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热动特色专业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例,介绍了热动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措施、建设成果及专业特色等,可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质量工程
  作者简介:胡刚刚(1981-),男,陕西西安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杨志平(1968-),男,山西天镇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华北电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网络平台建设”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69-01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择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原名为电厂热能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本校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较好、招生人数较多和学生成才率较高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10616人,在校生人数2647人。尤其最近几年,在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组成的校理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各专业的前列。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一、建设思路与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通过校理事会定期开展能源动力、发电(火电、气电、风电和核电等)、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研讨与分析,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加强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设
  课程教学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普遍采用国内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继续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适用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高级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调研和相关会议;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兼职授课,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定期人员交流机制。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依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设立的“能动之光”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包含电厂实践教学模块、动力工程基础实验模块、热能动力工程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的集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成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能源、电力行业相关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从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专业建设别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为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开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核工程与核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等专业方向,覆盖主要发电形式,具有鲜明的电力特色。通过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采用“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加强培养学生厚重的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超过98%,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深得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数名教师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化训练,有计划、分年度派教师赴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等能源和电力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课程体系,带动教材建设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以创建精品课程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核心课程全部建成精品课程,同时带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有力推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市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门及其他教材12门。
  5.建设特色实验中心,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华北电力大学“四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2007年8月热能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鲜明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时刻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断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并将继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满足国家对能源电力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为国家能源与电力工业培养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
  2.支撑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了专业方向的设置,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孵化出来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等专业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2007年开始试办,选派优秀博士生导师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级实验班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成功的。
  四、结论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验条件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电力高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更是关键,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华北电力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定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热动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能源与动力领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雪忠,罗海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7):28-30.
  [2]李明华,雷晓燕,童谷生.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3):33-34.
  [3]蔡颖蔚,邵进,王志林.研究型大学本科特色专业的遴选和建设思路[J].江苏高教.2008,(4):27-29.
  [4]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13-15.
  [5]王苏明.实验室能力验证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刘宏,吴春笃,黄勇强.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43-44.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学术化的评价标准、理论化的课程体系、知识化的课程教学、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为了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必须抓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基地建设、教师队伍以及校企合作等关键因素。只有实施分类化指导与管理,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基于能力为本的多元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学工作;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等专科土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将来参与工程实践有很大帮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任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学时紧张、课堂教学枯燥等方面的不足。作者剖析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等专科;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期刊
摘要:在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有项目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总结提出了面向行业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培养方案和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彦斌(1967-),男,山西吕梁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宋晓华(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华
期刊
摘要:兼职教师是中职护理专业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和深化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兼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确保实现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追求,彰显中职护理专业的教育特色。  关键词:兼职教师;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何君芳(1972-
期刊
摘要:结合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课改实践,就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机械制图”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黄洁(1968-),女,河南洛阳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马秀华(1965-),女,河北遵化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高级讲师。(陕西西安710032)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阐述数控机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课程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提出改进措施,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机床;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闫存富(1972-),男,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机械工程师;鲁中健(1960-),男,湖南益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
期刊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以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促进该课程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教学改革;课程实践;研究生  作者简介:林孝松(1976-),男,苗族,湖南绥
期刊
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分析了该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和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志强(1967-),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黄超(1960-),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重要检验指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文章研究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五点措施,探讨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效果,提出了应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
期刊
摘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提出了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区域特色;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明君(1966-),女,河北滦县人,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