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心理成因及运动改变对策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宅男宅女”, 喜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宅”字甚至成为90后大学生的标签。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具有现时性,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宅”的现状及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宅 心理
  宅兴起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宅”一词多用于形容一种生活状态。御宅大学的生活里,直接形式的人际传播大多仅限于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更多的形式便是寄托于各种媒介,尤其是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完善和手机移动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他们的生活几乎全在网上进行,例如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俨然就是“御宅族”。
  一、现状及心理成因
  (一)高校不同于家庭,它的生活环境呈现集体化状态、管理模式也是制度化的,在校大学生需要自主面对各种压力。同时,在校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各种因素环境也滋生了高校“御宅族”的出现。
  (二)高校“御宅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闭等现象。“御宅族”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痴迷某一事物:例如宿舍、网吧;2.依赖性:例如上网;3.生物钟紊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沉迷自己的事情,没有昼夜之分;4.自闭:极少出门;5.逃避心理:“宅”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现实的行为,大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转移到网络世界,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平衡感,寻找自己的关注点。高校“御宅族”一旦进入属于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便神采奕奕,而面对现实的生活就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三)“御宅族”覆盖面广,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流行趋势,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多达95.4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御宅”倾向。除去正常的睡眠和上课时间,65.82%的大学生“宅”的时间占一半以上,而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比重达到67.35%。另一方面,我们从学校各项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也能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参与竞赛与活动方面的积极性呈相对下降趋势。
  二、分析该现象的具体成因
  (一)高校“御宅族”多为“90后”,他们当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造成了相对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面对现实中的压力和失败会防御性的选择逃避,在虚拟得世界中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选择“宅”生活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在起作用,这种行为多数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此时他们会借助这种特殊机制来解除自己的不适合焦虑。
  (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切依托于现实的行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御宅族”们陷入了虚拟情感中,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长期的忽略和排斥现实交往会促使他们现实人际传播能力的下降,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效仿周边学生,加入“御宅族”的行列。
  (四)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只顾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培养自身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轻微的交往障碍。于是,一部分人开始转向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塑造自己想要的性格,寄托于虚幻的情感,以此来填补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缺陷。
  三、结论与建议
  (一)作为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时期,“御宅族”显示出了太多的消极因素,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失眠、精神恍惚、生活规律颠倒等,他们的社会功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二)引导“御宅族”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御宅族”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逃避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压力,他们要走出“宅”阴影,则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而不能选择逃避这样的方式。
  (三)对“御宅族”加强心理疏导,缓解他们排斥外界的情绪,尊重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御宅族”通常只通过网络这种单一的方式与人沟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心理辅导走进他们“宅”生活,真正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从而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网络和危机干预机制,最终实现对“御宅族”的心理疏导。
  (四)改善大学生“蜗居”现象的主要措施。
  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规划。大学生个人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即使不在身边,也可通过电话等其他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方面可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座谈会和交流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使用网络,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培养其自身判断是非与分析网络信息价值的能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的考核,加强对宿舍的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 唐雪莲,郭雯.“御宅族”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
  [2] 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
  [3] 李智,顾正虎.“御宅则”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 [J].当代青年研究.2010.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本校健美操队有成立时间短、队员在队时间短、个体差异大的局限性,导致队员在成熟度尤其是表现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弱点。健美操既注意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明显地反映了健、力、美等本质属性。随着健美操竞赛的开展,人们认识到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仅靠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而且要重视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804.5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2  摘 要 在近几年中,在对健康方面进行调查后显示,学生的身高、体重、形态指数在上升,和运行速度、力量、耐力、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快速增长的肥胖学生的近视率高。大学生在国家青年人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将大大影响健康的青年团体乃至整个国家层面,使得它必须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对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2  摘 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竞技体育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体育强国之间运动水平的差异性较小,各国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和数据,得出我国青少年沙滩排球运动员的选材依据和标准是:身体的形态、适应能力、反应移动速度、战术意识、心理状况等。旨在为提高我国沙滩排球的
目的 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螺内酯及依那普利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面对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学者把身体锻炼作为一种介入手段对疾病进行预防,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通过身体锻炼并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估,是衡量该手段是否产生锻炼心理效益的有效途径。不同的锻炼活动形式能产生不同的锻炼心理效益,游泳锻炼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外表、心肺功能、增
中图分类号:G87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本将将采用一系列的心理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实验测量表的测试,文献参考法,对专业的跳伞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这项研究有助于增加专业跳伞运动员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了解,在以后进行专业的心理素质技能的训练中,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强化练习,也是对跳伞爱好者的一个借鉴,对今后
中图分类号:G804.5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与分析等方法,对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对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比较高且女生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原因有:生活不规律、有不良嗜好、缺乏锻炼、心理不成熟和人格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本文从发展规划、青少年竞赛体系、基础设施和足球理念四个方面对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比较,以期对我中足球人才的培养和足球事业的发展有所参考借鉴。  关键词 中日足球 后备人才培养 比较  根据国际足联的统计,日本足球总人口为480万,其中在日本足协注册的球员有104万。更令人羡慕的是,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电视节目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的关注度,各类节目的娱乐化不断增强。首先,从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来看媒体与新闻的不断融合。再次是就现在网络体育新闻的环境下研究它的表现形式。第三个方面是分析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最后是从体育本体的角度出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