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针灸学会:肩担责任 仁爱为怀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简介】
  香港针灸学会,於1999年11月在香港成立,为香港非牟利的学术性社团,学会以团结在港中医,竭诚尽智推广中医,惠及众人为宗旨。当届会长为熊嘉玮博士、理事长为方帮助博士,创会会长为陈家泽博士。创会之初拥有成员二十餘人,十五年来,已拥有成员七百多人,学会脚踏实地、肩担责任、心怀仁爱,拥有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医专业人士,其中一百多人拥有博士学历,一百五十餘人拥有硕士学历。
  1999年11月,香港针灸学会在香港成立。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中医师在创会会长陈家泽博士的带领下,打造中医交流之平台,探索中医的生存之路,研讨中医的传承发扬之法。
  时针转动,将香港针灸学会带入第十五个年头,曾经那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已经壮大成为一支七百多人的队伍。任时光流转,人数递增,初衷不改。他们心怀热诚地传扬中医,他们心底无私地举办义诊,忙忙碌碌,尽心尽力,只希望中医——这门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继续庇护人类的健康。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的入遗意味着中国针灸这项医学手段被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也给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香港针灸学会——一个以传承中华传统医学为己任的非牟利团体更觉任重道远。
  传扬中医 提升学术
  针灸——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基於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是中华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千百年来,针灸防治疾病,保卫着人类的健康,直到千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担任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当届会长、医学博士熊嘉玮女士在接受访问时,介绍了学会的成立和发展状况。“十五年前,陈家泽博士等一批有志之士创办了香港针灸学会,将传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责任担在了肩上。创办初期,香港针灸学会不过二十餘人,也正是他们,为香港针灸学会掀开了新的篇章。今年,是香港针灸学会运作的第十五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香港针灸学会已经拥有成员七百多人。学会成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中医师,一是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包括西医、学生、物理理疗师、美容师等。会员大多拥有较高学历,其中近一百五十人拥有硕士学历,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在一百人左右。”
  众所周知,许久以来,在香港乃至整个中国,中医的传承方式大多分为两种,一种为家庭式传承,如父传子,师带徒;一种为借着在药材店为病人依着药方抓药之便,靠着自学,慢慢进入中医行业。香港针灸学会自成立之後,努力地打破着这样的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学会上至创会会长,下至普通成员,均努力地学习、进修,将香港针灸学会打造成香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术团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学历,更是因为读书,总会有好处。”熊嘉玮博士说。
  香港针灸学会十分注重对成员的学术培养,学习氛围浓鬰。从2005年开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发出註册中医师,在三年内需持续进修六十学时方能续领执业证书的指引。从这一年开始,香港针灸学会获得了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的认可,成为“提供进修项目机构”,开始坚持每周举办一场中医讲座,至今八年以来,从未间断过。
  起初,香港针灸学会举办讲座针对的对象只是内部会员,後来,越来越多中医界的同仁知晓这件事,每周一下班之後纷纷前往听讲座,於是,香港针灸学会逐渐将参加讲座的范围扩大,面向所有中医师,为中医界的同仁提供了一个进修的地方。
  八年来,香港针灸学会坚持“自给自足”的原则,所有讲座导师均为学会成员,大部分为拥有医学博士、硕士学位,以及具备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学会每年开办的四十四至四十五场讲座,为註册中医师提供了充足的进修课程,按每场讲座两个学分来算,只一年时间,便能让坚持每次讲座都参加的人士获得八十八个学分。既能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亦能符合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每一年,他们都会编写香港针灸学会内刊,在将会刊改名为“香港针灸”之後,又已出版八期,陈家泽博士、熊嘉玮博士、方帮助博士、郭伟健博士、陈锦明博士、邓宾博士後、林家扬博士後等人,均有专业文章发表於其中,以飨读者。
  尽心服务无私心
  不可否认,有人的地方,就有疾病。一个从医者无法应付所有的疾病和病人,每个从医者所遇到的病例亦並非全为一种,因此,抛棄私心,加强交流,分享经验,是每一个医者需要拥有的高尚情怀。
