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术中CT扫描治疗新鲜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术中CT快速扫描在治疗新鲜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未使用术中CT扫描、直接行椎板切除减压的为观察组(82例), 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使用术中CT扫描、根据CT扫描结果决定减压方式的为治疗组(79例)。治疗组术中CT显示进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复位者,不再行椎管内减压;对术中CT显示仍存在骨折块占据椎管压迫硬脊膜者,根据术中三维CT信息,对突入椎管内骨折块的位置和大小定位,据此于相应椎板、椎间黄韧带的位置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对比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神经功能分级、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后凸Cobb角。

结果

治疗组术中床边CT扫描显示48例(60.8%)进入椎管的骨折块完全或基本复位、31例(39.2%)骨折块仍占据椎管压迫硬脊膜。治疗组与观察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少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神经功能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8比χ2=1.372, 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恢复[(40.3±11.8)°比(82.1±4.2)°,(-10.3± 2.6)°比(6.9±3.3)°,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2年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

结论

对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内固定矫形后行术中床边CT快速扫描,根据扫描结果精准治疗,临床疗效与全椎板切除减压疗效相近,但可以简化手术,使部分患者避免了椎管内减压、部分患者采用椎板小开窗减压,从而利于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预防椎体高度远期的丢失。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高原地区老年低能量损伤所致腰椎骨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间青海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低能量损伤所致腰椎骨折患者124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无骨折的老年体检者98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身骨密度检查仪对其骨密度(BMD)情况进行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腰椎低创伤性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腰椎侧位BMD值及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评估在侵犯气道的食管癌患者中,气管支气管节段切除和重建在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3例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进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联合气管支气管的节段切除与重建。回顾分析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生存。结果所有的肿瘤均完全切除,切除气道的平均长度为(2.77±0.73)cm。此外,合并隆突加肺叶切除两例(包括隆突全肺切除),联合胸主动脉置
期刊
目的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CAS)对侧颈内动脉闭塞(CAO)患者且术中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于2013至2016年间收治的7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1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为手术侧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B组51例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随访CEA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内患者术侧新发脑梗、
目的观察新型Vessel-X经皮椎体强化系统(Vesselplasty)在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采用Vesselplasty治疗脊柱疾病81例患者,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椎体转移瘤。记录椎体骨折患者一般资料,测量手术椎体Cobb′s角,对比术前、术后3 d及6个月随访视觉模拟评分法(V
目的通过分析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探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是否影响患者IVF-ET妊娠结局。方法入组患者为2010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的PCOS女性,根据抗甲状腺抗体分为AIT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与非AIT组(TPOAb和TGAb阴
目的探讨北京高校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与可能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1年后的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清华大学832例教职工的颈动脉超声体检资料、其他相关病史资料及生化检查数据,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同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常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观察随访的体检人群其动脉硬化不同程度的进展情况。结果(1
期刊
目的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术中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冷冻消融的房颤患者137例,根据冷冻消融术中应用抗凝药物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65例)和普通肝素组(72例)。利伐沙班组:术前3 d开始口服利伐沙班20 mg,每天一次,术日不停药,术中不再追加抗凝药物,测试活化凝血时间(ACT),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