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未识萧峰时

来源 :今古传奇·武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下兩图皆来源于2021年版《新天龙八部》中的阿朱剧照,饰演者为中国内地演员苏青)



  是啊,阿朱就是阿朱。小说关于她的笔墨不多,可烙印很深。金庸创造这个人物带着不雕琢的用心。我从年少时就喜欢阿朱,这次重读,对她的喜欢依然没有褪色。反而比年少时更加懂得她的可爱与可敬之处。阿朱固然是陪伴在萧峰身边,娇俏可喜的解语花。然而,在两人相遇之前,她丰富生动的个性已经呈现出来。在阿朱的故事里,有她一路清晰的成长轨迹。
  乍一看,阿朱是灵动飞扬的,一身淡绛纱衫,脸上挂着顽皮微笑,易容术神乎其神。刚出场,就把鸠摩智和几位老江湖戏弄得团团转。她和阿碧一唱一和,瞎三话四,没个正经。平日无事,或休憩于听香水榭,调制花露;或与阿碧泛舟太湖,持桨缓缓荡舟。夜里,仰望天上繁星闪烁,除了桨声以及荷叶和船身相擦的沙沙轻声,四下里一片寂静,湖上清风,夹着淡淡花香,何等逍遥快乐。
  可仅有灵动与飞扬,阿朱未必有勇气走进“契丹莽夫”萧峰的生命里去。她那机灵百变的表象下,其实有着醇厚而纯正的底色——善良宽厚、重情重义。她与萧峰原是同一类人。
  阿朱身为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的私生女,不到两岁即被母亲阮星竹抛弃,从此流落江湖,后被姑苏慕容家收养,凭借自己的才能,十六七岁已成为慕容氏家臣的核心成员之一。这一切,单单靠少女的机灵狡黠是办不到的。
  第十三回:“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云州秦家寨和四川青城派诸人闯入阿朱的听香水榭。这时,敌众我寡,与阿朱同行的,只有段誉、王语嫣、阿碧三人。王语嫣对危险没有警觉,只顾在群豪面前展现渊博的武功家数;段誉心心念念,只有王语嫣;阿碧的江湖经验缺乏,略有怯场;阿朱是头一个发觉危险、积极筹谋对策的人。
  她先以易容术刺探敌情,被戳穿以后,不慌不忙,与云州秦家寨的姚寨主周旋,场面话说得不卑不亢;再冷静观察局势变化;后来,包不同甫一出现便制服了这群虾兵蟹将。局势变为敌弱我强,她便开始转圜秦家寨、青城派与姑苏慕容家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这招很熟悉,与萧峰在杏子林化解丐帮和姑苏慕容的敌对情绪,不正是相通的思路吗?金庸没有花太多笔墨,阿朱关键几次出面、几番言论,就足以体现她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
  也许从小寄人篱下的缘故,相比王语嫣和阿碧,阿朱并没有可寄托的少女情愫,令钟灵、木婉清一见倾心的段誉段公子在她眼里也就是个“书呆子”;她倒有一股与江南女子娇怯怯身姿颇不相称的保护欲。
  在太湖燕子坞,她习惯保护着阿碧。两人平日里是阳光姐妹淘,阿碧对慕容公子的痴情,她总不忘记拿来打趣一番:“你又想解手、又想公子,两件事想在一淘,实头好笑。”可又不是真的嘲笑,会以她特有的明慧提醒阿碧:“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牵记公子,呒不用格。”关键时刻,包不同让阿碧尴尬,阿朱便挺身而出。包不同这样的杠精,向来天不怕地不怕,可面对阿朱的伶牙俐齿,他还真会忌惮三分。


