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上)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小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感到世界变小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人类行动和交往的阻隔。原来不属于东方传统和文化的东西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国外的幼儿教育理念,并与之比较,取长补短了。本刊将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比较中外育儿观念的各种不同之处,希望能够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发!
  国内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网络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育儿观念大PK,中国传统的“圈养”和洋专家们提倡的“散养”成了两大主要阵营。孰是孰非自是没有定论,但这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让他过怎样的童年,对于孩子的一生当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道听途说,世界那么大,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看,异域的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成长的呢?
  我们在澳大利亚
  ——陪伴也不是自始至终的
  采访对象:王小姐
  生活状态:定居澳大利亚1年
  家庭角色: 3岁女孩的妈妈
  澳大利亚是孩子们的天堂,这是我在这里生活一年以来的唯一感受。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澳大利亚,从国家、学校、家庭,一直到家长们的观念,都与国内截然不同。我的感觉是:国内的家长是处处把孩子护在翅膀下,孩子的事主要由家长代劳;而澳大利亚则是事事让孩子走出去,主要由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们要去海滩玩沙子、冲浪、游泳,就会自己约几个小伙伴,光着脚丫、夹个滑板,径自就跑去了,自由自在地玩它个半天,完全不需要家长跟随或陪同。平常的玩耍也全是和小伙伴们自己组织进行,而且,一个个手中并没有什么豪华、贵重、电子化的玩具,一切都是就地取材,来之自然,凭着童心的丰富想象,赋予其无限的内涵。平常的玩耍没有大人陪同也就罢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十分危险的游戏或运动,他们照样没有大人陪同。跌倒了,也没有人疼你,自己爬起来,无怨无悔,不屈不挠,重新开始。
  让我始终难以忘却的一个场景是,海滩上一个不足3岁的光屁股男孩,想要像别人那样用沙子把自己盖得只露出一个头来,于是用说不囫囵的英语请求爸爸帮助挖坑,心不在焉的年轻爸爸只是象征性地挖了几下便不再管他。小小的孩子像个掉了毛的小狗,忙不迭地躺进去试试大小,然后自己再努力深挖,毕竟没有力气,挖几下又赶紧躺进去看是否合适,如此反复再三,令人看得百感交集……
  采访对象:赵女士
  生活状态:前往美国探亲1个月
  家庭角色: 4岁男孩的外祖母
  在我这个年纪,冒冒然到异国他乡生活真的有很多不适应。由于我退休前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又赶上外孙正好上幼儿园,所以,初到美国的日子,我就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关注孩子,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如果用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念来衡量,这些家长简直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没有“爱心”,但是这里所有的家长都这样。我很是为孩子们感到委屈,为什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呢?我陷入了沉思。
  那天我和女儿带着外孙在公园散步,看到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并且听到他们很激烈的争论声。就见一个小男孩很气愤的样子,由于我存在语言障碍,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争执,好像要打架的样子。我很紧张,便四处寻找他们的父母,只见不远处有几个老外在哈哈大笑,悠闲地聊着天,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连看都没看一眼,但我相信他们肯定听到这里的争吵了。这时女儿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对我说:“没有事的,在美国这样的事经常发生,父母是不会管的,他们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来处理。”
  也怪,过了一会儿,那边的争吵平息了,我再看这群孩子,已经又很和谐高兴地玩了起来,原来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中国一直喊得最响的口号是: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给孩子自己做事的空间、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可是外国人从来没说,但他们却在做了。中国的家长替孩子做得太多了,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采访对象:张先生
  生活状态:留学英国并定居
  家庭角色: 3岁男孩的爸爸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所以,他们甚至会花钱“培养”孩子的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英国人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参加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周末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总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他们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果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采访对象: Clarence
  生活状态: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家庭角色:三个女儿的爸爸
  我所选择的居家地点有花有草,还长着一片小森林。我认为让女儿们直接参与简单的农业劳作,种花、照料小动物,可以加强她们对自然的认识。
  我总是教育女儿们用特别的方式对待树木、动物、河流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就像我们小心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树林、花草等。当这种爱增强并最终植根于人类之中,就会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基于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女儿们长大后才会对工作、对自然、对人类本身萌生自然之爱和积极关怀,也只有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人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新加坡,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会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作出选择。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个金额,让孩子自行决定买什么;家里准备外出旅游,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在这里,你也许会看到,即使家长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他们也都是空着手的,而孩子们则常常肩背手拿地拎着大大小小三四个书包。除了自己动手之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的毅力,不娇生惯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就像运动会,我们对孩子赛跑的要求就是:即使是爬,也要自己爬到终点。
  说到底,关于中外育儿观念的比较,归结起来也就是关于早期教育究竟以智育为主还是以德育为主。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间不同的对话也许就可以很直观地体现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父母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国外的父母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上。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将中外父母的问话进行了对比。
  ★在中国,父母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
  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2.你们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国外的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则通常是:
  1.今天你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
  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诉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时,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间,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
  如,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1.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快乐的事?
  2.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3.你听见或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4.你今天新交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优点?