  他们是一批心底无私的医者,也是一批尽心尽力的奉献者,这个学术团体为了推动学术,不断地开展课程,盈利从来就不是他们的目的,偶尔收取较低的费用,只为了达至收支平衡。他们的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讚扬。
  熊嘉玮会长和他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义工,因此,各类活动,他们都是出心出力,从无怨言,亦从未退卻。大多活动,需要他们自掏腰包,也都不亦乐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诊所,然,当学会、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会努力地将时间平衡好,首选公事,投入其中,他们凭着一股子热情,用心地做好每一件有益於学会、有益於社会的事情。
  为了让更多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他们努力地将一种健康的理念传递、推广,为中医养生做普及教育,尤以针灸为主。对於一部分中医爱好者,他们偏重於教给他们中医保健知识,让他们或者家人生病时,懂得选择合适的医生。而对於拥有中医基础的人群,他们则偏重於培养他们的临床操作能力。“针灸,有它的独特之处,是世界文化遗产,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针灸、想要学习针灸。”熊嘉玮博士介绍说。
  中医善於治未病,在香港医管局开会时,她曾多次提到,要将中医的健康理念推广下去,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有保健的意识,这有利於市民健康,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医疗开支,可谓一举两得。在她的学生中,其中还有两个是中学生,这在她看来,是一个十分喜人的现象。
  香港针灸学会举办了针灸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们能夠在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学习中医的博大精深,引起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他们与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小区书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港澳学生会建立起合作关係,为中医学毕业生的未来谋得出路。“让年轻人走入中医的行业”是香港针灸学会的又一目标。   怀揣仁心办义诊
  他们是忙碌的一群人,忙着开办学术论坛,忙着推广中医文化,忙着举办义诊。
  从四年前开始,香港针灸学会开始举办天灸义诊。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於特定的穴位,最终达至调解臓腑功能的效果,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回忆起第一年举办天灸义诊时,因为许多人心中会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所以来义诊的市民寥寥无几。後来,那些参加过义诊的市民知道这确是香港针灸学会一项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义诊活动,经过口口相传,从第二年开始,参与者逐渐多了起来。参加义诊的学会秘书长陈月华在文中写到:“2011年的三伏天,我们学会又作义诊了,经过去年三伏天义诊的经验,今年的义诊多了很多市民参加。三次的义诊,我们为一千五百多名市民贴药,我们的义工们,暂停了自己的医疗服务,到学会来为市民义务贴药。”这类助人的服务工作,让他们在被市民认可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无私仁心。
  2011年,香港针灸学会的义诊活动从香港延伸到了内地的西安,委派义工医师团队远赴西安进行西安市长安儿童康复医院医务医疗服务计划,他们的义诊对象是西安市家庭贫困的脑瘫和特殊儿童,除了为他们带去义务医疗服务,还为他们捐助了善款,从多个方面帮助他们。参与义诊的义工们身上还肩负着训练当地医务人员做针灸的工作,为了提升当地针灸技术,造福当地人群。在广东从化,香港针灸学会在广州市人大的安排下与当地合作,开展义诊活动。
  义诊举办的这些年,成绩显著,每每谈及此,香港针灸学会的人,都倍觉欣慰。他们表示,义诊活动还会继续下去,他们的理念是将中医学术回馈给民众,让中医——这种老祖宗传递下来的优秀文化,惠及更多的人。
  结 语
  从1999年至今,香港针灸学会脚踏实地,自给自足,一步步走来,靠着一批批心怀热诚的无私奉献者:陈家泽博士、熊嘉玮博士、方帮助博士、黄美施博士、梁凤英医师、王敏华医师、名誉会长陈锦珠女士及其他义工们等,他们倾尽心力,团结一心,努力地推动着学会向前发展。
  十五载春华秋实,十五年物换星移,改变的是学会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成熟的面貌,以及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一届届的学会领头人,不变的是他们对学会、对中医、对社会的那份真心、责任和热情。肩担责任,心怀仁爱,他们继续走在传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造福人类的路上,无论是坦途还是遍佈荆棘,他们都携手共进,勇往直前,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的努力会为中医带来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林俊先生,香港科技大学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士后文凭学位、教师教育文凭、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副学士、心灵工程諮询中心首席顾问、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客席讲师、威来利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通识全人教育中心中心主任及学术总监,被誉为“心灵工程师”。  性格——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於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学开始,林俊先生对人的命理
