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工,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明确的培养目标。重视人文课程建设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作者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高级技工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人文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工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但随着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难免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学生品德的教育。本文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決途径,为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高级技工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以“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题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他还指出,未来的职业教育要“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升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由此可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必然会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人文教育,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无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人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宋代学者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对其作了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表,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愤之道也。”由此可见,“人文”学科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它涵盖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弹性制教学和学分制教育,使得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并将其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题的成因
  1.高职生生源质量偏低,对人文课程普遍兴趣不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学好技能就足够了。这往往导致学生对人文课程普遍比较排斥,即使选修了某些人文课程也大多是从功利主义出发,为了完成学分“不得已而为之”。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盲目性较大,这间接地导致人文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较低。
  2.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大多数考虑的是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基本不在计划之类。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文基础课的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开设人文课程,只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能力和意愿,适当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开设课程。这就使得人文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以我院为例,《影视文学欣赏》、《法律与生活》、《公共关系》等少数几门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学生比较感兴趣,每学期基本上都有500—600人选修。由于缺乏相应师资,艺术、历史学、哲学方面的人文选修课程无法开出,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和积极性。
  3.人文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院对人文课程课不够重视,严重压缩课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的有关规定开设人文类课程。在投入的经费、课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严重不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规定开设时间共计一年,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周2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周4学时。为加强专业课,很多高职院校人为地将其缩减为每周仅为2学时,而且大多数是大班教学。选修课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省情教育》等基本没有开设。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规范。由于大多数人文课程是大班制教学,通常一个班有100人左右,再加上课时的压缩,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势必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又会过多地停留在卷面成绩上,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改革的策略
  1.加强人文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专业教学。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上适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来进行。其次,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还要适当开设相应的专业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内涵。如我院汽车类专业就开设了汽车文化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建立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一般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我们认为要建立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就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加强必修课教学。必修课程对完善学生品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当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加强人文类必修课教学。其次,完善选修课体系。选修课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各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并结合地域特色、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开设实用的、高质量的、全方位的人文选修课。(见下表)
  3.完善人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人文基础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我院为例,我院近期对人文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试成绩由两大块组成,即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比例分别为40%、6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含了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环节。当然,这种评价体系是否已经非常完善还有待检验。
  4.开发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内读本。
  开发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内读本,做到每位师生人手一本,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学院的地域特色、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体现各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特色人才。
  总之,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完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能够在高职院校形成“人人学科学、人人讲人文”的良好氛围,既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健主编.综合人文学科课程设计、教学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康乐林.我院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亟待改革[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李云恒.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叶方石.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
  [5]唐志红.浅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09,(6).
  [6]梁胜,龚文斌.司法警官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科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XJG-09-39-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