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yan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教育”时代,微课备受青睐。微课内容呈现的浅层化和学习方式的碎片化的特点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缺乏动机激励和浅层次呈现的微课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因此,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其深度学习,就成为微课设计的核心目标。本文从深度学习角度出发,以《计算机病毒》微课教学为例,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设计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深度学习 微课 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被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等新型方式所取代,微课作为支撑微学习的重要资源一度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微课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空间和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微课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动机激励、内容多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浅层次信息为主,使得学习者对知识无法形成深度认知,造成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出现“碎片化”和“浅层化”现象。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指向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通过融合新旧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习者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同时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的发展为微课教学的高效转变带来可能。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为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一、深度学习与微课
  1976年,瑞典教育心理学家费伦次·马顿和罗杰.·赛尔乔第一次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批判地接受新兴事物,将其融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最终能够运用于新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美国新媒体联盟在2015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指出,深度学习是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将最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将其应用于真实问题情境中。本文将深度学习定义为以学生原有经验为起点,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投入和参与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及有效迁移知识的学习过程。
  对于何为微课,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解读。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具体教学情境为基础,针对某个具体学科知识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并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课程资源。焦建利将微课定义为以精悍短小的在线视频为主要载体,以教学或学习应用为主要目的,阐述某一具体知识点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视频。基于这些观点,本文将微课定义为基于新型教学方式并具有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微课作为项目式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的重要支撑资源,只有面向深度学习,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构建结构化、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促进深层建构。
  二、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案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借助微课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向着深层化递进发展呢?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课题为例,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具体阐述微课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核心价值追求,探求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教学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内部动机
  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深度学习下的内部动机会使学习者拥有更加愉悦的情绪体验和更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如何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将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引入教学,进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建立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最终实现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不同的真实问题情境中,不仅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课程伊始,我通过两位老师之间的对话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如:计算机出现运行缓慢或死机等故障该如何解决?是谁动了你的电脑?进而引入“计算机病毒”这一课题,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契合认知规律,搭建知识框架
  深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过程。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具有最真实的学习需求,同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借助于形象化、直观化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结构,搭建起学科知识的概念框架。
  根据学习者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本则微课分别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种类、特征、传播途径及防治等五个维度进行了具体阐述。接着,借助于图片、文字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计算机病毒家族的“四大成员”——CIH病毒、宏病毒、蠕虫病毒和木马病毒,介绍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继而呈现“你知道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找到宿主的吗?”这一问题,自然地过渡到后续学习内容,并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阐述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最后回归课程伊始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给出解决方法。这样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过程中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者结合已有认知经验理解新知识,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有机整合,建构个人知识体系,运用多维化思维对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迁移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三)增设评价机制,促进有效学习
  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微课作为支持深度学习的重要资源形态,正面、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保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深层迁移与应用。因此,课程最后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了基于微课学习内容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反馈,让学习者获得满足感。
  三、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教学实践
  为了了解本文中面向深度学习的《计算机病毒》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取了高一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反馈信息,得出基于深度学习设计的微课的应用效果: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契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帮助学习者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促进了有效学习,学习者的满足感得以提升。
  隨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中。本研究是笔者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微课设计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尝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中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设计的微课虽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意义,但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等限制,研究还存在不够深入、样本小、样本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足等问题,没有达到设想的最优状态。这些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路润娟.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微课应用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3]李利.旨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67-73.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6]蒋立兵,陈佑清.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3):34-40.
其他文献
摘要:合肥市稻香村小学近年来致力于学校课程的规划和研究,形成了有學校文化基因和逻辑的“稻香村”课程体系。学校不断进行课程触点变革,通过对国家学科课程融合学科素养、超越学科边界、统整学科延展、丰盈课程资源、丰富生活经验,建设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醇香学科”课程群,让学生在带“香味”的学习中“拔节孕穗”。  关键词:“稻香村”课程 “醇香学科”课程群 校本课程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
期刊
摘要: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感”颇受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关于“语感培养”的教学实践已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使命。散文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占有很高比例,在提升、丰富学生语感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部编版教材以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开启初中生语文学习之门,笔者以《春》为例,探讨出诵读感知、触发语感,诵读点拨、品味涵泳,迁移训练、背诵积累的读写一体化语感培
期刊
摘要:一本教材是否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有效性,关键在于“生本融合”的效果如何。作为研究目标之一,课题组对于“生本融合”达到的程度采用了三级达标维度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并以此为抓手,将“生本融合”往前推进了一步。“三级达标维度”用孩子们极易接受的方式验证了这套校本教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效地促进了生本融合。课题组也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校本教材的实践运用重在平时的积累,重在方法的创新,重在教材的温度。
期刊
摘要:2014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试卷第20题是一道有关物种鉴定的选择题。98名同学来做这道题,正确率不到25%。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依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物种鉴定知识的匮乏是导致该题选择错误选项的主要原因。怎样鉴别物种令不少同学和老师都感到十分困惑。本文将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方向介绍物种分类鉴别的方法和依据,并且介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物种鉴定上的应用。  关键词:高考题 鉴别物种 植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涉及很多图形知识,其中求解图形面积、线段长度是重要考點。部分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需要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巧妙的转化。为让学生掌握转化技巧,提升图形问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中应做好题型的总结,为学生逐一的剖析,为他们解答相关习题带来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问题 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中涉及的图形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期刊
摘要:“前置性学习”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生本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概念。如何让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高效?落实笔者学校倡导的“把课堂变学堂”“从学过到学会”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高效愉悦地学习。笔者主要从前置性学习的有必要、前置性学习有争议和前置性学习不简单三个方面来分析前置性学习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 高效 前置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变革的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落实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2016年起,笔者将“实例研究”学习模式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依法行使權利”一课为例,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动因、步骤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实例研究 学习模式     所谓“实例研究”学习模式,就是
期刊
摘要: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时就是“问题学生”的管理,因为他们可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纪律、学风、成绩等诸多方面。面对特殊学生,班主任首先要有足够耐心,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老揪着他们的“小辫子”;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要老是用惩罚来对待他们的过错;要积极寻找方法,将他们的行为习惯引上正途。班主任还要有爱心,他们就像花园中的花朵,有着各自的花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绽放,但班主任一定要坚信他们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使用以来,基于统编教材进行语文“1+X”拓展阅读以此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成为很多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尝试。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语文“1+X”阅读实现了材料上“云端”和班级学情精准分析,让“1+X”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做到了班级定制、学科统整与跨媒介阅读。语文“1+X”主题拓展阅读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样态,也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增量与提质。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型实践课程,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之下,将会呈现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营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氛围。不仅能够使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学习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实践活动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活动概述  (一)活动背景  新河,是一条位于安庆东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