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恰当使用语言是外语学习的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然而,我国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由于其自身特点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本文借鉴过渡语语用学的五个理论模式,结合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实际,探讨了语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过渡语语用学 大学英语 大班教学 语用能力
一、前言
过渡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概念是Gabriele Kasper于1981年在其著作Pragmatische Aspekte in der Interimsprache(Pragmatic Aspects in Interlanguage)中提出来的。它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综观近30年来国内外对过渡语语用学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层面:如何理解过渡语语言中的话语、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行为、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迁移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在这四个层面中,学习者语用能力成为研究的焦点。
当前,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近年来高校的普遍扩招,以及部分高校选教制的实施,且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并未能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国内学者测试、研究证明:当前我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随着语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越来越被重视,从过渡语语用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英语大班学生语用能力滞后原因分析
关于语用能力,国内外不同的研究人员曾给予不同的描述(Thomas,1983;Leech,1983;Bachman
关键词: 过渡语语用学 大学英语 大班教学 语用能力
一、前言
过渡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概念是Gabriele Kasper于1981年在其著作Pragmatische Aspekte in der Interimsprache(Pragmatic Aspects in Interlanguage)中提出来的。它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综观近30年来国内外对过渡语语用学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层面:如何理解过渡语语言中的话语、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行为、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迁移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在这四个层面中,学习者语用能力成为研究的焦点。
当前,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近年来高校的普遍扩招,以及部分高校选教制的实施,且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并未能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国内学者测试、研究证明:当前我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随着语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越来越被重视,从过渡语语用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英语大班学生语用能力滞后原因分析
关于语用能力,国内外不同的研究人员曾给予不同的描述(Thomas,1983;Leech,1983;Bac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