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元:引导学生“异想天开”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yfei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片
  柴立元,男,1966年9月生,江西万年县人。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院長,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从教28栽,培养本科生数千名,培养研究生百余名。荣获4项国家科技教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千里湘江,蜿蜒北上。她是湖南“母亲河”,也是湖南治污“一号重点工程”。
  如果有一个三维的、可视化的平台,把湘江流域的环境、大数据结合起来,站在屏幕上就可看到滚滚湘江重金属污染物怎么来的、怎么传递的、怎么交换的,把污染源切断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告诉我们湘江怎么治,用多少钱治、多长时间能治,那该多好啊!
  这个设想,是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和他的团队新近的一个攻关课题。
  致力于防治重金属污染,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奋斗不息,柴立元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将其贯穿于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引领学生到学科的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1999年,柴立元以优异成绩从日本访学归来。当时有色金属工业飞速发展,污染问题已日渐凸显。防治重金属污染,保护绿水青山,已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对接重大需求,柴立元领衔组建了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构筑了“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冶金环保专门人才。
  尽管事务繁杂,柴立元对待教学工作总是满腔热情、标新立异。在柴立元看来,大学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全新的教学观,把传统的“桶论”教育模式转换为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其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的“引论”。
  在一线做项目时,如果发现典型性的亮点,他会拍照记录,带到课堂与学生们分享。每一次上课他都精心准备,保证课程与时俱进、对接前沿。他允许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看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他总是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捕捉到学生哪怕是偶然显现的某些有价值的创新观念,并及时给予指点,这些话题后来就成为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有一次坐飞机,柴立元看到空中厚实绵软的云彩,灵光一闪:能不能开发一种“白云材料”,表面软和,投进水中,把污染物吸附进来,先膨胀再收缩、过滤?他跟学生们讲了他的“异想天开”。10年后,其中一个学生张理源把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除了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渴望外,柴立元还经常把学生带到艰苦的冶炼厂一线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在研发“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时,柴立元带领学生们用彩条布在厂房边搭起了简陋的“实验室”,十几个人同吃同住,轮班守现场,日夜调试。在观察和调节药剂流量时,污酸中的二氧化硫常会逸散出来,弄得人鼻涕直流,咽喉难受。在这样的条件下,柴立元带领学生们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总结调整,毫不畏惧,越战越勇,他鼓励学生,“科研工作,没有不辛苦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总能为国家做出点事来。”
  柴立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现场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为什么能够找到微生物处理方法?因为我们在污染的现场找答案。治理铬渣,我们就在铬渣的污泥中找办法。哪里有毒物,哪里电一定有解毒的线索。”这种哲学中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的道理对同学们启发很大,在后来的微生物驯化中,学生们举一反三,获得了很多灵感和探索成果。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塑造他(她)的精神、信仰、理想、气质等。”柴立元认为,环保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吸引人才的事业,能吸引大家的,只有一样东西——理想和信念。2020年6月,柴立元通过中南大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院士线上系列报告会讲述自己的求学与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在各个领域秉持爱国、质疑、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彩。报告会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15万人参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顶天立地做学问,凝心聚力育人才。”柴立元如是总结自己几十载的从教经历:顶天,就是对接国家需求;立地,就是到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凝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报国情怀;聚力,就是整合各方面资源。
其他文献
■名片  陈奇志,男,1967年5月出生,岳阳市临湘人。中共党员,临湘市第=中学体育教师。31年里,他坚守农村学校,将一个个农村孩子送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田径舞台,曾指导学生获得世界级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3枚,获得国家级、省级金牌581枚,培养了4名运动健将、29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向国内重点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见到陈奇志,是在
期刊
■名片  龚美慧,女,土家族,1965年出生,湖南张家界人,民盟盟员,张家界旅游学校教师。从教35年来,她扎根中等职教一线,率先创设“现场导游科目”教学,创立的“课堂+景点号区+旅行社”教学模式一直引领全国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的建设。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8月22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断断续续下了几场雨,本就凉爽的天然氧吧愈加让游客陶醉。55岁的龚美慧走过游道旁的水杉
期刊
近日,一名3岁“小网红”受到媒体和网友的密集关注。据媒体报道,在某视频网站上,有账号日常更新着女孩的“大吃大喝”。镜头下,汉堡、炸鸡、可乐、泡面、烤肉、烤串等食品轮番上阵,女孩“暴风”吸入,其父母还以“养猪”自诩。在网友的声讨下,有关视频平台已对账号进行了封号处理。医学专家对此表示,女童肥胖易引起性早熟、骨龄提前等疾病。而拿孩子“海吃”当卖点,对儿童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让人忧虑。   王鐸 绘
期刊
■名片  张光柱,男,苗族,1964年8月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人,龙山县石牌镇初级中学教师。  40年扎根乡村教育,执教学校成为龙山县教学质量长期保持前三名的农村中学。获评“全国模范教  师”“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湖南好人”等荣誉。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8月27日,一大早,龙山县石牌镇初级中学的篮球场上便活跃着一群身影。“来,传球,跑快点……”一名身
期刊
■名片  田建龙,男,汉族,1970年生,湖南沅陵人,中共党员,怀化市第三中学教师。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职业的坚守放弃了小家的安逸,用爱心陪伴学生,用热心感染同事,用耐心守护学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教育的华章。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这个暑假,怀化市第三中学的化学教师田建龙又是忙碌无休。刚指导完应届毕业生的志愿填报,隔天他便投入到了新一届高三学生的教学中。
期刊
■名片  汤素兰,女,湖南宁乡人。1965年1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获评“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34年来,汤素兰创作了《笨狼的故事》等60多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读者心中的“笨狼妈妈”。  “电算是与儿童文学打了一
期刊
■名片  牟金春,男,1974年生,益阳南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益阳市首批骨干教师,益阳市优秀教师。曾获益阳市教育突出贡献奖(教师类)、湖南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组二等奖等荣誉,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8月27日,记者见到南县第一中学物理组长牟金春时,他正在办公室辅导学生。邻桌的老师告诉记者,牟金春每天早上5点半到校,晚上11点离校。  1
期刊
■名片  陈腊梅,女,1969年出生,娄底新化人,现任教于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湖实验中学。她数次放弃进城机会,扎根偏远乡村教书育人,其教学工作和所带的班级,在乡镇、全县的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一条乡村公路,绕过连绵巍峨的大山,将我们引向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湖实验中学。这所位于新化县境西北角的乡村学校,一脚跨三县,与安化、溆浦接壤,从新化县城坐车要近3个
期刊
■名片  黄有全,男,196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共党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教20年,为全国1200多位职院校长展示“互联网+课程”教学新模式,为1.6万名专职老师讲授“互联网+课程”建设与应用方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房间,地面凌乱地堆积着好
期刊
■名片  张琼宇,男,1982年7月生,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他2009年博士毕业后因突发疾病导致双下肢截瘫,划着轮椅“走”上了讲台。10年来,他一边在轮椅上与残障和病痛作斗争,一边扎根于讲台坚守教书育人的第一线,深受学生喜爱。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38岁的张琼宇老师是一面“旗帜”,只要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