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以禾谷类作物单播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和过度耕作是引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紫花苜蓿作为优良豆科牧草,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苜蓿草地(3 a、10 a、12 a)和农田(马铃薯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对于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系统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年限的选择及苜蓿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加长,土壤表层呈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下部土层变化不明显。苜蓿种植可以提高耕层0~30 cm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同时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苜蓿种植一定年限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与农田差异明显,其中种植苜蓿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44%~57%,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例占52%~68%,表明种植苜蓿不仅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组成比例。与农田相比,苜蓿种植可改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表现为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苜蓿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形态和物理结构,提高土壤渗透能力,但苜蓿种植年限以10 a为宜,10 a之后应该进行轮作换茬以维持雨养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正在转型,国家鼓励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应急参与时能弥补政府的不足,发挥协同联动的作用。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普惠金融由于兼具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优势,可以通过改变乡村治理主体、乡村环境和治理手段,推动农村地区德治、法
<正>"丹麻的景色像画卷,悬空里看,轮子秋转在个云天;七彩袖艳来安召舞欢,阿姑们憨,盘绣们扎哈的好看。""五峰北山老爷山,威远酒醉倒了酒仙;五月的云来六月的天,花儿会要唱个
期刊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幽门螺旋杆菌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幽门螺杆菌型的胃溃疡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
主控室中数字化状态导向规程SOP(State-oriented Procedure)的应用使操纵员执行事故处理的逻辑和信息显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介绍了SOP规程的原理,描述了数字化主控
在新时代下,及时解决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能够加快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基于此,分析了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问题,实现了对“三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