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生产和教学的实际,总结分析了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的撞刀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初学者的安全操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指出了避免撞刀的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撞刀;编程;现象;对策
前言
撞刀,是指刀具与工件或机床部件发生的碰撞,或者刀具在工件上非正常状态的切削和严重干涉现象。撞刀,会造成工件报废,刀具损坏,严重的会破坏机床精度,毁坏机床部件,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总结和梳理,对初学者在操作数控车床过程中发生的撞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简要介绍对策。
一、数控车床对刀过程中的撞刀
1、现象:手动进给移动刀具或切削进给速度太快, 在刀具接触工件时的撞刀,这种撞刀的原因大多是进给倍率修调开关倍率太大。
对策:在应用手动进给车削时,进给倍率不要超过6%,如果车削的余量很小,一般不要超过10%,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车削端面或圆柱面时而引起的撞刀现象
2、现象:在应用程序校验对刀精度时发生撞刀,这种撞刀的原因一般是在对刀时刀具号、补偿器号输入有误或者是因为X、Z轴值输入到了不同的偏移值里。
对策:首先检查程序,如刀号,补偿号及输入的数字,X、Z轴后面的数值,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如程序没有问题,就可继续调程序检验,调程序前刀具必须退到安全位置,进给倍率开关调至10%以下,在程序运行中认真观察机床操作面板显示的X、Z的余量与刀具离开工件的实际余量是否相符,一旦发现面板显示的余量与实际余量不符.应立即停止进给,这样就可以防止调用程序校验时的撞刀。
3、换刀注意事项
换刀时发生碰撞也是初学者容易发生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换刀点离工件或尾座太近,刀架在转位时发生碰撞。换刀点必须选在工件与尾座之间,且尽量靠近工件。一个程序要固定一个换刀点,让刀具统一在换刀点进行换刀。工件加工前必须在换刀点进行手动换刀,以检验位置的可靠性。有时编程设计的换刀点不一定合适,需要在工件和刀具全部装夹完成后,在工件与尾座之间选定一个点进行换刀测试,确认无误后,再用此点替换程序中设计的换刀点。尤其是有镗刀时,因刀杆较长,更应在机床上进行实际测量后确定换刀点。如使用后顶尖,应注意轴向不可退得过多,并检查程序中轴向坐标是否超程。换刀点坐标最好取50或100的整数倍,防止输入错误,也便于检查与核对。理论上,换刀点坐标应大于工件在X、Z轴正方向的最大坐标。
二、加工中心对刀中的撞刀
现象: 加工中心对刀结束,在调用程序校对时引起的撞刀,该种撞刀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调用的程序编入错误,一般是错用了刀号,刀具补偿号,及X、Y、Z数值,二是对刀X、Y轴应在零点偏移中对刀,Z轴应在刀具补偿中对刀,也就是X、Y轴在零点偏移参数中计算、确认, Z轴在刀具补偿中计算、确认,如果这两者发生混淆,在调用程序时将会引起撞刀。
对策:当调用程序时发现撞刀应立即停止进给检查该程序中的刀号,刀具补偿及零点偏移,如果上述正确,再检查程序的X、Y、Z值输入是否有误。当检查程序中没有问题,应立即检查对刀参数输入是否正确。检查参数时,首先检查该刀号的刀具补偿号,在零点偏移中首先检查X、Y轴值,Z轴应该为零,而在刀具补偿中Z轴及刀具半径应该输值,X、Y轴应该为零。
三、数控车削加工中的撞刀
1、现象:在换刀后引起的撞刀,程序编制指令、编制方法或编制数据不正确。直线插补指令G01的F值设定错误,导致刀具移动速度过快。这主要是因为程序前面按mm/r(如SIEMENS系统的G95)设定进给方式,但在后面的程序中却按mm/min方式(G94)设置进给量值,导致进给速度过快,而发生碰撞。或者设定为mm/min方式时,在输入F值时发生错误,比如多输个0,导致进给速度提升10倍而发生撞刀。
对策:一定要搞清楚系统默认或已设定的进给方式,进给量要与设定方式对应。且对每种进给方式的进给速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选择一种适合自身习惯的方式。
2、现象: 在应用LCYC95粗车外圆时引起的撞刀,原因是子程序中没有显示出所加工零件毛坯材料的最大直径,在粗车第一刀时就可能引起撞刀
如工件毛坯直径为50mm,而编程的子程序
…….
