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黑素细胞的生长、分化,黑素细胞与基底膜、黑素细胞和表皮其它细胞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的新进展。研究证明黑素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脱离基底膜游走,而后被角朊细胞所降解。恶性黑素瘤(恶黑)位于表皮时,其周围有基底膜包围,当侵入真皮后,基底膜成分发生明显变化,除板层素外,其它基底膜蛋白成分均消失。说明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和转移与之有关。角朊细胞释放一些因子,如基本成纤维细胞因子,为黑素细胞的自然分裂剂。此外白三烯C4(LTC4)和白三烯D4(LTD4)也能刺激黑素细胞增生。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40岁.因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后应用盐酸正定霉素、阿糖胞苷、鬼臼乙叉甙、骨髓移植、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等治疗,后因发热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又给予数疗程广谱抗生素、两性霉素B以及强的松60mg/d治疗.
期刊
作者在研究异位性皮炎(AD)时曾发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在较严重病例中升高.本研究旨在检查血清LDH水平是否明确地与AD皮疹的严重性相关.为此作者将临床上诊断为AD的80例病人按其临床过程分为3组:好转(40例),无变化(20例),恶化(20例).在治疗前后,测量血中嗜伊红白细胞数(Eo)、LDH和IgE.同时将50例AD病人按皮炎的范围和严重性分为两组:即严重型(25例)和轻型(25例)
期刊
一种能外用于皮肤和粘膜且无副作用的局部麻醉剂,对病人和医师都是很有用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晶体混合形成一种低共熔点的混合物,配制成的水包油乳剂(EMLA),具有近80%的有效麻醉药物的小滴,可透入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内产生麻醉作用.
鳞状细胞癌(SCC)的几型组织病理学模式已有描述,包括经典型,腺样、疣状和透明细胞型.本文报告2例,呈少见的外生性乳头状增生模式.此瘤生长迅速,但组织学低度恶性.因此,作者认为它是SCC的一种亚型.例1.女性,105岁.右面颊部出现生长迅速的肿瘤13个月.
约50%~80%的结节病患者有肌肉受累,肌肉病变一般是无症状的,但也可能伴有慢性肌无力、肌痛、假性肥大及在肌肉部触及结节。肌肉结节是结节病肌肉病变中不太常见的症状,但可引起疼痛和伴痉挛的僵硬。作者报告1例由肌肉结节引起腓肠肌疼痛作为结节病的现症表现。患者女,63岁。主诉左小腿腓肠肌突发痉挛性疼痛数天,于1987年6月就诊。由于疼痛左足不能站立,且行走疼痛加剧。夜间呈持续性疼痛,晨起则僵硬,余无不适
期刊
Pivalone是一种鼻喷雾剂,含有糖皮质激素21-巯基氢化可的松特戊酸盐(TP)(1%)及防腐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02%).TP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在许多国家,甚至过去从未用过该药的国家已有报道,推测是由于与其它皮质类固醇尤其是与仅少一个巯基的氢化可的松有交叉反应,然而氢化可的松斑贴试验可能阴性.作者用氢化可的松对TP过敏病人作皮内注射以观察斑贴试验阴性反应是否由于氢化可的松对完整表皮穿透力不强
目前临床上常用干冰压迫法和皮内干冰压迫法治疗太田痣,前者适用于组织学分型中的浅型斑痣,后者适用于深在型斑痣,但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程均较长。其余疗法仅是个案报导,具体的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目前人们正在探索一种疗程短,疗效更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102例(TT30例、BT22例、BB5例、BL20例、LL25例)新发未治麻风病人尿及鼻分泌物中麻风杆菌特异性抗原进行了检测。这些病人的病期为1月~13年。每个病人取50ml尿液,从中提取脂质后溶于已烷备用。另外以湿棉花拭子清洗病人鼻腔,将清洗物混悬于5ml生理盐水中,用真空冷冻干燥法浓缩20倍,用于抗原检测。
用无毛大鼠双蒂背部皮片(BDF)模型,研究了皮肤血流变化对药物经皮吸收和局部分布的影响。药物为14C标记的黄体酮(亲脂性)、咖啡因(两性)和脲素(亲水性)。标记药物的乙醇溶液25μl(185KBq)应用于皮片两侧直径17mm的圆形部位4小时。左侧皮蒂在用药前结扎使皮肤血流降低。
期刊
着色真菌病诊断并不困难,而治疗十分困难,特别是由裴氏着色真菌感染的患者。病例: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8岁、61岁、69岁和52岁。其中3例曾单独用过噻唑苯咪唑,咪康唑,5-FC和伊他康唑疗效不显著。治疗方案:5-FC按150mg/kg/d,分3次给药。伊他康唑按200mg/d一次给药,进脂肪餐以增加药物肠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