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名变更问题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几年高校如火如荼的合并、升格,带来了高校大规模的更名之风。尽管近年来高校更名之风得到了有效控制,其更名也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但一些高校更名求大求全、热衷虚名、追求时髦、缺乏特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质量和声誉。本文从我国高校校名变更的特点、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高校更名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名;变更
  一、我国高校校名变更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前些年,高校的合并、升级带来了大规模的高校更名的风潮。相关统计表明,在21世纪前后的10年间,趁着几度更名风,全国有近300所高校改了校名。仅2013年,全国就有50多所高校申请更名,有关方面根据受理条件进行了第一批的筛选,有17余所高校入围并更名。
  2、校名存活率低,稳定性差
  由于校名是高校的“第一名片”导致一些高校对校名“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名不惊人誓不休”,因而出现一些高校不断“变脸”,频繁更改校名的现象。如某机械学院先后更名为工业大学、理工大学;某公路学院先后更名为公路交通大学、某某大学;某矿业学院改为科技学院、科技大学;某民族学院,先后改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技术师范学院;某煤炭学校也几易其名:现将矿业学院改为工业学院再改为理工大学。
  3、贪大求全
  一是求地域之大。表现在一些高校在更名过程中,不愿使用地域名,而是冠以“中国、中华、华东、西南、西北”等字样,即使是一些地方高校,也要冠以省名,以显示“学校之大”。
  二是求学科之全。一些单科性院校在更名过程中,向多学科看齐。特别是“矿冶”、“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纺织”等院校纷纷改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等。这些更名之后的高校看似综合类院校,实则只是行业院校的转型。
  三是求层次之高。一些学校不安心现有办学层次,想方设法提升学历水平,于是,中专的想升级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希望变为本科院校,是本科院校的又想拿到硕士点、博士点。总是不安其位,不谋其政,内心充满着浮躁。
  二、高校更名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国20世纪近百年的求索历程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仍然没有摆脱弱势发展的局面。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受教育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并进入到自恢复高考以后社会压力最突出的历史时期。一大批地方院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方面却由于扩大规模后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而面临丧失发展机遇的可能。这就必然刺激他们,若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不能安于现状,而必须另辟蹊径,主动发展。面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不少高校都在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上做文章。而要扩大规模,历史上形成的单一专业学院的校名就成为提高专业容量,进而扩大规模的主要障碍。因此,更名就成为综合性大学或准综合性大学突破规模发展瓶颈、加快规模发展的首要策略选择。
  深入分析更名的动因,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更名不仅仅是出于谋取自身发展、做大发展地盘的主观考虑,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群体共同消费心态的客观判断。据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教育平均消费在近10年中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教育消费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复杂的。就高等教育消费而言,既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又有客观的现实原因。特别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下,这种消费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建立比较晚,市场不规范,消费不透明,知情权受限等问题大量存在,因此盲目消费成为高等教育消费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文化重名分、重面子等重名文化心理的影响下,消费者迷恋名牌,迷信校名的心理还是相当普遍。争着上名牌大学仍然是当下高等教育消费的热点。然而能在竞争中获胜的毕竟是少数。当人们不能进名牌大学则退而求校牌。所谓校牌也即校名。因此,许多高校为了获得好的生源,不得不更改校名。
  三、校名变更产生的影响
  1、高校更名的积极影响
  (1)高校更名使得高校的身份提高,生源改善。更名带来了学校身份的提高和生源的改善。更名之后,学校的规格提高,招生范围扩大,专业设置增加,生源也就有了改善。学院要升大学、专科升本科,中专升大专,农林院校、工科院校等专门性院校向综合型院校进军,从而实现了高校从一个类型向多个类型,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发展。
  (2)高校更名有利于交叉学科和新兴专业的发展。许多大学不仅仅只是更改了名称,最重要的是一些单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的院系位于同一所大学,无疑会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多个学科领域学习和提高自身,从而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为广阔的视野,又有较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
  (3)高校更名有利于加强基础学科。在单科院校中,由于教师大都是某一专业的教师,因此基础学科常常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学校也很难聘到优秀的教师,国家对其投入的经费也十分有限。而在许多综合性大学里,文理学院一般是最大的学院,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往往要在此就读,文理学院中也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师要参加科研,这些势必会加强整个大学的基础学科。
  2、高校更名的消极影响
  (1)高校更名会丧失大学品牌。校名好比商品的品牌,是学校的一种无形资产。大学的品牌是经过历史长期的发展才形成的,学校更名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若非出于“并校”等非改不可的原因,轻易更改校名可以说是对整个学校长期的声誉的抛弃。名字不等于质量和声誉,叫“大学”并不代表就比“学院”水平高、声誉好。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的大学,应着眼于提高属于这个品牌的含金量。如果仅止于“改名”来提高影响力,难以真正达到目的。
  (2)高校更名会割断大学历史。大学校名蕴含着大学的历史。凡是历史悠久的名校,都有着饱经沧桑的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历史,而大学校名就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生命体,作为拥有着自己历史沿革和生命的大学,其实更应尊重自己的发端与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名这一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并已经形成影响力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标识,更应该加以保护和尊重。
  (3)高校更名会模糊大学理念。一所好的大学校名往往还能体现这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高校名称的背后往往是其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而“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大学发展历史中办学理念具体凝聚。例如,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立复旦公学并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选定复旦作校名时,就播下了复旦大学自强不息、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种子。从复旦公学、私立复旦大学、国立复旦大学和现今复旦大学,4 个不同时期的复旦全称诠释着百年来同样的传承着的复旦精神。
  (4)高校更名会破坏大学文化。大学校名同时还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大学校名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而对于一所大学的文化来说,最首先的体现就是它的校名。大学校名的更改,无疑是它本身的大学文化的一种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厚丰 . 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4.
  [2]冯向乐.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2)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特殊群体使得高校的育人过程受到了各种挑战和突破。通过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析和概况,探索了一些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和管理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在很多人开始为自己人生新的目标不断奋斗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因四级未过而跳楼、因失恋而伤害他人等诸多令人不解的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原本旧有的传统模式逐渐出现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高校采取了新型的学分制管理系统,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本文将阐述其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为了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加速社会进步的步伐,因而进行学分制改革。该教育模式的根本是增强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力
期刊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概念,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从孟轲的“四端说”为切入点分析孟轲的人性假说,通过考察家庭德育的特点,分析了人性假说与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构建家庭道德教育构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性假说;家庭教育;家庭德育  一、孟轲的“四端说”  (一)、“四心”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
期刊
【摘要】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高校艺术教育领域的管理改革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要构建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就必须遵循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改革和管理,以此实现能够体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独特性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创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恶性犯罪越来越引起众人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原因,从中找出了一些关键点,进而探讨应如何完善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以及应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心理预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杀害宿舍舍友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发
期刊
【摘要】教育政策中的公共伦理精神对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管理伦理不仅涉及到教育政策的主体和内容,教育政策的程序也贯穿着教育管理伦理。然而,在我国教育政策中,在教育管理伦理上存在着明显的缺位,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完善和进步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中笔者对我国教育管理伦理中存在的缺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管理;伦理;缺位;对策  引言  教育管理伦理是一
期刊
如今,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我们农村的大多数学校中,教师只是在“传道、授业、解惑”,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学生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陶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英语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设施差,英语教师教研氛围不够,师资缺乏等情况下,教师更应在不利条件下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期刊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而这些人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得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是这些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阵地,那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了。  学校开设的每门学科都有它的重要作用,而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我们作为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