图为1982年版《天龙八部》的阿朱,饰演者为演员黄杏秀。


图为1997年版《天龙八部》中的阿朱,由演员刘锦玲饰演。


图为2013年版《天龙八部》中的阿朱,饰演者为贾青。


图为2003年版《天龙八部》中的阿朱,饰演者为刘涛。

  阿朱是何时喜欢上萧峰的?小说没有明确交代。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无锡杏子林。当时正逢丐帮内乱,萧峰身世存疑,阿朱一心维护慕容公子的清白,二人各为其主,话都没说上一句。金庸的安排看似无心无意,却把那根引线埋得深深的。
  杏子林,萧峰平定丐帮内乱,一招之间制住全冠清的机敏决断;代四大长老受过的豪侠仁义;推断慕容复并非杀害马副帮主凶手时的缜密心机。这一系列高光时刻,想必小阿朱都看在眼里。
  然而,形势陡转,萧峰身世秘密被揭开,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沦为人人得而诛之的契丹胡虏。江湖第一大帮的帮主,从未如此孤立无援。往日热热闹闹的兄弟情义,在胡汉恩仇面前转眼成冰。唯一站出来为萧峰辩白的,反而是一位素昧平生的少女,她对这个“契丹胡虏”只有最原始的共情。青石桥之夜,她才告诉萧峰:“那天晚上在杏子林里,我听到人家述说你的身世,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咱们俩都是一样的苦命孩子。”
  少林寺菩提院,两人再次狭路相逢,阿朱被玄慈方丈的劈空拳打伤,垂危之际,萧峰为她一次次输送真气续命。当萧峰决意送她去聚贤庄薛神医处医治时,阿朱尚且不知萧峰已做出孤身入虎穴的选择。“而看到暗淡的灯光照在他脸上,过了一会,听得他发出轻轻鼾声,脸上的肌肉忽然微微颤动,咬着牙齿,方方的面颊两旁肌肉凸了出来”。相识以来,阿朱对萧峰有敬仰亦有害怕,而这时,竟对这个大英雄生起了怜悯的柔情,只觉得眼前这个粗壮的汉子心中很苦,比自己实在不幸得多。这一刻,是她渴望保护萧峰的开始。
  聚贤庄那场生死大战,很多年后,仍是江湖中人的梦魇。他们都知萧峰为了救一个弱女子而与中原武林为敌,大开杀戒。最终萧峰被黑衣人救走,下落不明,阿朱得到薛神医的救治,康复如初。



  此时天下之大,阿朱是自由的。她可以重新回到燕子坞,回到听香水榭,调制她心爱的寒梅花露;就像以前一样,和阿碧一起泛舟太湖,两人再唱一曲《二社良辰》。阿朱或许心里闪过曾经无忧无虑的时光。
  可她知道自己回不去江南了。
  少女长大了,她牵着马,折而向北。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萧峰会不会来到雁门关,她依然带着那颗活泼的欢喜心,勇敢地迎接自己的命运,一步步从江南走向塞北,走向雁门关崖边的那棵花树。
其他文献
“我一直坚信,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生意做好”陈华珍生意越做越红火的同时也用最朴素的方式努力回馈社会  陈华珍 武汉华康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9年,28岁的陈华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开始创业。她自己送货,蹬三轮、扛啤酒;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代理品牌酒水进商超;她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人称“温暖经理”,获称“湖北好人”“巾帼建功标兵”。女中豪杰陈华珍,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期刊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这样的浩荡大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则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执政以来,始终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全面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两岸同胞应携手“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  “广大台湾同胞和大
期刊
现在人们纪念的《告台湾同胞书》通常指1979年发表的那一次其实,1950年和1958年还发表过四次1958年更是一年内三次发表,均为毛泽东亲笔撰写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2019年1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  《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民主党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对台湾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政策文件
期刊
中国代表团座位前面的国名牌应当如何写乔冠华明确回答:“就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用中国很好。”  1971年10月25日,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法语译员的吴建民,成为第一批被派驻联合国的外交人员。本文是吴建民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细节的回忆。  “‘英法联军’要打去纽约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
期刊
四川达州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出生于大山里一个普通农家,1997年,他放弃了检察院的工作,申请回乡到最贫困落后的村子当村官;2011年,他42岁的生命定格在了万源市。  他是老百姓心中的“救命书记”。2004年9月5日深夜,五宝镇突发超大规模山体滑坡,时任五宝镇党委书记的李林森带领群众与洪水奋战三天三夜,他先后9次把鞋脱给逃命的灾民,帮助2万多名群众安全转移。这次抗洪抢险中,李林森幾次晕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都曾郑重评述过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的传承关系其内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活动由来已久,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形成了纪念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  “对孙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的纪念,不是单纯的缅怀、回顾和颂扬,更强调的是充分发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到了新时代,如何充分认识和挖掘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总结辛
期刊
沈京喜被茅台集团两度授予“风雨同舟”奖这在全国范围屈指可数40多年茅台路,盘根错节的茅台情结在他心中枝繁叶茂   沈京喜 贵州茅台湖北省经销商联谊会会长、湖北省茅台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湖北国酒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省江苏商会党委书记、武汉传奇人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韩日世界杯,如火如荼的比赛进程中,一个特写突然定格在赛场内足有篮球场大的巨型直播屏幕上,画面上正是头戴“茅台皇冠帽”的沈
期刊
党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台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变化,朝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向努力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历史使命。1949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台湾问题,关心国家的统一大业,他们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依次经历了对台的“武力解放”
期刊
开篇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2021年9月25日,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加拿大政府拘押1028天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国。在飞机舱门打开后,她身着一袭红裙,走下中国政府包机的舷梯,向前来迎接的人员鞠躬并致辞,她表示:“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一位77岁的老人可能比任何人都更想念自己的女儿。这位老人就是华为缔造
期刊
邵力子要曹聚仁多做些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工作陈毅说:“曹先生不会推辞吧?”“哪里,哪里,聚仁身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  曹聚仁(1900-1972),著名记者、作家。浙江金华浦江墩头镇(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大捷。1950年赴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