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文言作品的教学工作。但传统的串讲法,讲究的是字句落实基础上的全面研读,要求趋于专业化,实际上是教师在“讲”书。学生在听和写的同时,象被填的鸭子,连“吞咽”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品味”了,所有的心智活动都被教师的讲越俎代庖了。试想:这种没有精神愉悦,没有心理主动,没有感情共鸣的学习过程,怎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找不到感觉的学习,又怎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热爱?
  当然,那些特殊的字、词、句和文化常识不讲不归纳确实不行,但如果文言文教学仅限如此,则大错特错。文言文教学的对象是一篇篇文章,这一篇篇文章因综合了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折射了作者的人格精神、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精神风貌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这就是要求教学必须具有整体性,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文章的整体美。正如我们欣赏一棵塔松,我们感受到它的美,是因为它挺拔的气势、翠绿的颜色、恰到好处的线条、不可遏止的勃勃生机而形成的整体形象美。如果我们砍下枝条、扯下叶片,我们确实能看到它的颜色是翠绿的,枝条的线条是流畅的,但是塔松之美何在?我们条分缕析的讲解实际上是在“砍树”,尽管我们“搬运”得很辛苦,而学生却感觉不到“树”的美丽。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实施诵读法,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诵读教学,一般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辅助,学生自读
  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主题和诵读情感基调提供一种情境支持。由教师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或描述作品意境,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音像图文资料等,以创设情境。有的经典美篇,还可以介绍其文史地位,借前人评论以激发学生诵读文言作品的强烈动机,以收到提高理解、诵记文言作品效率的作用(如郦道元的《三峡》)。在学生自读时,可配上与作品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背景,并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三峡的美丽风景画,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为强烈的情感氛围,诱引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意境。
  二、感性指导,教师范读
  主要目的是由教师范读,使学生通过“听读”在理解作品主题,把握诵读基调,学习诵读方法,掌握诵读处理技巧等方面,获得一种感性支持。
  教师的范读,首先要抓住文言作品的感情基调,对不同类型的文言作品,形成不同的范读风格。对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文言作品,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范读时要轻柔、舒缓;对欢快流畅、思想活泼向上的文言作品,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读时要语调欢快;对满怀悲愤、恨报国无门的文言作品,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语调应低沉、悲痛;对豪迈激昂、气势磅礴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应激情饱满,语调激昂等。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投入作品特有的情境中去,以利体验作者情感,了解作品内容,把握诵读基调,初步习得诵读处理的方法与技巧。
  三、用心感悟,学生默读
  目的是为学生口诵心悟提供一种语感和理解支持。一是通过模仿范读的小声试读以找到语感;二是通过借助工具书、邻座交流和教师巡回辅导,解决重点字词、句式、写作特点、作品主题和诵读处理技巧问题,并得到自学能力的培养,也逐步提高了学生学习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默读环节为学生主动独立理解文言作品并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为全面达成课堂诵读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四、理解记忆,熟读成诵
  主要任务是在上述几环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我们指导学生背诵,应在了解文段层次内容、掌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加快记忆的速度,记忆是为了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稍长的文段还要分层理解、分层诵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然后再合总为一。
  也可以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包括名句、佳句以及段落层次的起接和衔接上下文的语句。学生找出这些支撑语句再去背诵,就会觉得容易得多。
  还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提高诵记时效。读、听、写、思,这是前人学习心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证明而有效提高记忆时效的方法。
  五、课外拓展,提高能力
  主要任务是强化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和初步的自学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与课堂上学习的文言作品相似的文言诗文,在课外自行诵读,小组间相互检查,并在学习专栏里推荐好文言作品及其诵读方法建议。这样,既可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又能够拓展阅读面,丰富文言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积淀,提高文言文乃至语文的综合学习水平。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要突出“诵读”,以“读”为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与独立阅读能力。当然,抛砖意在引玉,愿与同行一起,共同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415500湖南省澧县澧澹乡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首个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年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
期刊
由于长期被忽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自感前途无望而自甘落后,丧失了进取心,甚至悲观厌世。面对一双双纯洁而又自卑的眼睛,作为班级领导者、组织者的班主任,应怎么转化这些后进生,使之取得进步。但正是这“转化”扼杀了许许多多的专家与人才;殊不知,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丰富的科学家,还需要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运动健将、创造家发明家等,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为社会作贡献的普通公民。因此,我以为最佳的办
期刊
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需要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通过有趣的“激”发“学困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自身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成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物理“学困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
期刊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本质。批注是形式,用心是根本;批注是手段,促进用“心”阅读是目的。学生给课文批注的阅读方法,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应用语言,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在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能力层面展开阅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高感悟和欣赏评价的能力。语文批注阅读应注意以下问题
期刊
文言文不仅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备课中虽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标记了文言实词、虚词的注解,在课堂上又极其费力的将这些自己的所学让学生记录下来,其现象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学习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教学,进而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呢。以下是笔者
期刊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
期刊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农村小学生朗读的最大缺点就是爱“唱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拉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挑战。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逃避的责任。  现谈一下我在近六年的新课改教学生涯中所探索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新课改下教学的浅薄经验。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实施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
期刊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上语文课难,上作文指导课更难,不知从何下手。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觉得写作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写什么。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对身边的事物很少关注或了解不够深透。往往提起笔来,思绪空荡,一片茫然。写作是生活的反映,要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难,首先必须解决学生写作材料的问题,有了材料,写起来也就能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观察习惯,从而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