N10 G0 X0 Z0 ;
N20 Z-25;
N30 G3 X26 Z-28 CR=3;
N40 G01 Z-40;
N50 M17;
从以上的子程序中可以看出工件最后的加工直径为26毫米,那么应用粗车循环时系统默认从直径26mm以下开始车削,这样在粗车第一刀时,刀具切入的深度为24毫米,势必会产生撞刀。
对策:在子程序中要编辑毛坯的最大直径,如上面子程序可改写为:
……
N10 G01 X0 Z0;
N20 Z-25 ;
N30 G03 X26 Z-28 CR=3 ;
N40 G01 Z-40 ;
N50 X50;为车削进给到外圆直径50毫米
N60 Z-41 ;表明从毛坯外圆直径50毫米开始车削
N70 M17;
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切削中的撞刀
1、现象:在换刀后引起的撞刀,在换刀后撞刀大多数的原因是X 、Y、 Z走到零点.然后直接走斜线到X 、Y、 Z(负向)的某一点而引起的撞刀。
对策:就是在换过刀以后,刀具必须提高到安全高度以上,平移到X、 Y轴的某一点才能进行(Z轴负方向)下刀。
2、现象:在切削加工中撞刀 这种撞刀大多是在Z轴切削到一定深度,没有进行提刀或提刀高度不够就平移到某一点,引起的撞刀。
对策:就是当刀具切削到某一深度,必须先提刀,让刀具移到安全高度以上,再X、 Y方向平动移刀,然后向Z轴负方向下刀,就可以避免刀具快速移动中撞刀。
3、现象:在应用增量坐标编程时,首次下刀深度超过了最大极限使刀具撞击工件。
对策:在应用增量坐标编程时,首次下刀一定要认真进行数值计算,仔细检查刀具的上一个坐标点到下一个坐标点的增量值,如果编程正确,就可避免增量坐标编程错误而引起的撞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的例子,只是数控车床撞刀原因的一部分,实际产生的原因可能会多种多样,认真分析这些撞刀现象,可以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对于指导老师,应当将这些原因讲清讲透。对于学生,务必并拓展思维,总结个人的操作经验,发现自身不良工作习惯,及时纠正。对于数控车床上发生的的撞刀事故, 以粗心大意和一时疏忽为借口是不负责任的,一定要培养一种严密的编程思路,谨慎的操作习惯,细致的工作作风,防患于未然。
数控机床在对刀和切削加工中有多种原因引起撞刀,但在实际操作中,撞刀的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撞刀,轻者刀具撞断、工件报废,重者数控机床受到损坏,但只要我们在数控机床对刀时认真操作,调用程序自动加工前仔细检查程序,并在加工零件前进行试切,掌握好倍率修调开关,数控机床操作中的撞刀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王猛, 机床数控技术应用实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版社,1999
【2】朱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廖效果,朱启逑,数控制机床[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林奕鸿,等.机床数控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张梦欣,等.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4
关键词: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撞刀;编程;现象;对策
前言
撞刀,是指刀具与工件或机床部件发生的碰撞,或者刀具在工件上非正常状态的切削和严重干涉现象。撞刀,会造成工件报废,刀具损坏,严重的会破坏机床精度,毁坏机床部件,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总结和梳理,对初学者在操作数控车床过程中发生的撞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简要介绍对策。
一、数控车床对刀过程中的撞刀
1、现象:手动进给移动刀具或切削进给速度太快, 在刀具接触工件时的撞刀,这种撞刀的原因大多是进给倍率修调开关倍率太大。
对策:在应用手动进给车削时,进给倍率不要超过6%,如果车削的余量很小,一般不要超过10%,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车削端面或圆柱面时而引起的撞刀现象
2、现象:在应用程序校验对刀精度时发生撞刀,这种撞刀的原因一般是在对刀时刀具号、补偿器号输入有误或者是因为X、Z轴值输入到了不同的偏移值里。
对策:首先检查程序,如刀号,补偿号及输入的数字,X、Z轴后面的数值,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如程序没有问题,就可继续调程序检验,调程序前刀具必须退到安全位置,进给倍率开关调至10%以下,在程序运行中认真观察机床操作面板显示的X、Z的余量与刀具离开工件的实际余量是否相符,一旦发现面板显示的余量与实际余量不符.应立即停止进给,这样就可以防止调用程序校验时的撞刀。
3、换刀注意事项
换刀时发生碰撞也是初学者容易发生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换刀点离工件或尾座太近,刀架在转位时发生碰撞。换刀点必须选在工件与尾座之间,且尽量靠近工件。一个程序要固定一个换刀点,让刀具统一在换刀点进行换刀。工件加工前必须在换刀点进行手动换刀,以检验位置的可靠性。有时编程设计的换刀点不一定合适,需要在工件和刀具全部装夹完成后,在工件与尾座之间选定一个点进行换刀测试,确认无误后,再用此点替换程序中设计的换刀点。尤其是有镗刀时,因刀杆较长,更应在机床上进行实际测量后确定换刀点。如使用后顶尖,应注意轴向不可退得过多,并检查程序中轴向坐标是否超程。换刀点坐标最好取50或100的整数倍,防止输入错误,也便于检查与核对。理论上,换刀点坐标应大于工件在X、Z轴正方向的最大坐标。
