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生产饲用菌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来源 :饲料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45395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畜牧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饲料行业禁抗时代到来,以传统方式生产饲料蛋白已不能满足需要,生产新型蛋白饲料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石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工农业废弃物等大量堆积,利用微生物对这些物料进行发酵处理生产菌体蛋白应用于饲料,不仅对资源再生、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缓解我国饲料资源压力.文章主要综述了微生物生产饲用菌体蛋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原料、生产工艺、常用微生物以及常见的问题与展望.
其他文献
于2020年5—8月对杭州湾北部海域凤鲚的繁殖力和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5—8月杭州湾凤鲚产卵群体的平均体长(L)和体质量(W)分别为(163.13±24.02)mm和(11.34±5.40)g,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正相关,W=0.000002L3.0875(R2=0.925);5—8月杭州湾凤鲚的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11683±5480)粒,个体绝对繁殖力(F)、个体相对繁殖力(FL,FW)与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2)均呈线性正相关;5—8月凤鲚的平均卵径为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3组硝酸盐浓度均无积累,且略有下降;养殖30 d后,A组对虾存活率(35.6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低于30%)(P<0.05);A组对虾终末平均体质量为(1.92±0.96)g,显著低于AF组的(2.99±1.85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
对欧亚经济联盟(EAEU)法规中水产品监管和检验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系统阐述了该法规的具体要求和重点检验内容,并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照,总结了出口水产品企业对外注册需遵守的法律法规重点,有助于企业突破技术贸易壁垒,更好地适应欧亚经济联盟成员的进口要求.
为确定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将患病组织内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QZG3.该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圆形、黏稠状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判断为革兰氏阴性菌;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鉴定,并经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阿尔法克弧菌(Vibrio alfacsensis)聚为1支,因此判断该菌株为阿尔法克弧菌.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菌株为绿鳍马面鲀烂嘴症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黄金鲫(Carassius auratus)营养组成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池塘精养和采用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模式养成的黄金鲫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黄金鲫肌肉营养成分、质构和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显示,“跑道”组黄金鲫背肌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跑道”组黄金鲫肌肉的硬度、粘附性和黏性等质构指标与池塘组相比显著提升(P0.05),且必需氨基酸评分均高于FAO/WHO的标准.“跑道”组黄金鲫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
为获知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采用内标定量法,对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卵巢、肝脏和肌肉中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4±0.05)%、(2.66±0.05)%和(0.56±0.05)%,不同组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的卵巢、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检出29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0和C14:0;含量最高
饲料中经常存在多种霉菌毒素,而且这些霉菌毒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叠加的毒性,导致其对动物的危害加重,但又常被人忽视.为了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及消除或缓解多种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文章从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和霉变的防控,以及利用微生物和酶制剂进行霉菌毒素的脱毒和解毒等方面进行论述,为饲料安全及畜禽健康养殖服务.
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饲料也不例外.饲料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其营养含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其稳定性.产品稳定性通常采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来表示,但存在不直观等缺点.况且,饲料产品的稳定性与配方、原料的变异,加工有关.因而,饲料产品标准是一个范围值,不是单一数值,更需要采用新的方法衡量饲料的稳定性.文章重点介绍了饲料稳定性的衡量方法,提出正态频率分布图更有利于用来衡量饲料稳定性,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影响饲料稳定性的因素,为企业提升饲料的稳定性提供借鉴,也为企业或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试验通过在不同温度(25、35、45℃和55℃)、湿度(32%、54%和74%)环境下,获得玉米、豆粕、菜粕、麦麸的吸湿曲线,并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较优模型,发现饲料原料粉体吸湿动力学方程的适用度顺序为:双指数速率曲线模型>一级速率曲线模型>一元二次速率曲线模型>零级速率曲线模型;拟合出饲料原料吸湿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918以上,具有较好的拟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