  像这样的问题,提问内容具体,孩子知道从何而答。优质的问话能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在表达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这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父母在提问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提问最好使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同时,这样的提问还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试想你每天下班后有人问你:“今天上班工作完成的怎样?工作餐怎样?”你会不会烦呢?同理,你每天放学路上都询问宝宝今天吃什么了,学了什么,宝宝一定很烦。所以,家长可以换种轻松的方式去和孩子聊天沟通,这样也可以让孩子觉得有趣,愿意跟你沟通。营造这样一个美好的亲子时刻,难道不好吗?
其他文献
“生活,不是一块块被割裂的天花板,它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去关照、去管理。一个智慧的女人比男人更‘柔韧’,她不仅要管理好孩子、家庭,还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除了照顾孩子,兼顾自己的事业之外,Jane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当Jane怀上第一个孩子时,通过设备显示屏,谭盾看到小宝宝躺在羊水里微微晃动。那一起一伏的波线让他灵感大发,他指着小小的屏幕兴奋地对太太说:“Jane,听到没有?我们的宝
期刊
“我不会刻意去培养我的孩子成为某个国家的人,也许他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但我会引领他成为一个跨文化的‘国际人’。当有一天,我们都已老去,无论贫与富,我的孩子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他都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记者查阅Jane在网上开辟的育儿专栏及博客以及许多媒体对她的个人专访,不难发现,大家对这位接受过东西方不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妈妈,都会产生诸如“如何协调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这样的
期刊
其实不懂你的心——都是“面子’’惹的祸  父母作为宝宝最亲密最敬爱的人,影响着宝宝的每一种行为。但在生活中,成人有时觉得孩子还小,没什么想法,因此容易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略了宝宝的感受,甚至不小心走入了“好面子”的误区。  把孩子当作  炫耀的资本  暑假,妈妈带着嘉嘉回老家探亲,亲戚家有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聚在一起,很是热闹!在一个亲戚的带头下,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才艺,唱歌的、跳舞的、背唐
期刊
有过学琴经历的孩子都知道,其实学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而曹野川,这个80年代末出生于小镇,成长为现在的知名的青年钢琴家,也许自他六岁学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他的音乐之路必将比任何一个城里学琴的孩子更加艰辛。如果说,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成功是缘于其父同样的付出,那么,曹野川的成就,又何尝不与他的父亲——当代知名作家曹峰峻的付出息息相关?  让我们走近这对与艺术结缘的父子,倾听一个父亲的内
期刊
线条王国有着各种各样的线条,有身形修长的直线,有婀娜多姿的曲线,还有留着一头鬈发的波浪线。曲线围成一圈,变成了太阳;几条直线组合起来,变成了公园的长凳;几条直线和曲线组成了一个小人;远处波浪线组成的海浪正在拍打着海岸……宝宝,你想看线条王国的故事吗?自己动手来画一画吧!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4岁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  准 备  白纸,马克笔,各
期刊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4岁幼儿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布置环境  家长和宝宝一起选择家中较宽阔的区域,开始布置环境。宝宝绘制红绿灯卡片各一张(或用红黄绿的圆形物品代替),将斑马线(白色的纸条或布条)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再用积木搭一条马路,还可以摆几个玩具小汽车。  一起游戏  宝宝手拿红绿灯卡当小交警,家长当过马路的行人。当宝宝举起绿灯时,家长快速通过斑马线,大家
期刊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做人也不光是道德层面做人,还有就是看父母在怎么样过他们自己的人生和日子,所以,我认为无论是长年在外应酬工作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的母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自己人生的人。  对一个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一个母亲或者一个父亲,他们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地充实,他们见到这么大的
期刊
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孩子们形影不离的玩具,通过合理的教导与监督,平板电脑还可以摇身变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伙伴。苹果公司与Tiggly公司合作,为3~6岁儿童推出了Tiggly Counts平板玩具。Tiggly Counts是一套古氏积木风格的教学装置,形状多样,每一节代表一个数字,彼此间可以通过磁性连接,同时在其底部还使用了硅胶触点。孩子们把一个Tiggly Counts与iPad屏幕里相应的形状接触,
期刊
我家女儿刘渊,小名媛媛。给她起名,小有学问。小女出生在龙年,又是七月,为水月,古时陶渊明《陋室铭》中有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起名渊。作为妈妈的我,查字典看到“婵媛”是相互牵连的意思,我的名字最后一字为婵,因此女儿小名媛媛。从起名中,就体现出了家人对孩子无限的爱和希望。  都说养儿容易育儿难,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了,才会亲身感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漫漫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期,作为妈妈
期刊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虽然在幼教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八年之久,但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尝试,一边积累经验。从图图两岁左右开始,我就为她准备了两把剪刀,让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剪剪贴贴。当然,选择的剪刀都是那种扁头的儿童安全剪刀。刚开始,图图只是随意地剪,经常是把一张纸剪得碎碎的,等她长大些后,我就开始带着她剪了。我常常会把要剪的东西事先画下来,然后让图图自己沿着轮廓剪。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