二、加工中心对刀中的撞刀
现象: 加工中心对刀结束,在调用程序校对时引起的撞刀,该种撞刀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调用的程序编入错误,一般是错用了刀号,刀具补偿号,及X、Y、Z数值,二是对刀X、Y轴应在零点偏移中对刀,Z轴应在刀具补偿中对刀,也就是X、Y轴在零点偏移参数中计算、确认, Z轴在刀具补偿中计算、确认,如果这两者发生混淆,在调用程序时将会引起撞刀。
对策:当调用程序时发现撞刀应立即停止进给检查该程序中的刀号,刀具补偿及零点偏移,如果上述正确,再检查程序的X、Y、Z值输入是否有误。当检查程序中没有问题,应立即检查对刀参数输入是否正确。检查参数时,首先检查该刀号的刀具补偿号,在零点偏移中首先检查X、Y轴值,Z轴应该为零,而在刀具补偿中Z轴及刀具半径应该输值,X、Y轴应该为零。
三、数控车削加工中的撞刀
1、现象:在换刀后引起的撞刀,程序编制指令、编制方法或编制数据不正确。直线插补指令G01的F值设定错误,导致刀具移动速度过快。这主要是因为程序前面按mm/r(如SIEMENS系统的G95)设定进给方式,但在后面的程序中却按mm/min方式(G94)设置进给量值,导致进给速度过快,而发生碰撞。或者设定为mm/min方式时,在输入F值时发生错误,比如多输个0,导致进给速度提升10倍而发生撞刀。
对策:一定要搞清楚系统默认或已设定的进给方式,进给量要与设定方式对应。且对每种进给方式的进给速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选择一种适合自身习惯的方式。
2、现象: 在应用LCYC95粗车外圆时引起的撞刀,原因是子程序中没有显示出所加工零件毛坯材料的最大直径,在粗车第一刀时就可能引起撞刀
如工件毛坯直径为50mm,而编程的子程序
…….
N10 G0 X0 Z0 ;
N20 Z-25;
N30 G3 X26 Z-28 CR=3;
N40 G01 Z-40;
N50 M17;
从以上的子程序中可以看出工件最后的加工直径为26毫米,那么应用粗车循环时系统默认从直径26mm以下开始车削,这样在粗车第一刀时,刀具切入的深度为24毫米,势必会产生撞刀。
对策:在子程序中要编辑毛坯的最大直径,如上面子程序可改写为:
……
N10 G01 X0 Z0;
N20 Z-25 ;
N30 G03 X26 Z-28 CR=3 ;
N40 G01 Z-40 ;
N50 X50;为车削进给到外圆直径50毫米
N60 Z-41 ;表明从毛坯外圆直径50毫米开始车削
N70 M17;
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切削中的撞刀
1、现象:在换刀后引起的撞刀,在换刀后撞刀大多数的原因是X 、Y、 Z走到零点.然后直接走斜线到X 、Y、 Z(负向)的某一点而引起的撞刀。
对策:就是在换过刀以后,刀具必须提高到安全高度以上,平移到X、 Y轴的某一点才能进行(Z轴负方向)下刀。
2、现象:在切削加工中撞刀 这种撞刀大多是在Z轴切削到一定深度,没有进行提刀或提刀高度不够就平移到某一点,引起的撞刀。
对策:就是当刀具切削到某一深度,必须先提刀,让刀具移到安全高度以上,再X、 Y方向平动移刀,然后向Z轴负方向下刀,就可以避免刀具快速移动中撞刀。
3、现象:在应用增量坐标编程时,首次下刀深度超过了最大极限使刀具撞击工件。
对策:在应用增量坐标编程时,首次下刀一定要认真进行数值计算,仔细检查刀具的上一个坐标点到下一个坐标点的增量值,如果编程正确,就可避免增量坐标编程错误而引起的撞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的例子,只是数控车床撞刀原因的一部分,实际产生的原因可能会多种多样,认真分析这些撞刀现象,可以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对于指导老师,应当将这些原因讲清讲透。对于学生,务必并拓展思维,总结个人的操作经验,发现自身不良工作习惯,及时纠正。对于数控车床上发生的的撞刀事故, 以粗心大意和一时疏忽为借口是不负责任的,一定要培养一种严密的编程思路,谨慎的操作习惯,细致的工作作风,防患于未然。
数控机床在对刀和切削加工中有多种原因引起撞刀,但在实际操作中,撞刀的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撞刀,轻者刀具撞断、工件报废,重者数控机床受到损坏,但只要我们在数控机床对刀时认真操作,调用程序自动加工前仔细检查程序,并在加工零件前进行试切,掌握好倍率修调开关,数控机床操作中的撞刀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王猛, 机床数控技术应用实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版社,1999
【2】朱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廖效果,朱启逑,数控制机床[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林奕鸿,等.机床数控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张梦欣,等.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