期刊
【人物简介】  黄凤文先生,澳门文化艺术学会创会会长,广东遊击老战士联谊会会员,澳门国际城市合作协会常务副主席,澳门珠海社团联合总会荣誉顾问,澳门桃李学会名誉会长,佛山老年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盆栽会荣誉会长,澳门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澳门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佛山支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会广东分会理事,澳门华南大学文科学士,澳门中国书院顾问,澳门行艺书画会顾问,珠海市美术协会顾问。  黄凤文先
期刊
【人物简介】  廖书兰女士,祖籍江苏,生长台湾,定居香港三十年,文学博士,香港新界乡议局增选执行委员、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审批员、香港校际音乐暨朗诵节评判、民政总署赞助全港青年学艺创作比赛大会评判,曾获广兴文教基金会奖学金、中华侨联文教基金会华文著述奖、亚洲华文作家基金会文艺奖最佳散文奖等。出版:《放飞月亮》、《书兰中英短诗选》,其多年在《大公报》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
期刊
【人物简介】  梁宝仪律师(别名兰诗),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硕士,香港中型律师事务所(梁宝仪、刘正豪律师行)创办人之一。曾担任香港区域法院暂委法官、各大学兼职教授。亦是认可调解员,律政处调解委员会的公众教育及宣传小组委员、並在各调解训练课程中任训练员,负责指导律师成为认可调解员。此外,除律师和调解工作外,在支持法律教育方面她也作出贡献,为香港律师会的法律教育委员会成员、城市大学法律系的外来评考官、也是
期刊
【人物简介】  潘国雄先生,澳门人,祖籍顺德,是当地专门蓃集古瓷片的收藏家,同时还担任澳门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长、澳门文化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並加入澳门文化艺术学会。其热衷中华文化、喜好国画书法,作品曾入选並展出於中西文化承传与创新艺术作品展、澳门艺术节、粤港澳老年书画家作品展等活动。  “海上丝绸之路”,是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通商路线之一,各国的帆船载着无数奇珍異宝,乘风破浪、纵横各大海域,前往異国
期刊
【人物简介】  刘道子先生,祖籍顺德,来澳三十多年,现为大都会艺术东主,专营白玉、古玉、瓷器、古木器、青铜器、古大印等,还专门提供中国艺术品收藏监赏(历代)、代客寻找艺术挚爱、艺术包装等服务。他从事收藏十多年,藏品逾千件,秉承专业、包容心、好奇心,旨在为广大收藏者谋得更好的藏品。在从事收藏之前,曾开设过美容院、酒楼、服装厂、农场等,行业涉及广泛。  收藏,在近年来已演化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大众收藏
期刊
2013年6月19日,三位海外华人著名画家与新西兰当地华人媒体的记者以及多名华社艺术家、侨领来到全世界每天最早见到第一缕阳光的城市——新西兰吉斯伯恩市,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世界第一缕阳光,吉斯伯恩市市长Meng Foon,新西兰唯一一名华裔市长亲自接见了三位艺术家。  参与此次活动的三位中国画家分别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国立美术学院研究院、法国国家艺术家协会会员林鸣岗,新西兰著名华裔画家邓邦
期刊
【人物简介】  林中光先生,香港大埔青商协进会会长,之前曾任该会主席九年,並曾任协进会下香港兰花研究学会会长。现担任香港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及法团学校校董、大埔旧墟天后宫演剧委员会会长、深圳市龙岗区侨联第四届荣誉主席等社会职务,曾任香港童军总会新界东区域副主席。他还是香港坪地同乡会创会会长兼现任会长,通过与深圳龙岗坪地街道办的密切合作,回报桑梓的同时亦推动两地的沟通发展。  以芳香著称的兰花,具高洁、
期刊
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24日在香港向广西百色市捐赠1000万港元,设立“曾宪梓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用於百色扶贫与教育事业。曾宪梓在与率团访问香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会见後进行上述捐赠。据介绍,“曾宪梓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运营所产生的净收益,将作为“曾宪梓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专项补助资金”,每年用於扶助400名以上贫困女孩接受职业教育。
期刊
6月25日,6号种子、金花一姐李娜迎来温网首战,遭遇前赛会八强克拉吉塞克的挑战。最终,李娜以两个6—1横扫对手,取得了本届温网的开门红。  李娜,中国著名女子网球运动员,6岁开始练习网球,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四大满贯。第一个获得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4名。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单打冠军的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