在和同伴们嬉戏……然而,在这群健硕的马儿中,有那么一匹极不合时宜的瘦马,它卧在草地上,浑身瘦骨嶙峋,尽管周围绿草遍地,它却不闻不问,俨然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由此我想到: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们中,尽管在一个教室上课,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历史课被河北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地位得到了恢复,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为何内涵丰富、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如此缺乏“听众”,为何“读史使人明智”这句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也不足以使学生们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已经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历
期刊
俗话说“有一副好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一个成功者的先决条件”。高中阶段的学生们,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在废寝忘食地学习着,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网传南方某学校“吊瓶班”,“赤膊班”,一时传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不亚于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然而结果呢?“吊瓶班”无一人上本一线。所以,健康是“1”,其他都是“0”,体育教学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的课程,不能被
期刊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