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陶瓷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探析——以《山海经》异兽元素为例

来源 :景德镇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山海经》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国潮”是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潮流文化,是国与潮的结合和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本文以《山海经》异兽元素与国潮文化元素相融合为基础,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与方法的改革,探索陶瓷产品设计应用教学中,如何将当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具有《山海经》异兽文化内涵的“国潮”风格的陶瓷产品,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陶瓷文化,展示《山海经》异兽文化的审美价值和陶瓷文化的魅力。
其他文献
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研掌握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总结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期刊
《山海经》是我国神话传说的元典之一,其中大量记载的各种神话人物、故事,成为后世进行神话创作时重要的素材资源库。李汝珍在18世纪创作的《镜花缘》一书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山海经》中的神话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的演绎。
期刊
宋本《太平御览》内容宏富,引证广博,集各类文献于一体。因此,本文以宋本《太平御览》所见《山海经》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见《山海经》的经文、郭璞注文、部分未见于今本《山海经》的逸文进行研究。对宋本《太平御览》所见《山海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平御览》所用《山海经》文献资料的体例与其呈现出的特点,从中亦可看出《山海经》在后代传播过程中的规律,从而进一步丰富《山海经》的研究成
学位
<正>无论是中国的《山海经》,还是日本的《绘本百物语》、西方的《希腊神话》,千奇百怪的妖怪故事被汇编成册,与其说这些是先民们的文学创作,倒不如说是他们留下的图文记录。记录什么呢?记录的是他们对广袤世界、浩瀚宇宙的探寻与思考。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十分有限的时代,面对那些超越认知极限的现象,古人虽然努力地寻求答案,但终究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便想象出了无数神、魔、精、怪。
期刊
<正>《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古籍,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这部书虽然作者不详,应该并非一人完成,而且成书也非一时之功,但是它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有海外学者称,如果破译了这部书,那么世界上许多的神话传说则有可能被证实是
期刊
在被称为中国“神话之渊府”“古今记异之祖”的《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中国早期社会的变形神话,人、神与动物、植物、山川江河之间的相互组合与转化超越了现实情理的多重阻碍,分别以动态变形与静态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变形原则的背后,蕴含着原始初民浸于神话意识当中的图腾信仰、生死观念以及族群心理结构。
期刊
报纸
《山海经》是一本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古籍,它以神话的叙事方式记载了上古时期以中国为主的世界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奇花异草以及神明怪物之间的故事。笔者分析了中国上古神话地理志《山海经》的文字记载与明清插图注释所形成的图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及《山海经》怪诞、夸张、神秘的图像艺术中神话形象的多种塑造方式,对《山海经》传统刻本插图的图像艺术及其美学内涵进行探析。
期刊
《山海经》作为游离于主流经学之外的上古奇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由“形法类”向“地理类”,再转向“小说类”的复杂类属变化。《山海经》的历代目录类属变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外交流及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亦折射出编目人所秉持的编目视角以及历代编目规则对编目活动的影响。
期刊
<正>读过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人,都会对《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印象深刻。文中写道,作者因为远方叔祖的讲述,对绘图本的《山海经》产生了无限向往。长妈妈费心买来的4本小小的《山海经》绘本,成为了作者少时“最为心爱的宝书”。而在如今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吴语方言中,人们也常常将海阔天空的闲聊、漫无边际的谈说称作谈“山海经”。这种话题,就如同《山海经》的内容一样,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山川河海,漫无边际。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