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金的赞助门槛已经粉碎了众多企业的梦想。而三星等企业因赞助汉城奥运会而变身为世界性品牌的先例,刺激着资金雄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向奥运砸下重金,争夺稀缺的赞助商资格。羡慕与嫉妒间,一个现实的问题折磨着大多数无法得到赞助权的企业:奥运营销该如何做?也许,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非奥运营销。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绝奥运会,其实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为了协助企业打一场漂亮的非奥运营销战,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活跃的实战营销专家为企业支招。在收到的反馈中,按照不直接占用奥运会相关资源的原则,我们精心筛选出了十条建议。
1.与奥运精神同步
奥运精神其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的传播元素,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因此,企业如果能够寻找到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
2.借花献佛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农夫山泉倡导的这种“聚沙成塔”的宣传理念,让你分不清它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农夫山泉不以个体的名义而是以消费者群体的利益来支持北京申奥,以企业行为带动社会行为,以个体力量拉动整体力量,以商业性推动公益性。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借势奥运技术
奥运是全球顶级的大型活动之一,其过程中的很多创新是能够转换为生产力的。这对于非奥运企业来讲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例如,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就完全可以很好地转换为燃气灶、高档打火机等产品的高端技术,谁能够率先拥有,谁就有可能抢得市场先机。
4.挖掘“富余”奥运资源
事实上,每个参与奥运的企业也都力图将自己的奥运利益最大化,而由于行业的跨度以及实力所限,部分企业的奥运权利还有很大的“行权”空间。例如,贝发是奥运的文具独家供应商,但是过去很长时间内,它主要擅长与关注的还是笔类。那么,其他的文具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与贝发联合品牌的双品牌营销模式进行奥运资源的嫁接,利用奥运企业拥有的“富余”奥运资源进行营销推广。
5.签约潜力夺金者
如今知名体育明星往往已成为广告界的宠儿,代言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品牌定位与运动项目的关联性,拟一个奥运会有可能夺金的运动员名单并圈定一些与企业形象相符合的运动员(或者运动队)进行沟通。一旦有签约的运动员获得奥运会金牌,那么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随之提升,而且企业也有了与奥运会接轨的营销推广的由头,后续品牌效应非常大。
6.媒体组合夺先机
根据以往大型活动的经验,北京奥运期间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媒体肯定会推出一些套播广告。此时非奥运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投放组合,一样可在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奥运时间里,高频次、高密度地传播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促销信息。
7.举办2008梦想DV大赛
与主流的互联网视频网站和电视台联合举办“2008梦想”DV大赛,让公众用DV来表达自己最希望在2008年实现的梦想。通过举办DV大赛,企业可以围绕比赛展开全方位的品牌传播,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巧妙地将奥运会与企业品牌结合起来。
8.主办2008集体婚礼
借助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组织策划2008集体婚礼活动,比如可以选择2008对新人在2008年8月8日这一天,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步举办集体婚礼,家电品牌、化妆品品牌等都可以来赞助和支持,体现祥和、欢乐、喜庆的气氛,其中还可以穿插种植2008年爱情树、2008年爱情之约等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不断地制造焦点,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
9.赠发奥运观看手册
奥运会的购票指南、各项比赛的赛场和时间表、到达赛场的交通路线、宾馆、饮食、娱乐等实用资讯是所有人关注的。企业可以联合国内主流的媒体,在2008年6月编辑发行《2008年奥运观看手册》,将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实用资讯收纳其中,而企业可以作为手册出版资助单位出现。
10.节点营销
在奥运还没正式开幕这段时间里,几乎每月都有值得纪念和关注的奥运节点,如前期的奥运倒计时100天、“鸟巢”竣工日、奥运圣火点火日等。这些节点是奥运赞助商最大化利用赞助资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非奥运赞助企业“分一杯羹”的关键时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手段值得非奥运赞助企业借鉴和思考:注重终端,予以消费者别致的节点体验;新广告在节点中的合理推出运用,使消费者产生联想;关注节点上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选择性介入;创造故事,制造人文气氛,营造企业品牌的节点事件等。(编辑/张科)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绝奥运会,其实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为了协助企业打一场漂亮的非奥运营销战,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活跃的实战营销专家为企业支招。在收到的反馈中,按照不直接占用奥运会相关资源的原则,我们精心筛选出了十条建议。
1.与奥运精神同步
奥运精神其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的传播元素,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因此,企业如果能够寻找到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
2.借花献佛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农夫山泉倡导的这种“聚沙成塔”的宣传理念,让你分不清它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农夫山泉不以个体的名义而是以消费者群体的利益来支持北京申奥,以企业行为带动社会行为,以个体力量拉动整体力量,以商业性推动公益性。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借势奥运技术
奥运是全球顶级的大型活动之一,其过程中的很多创新是能够转换为生产力的。这对于非奥运企业来讲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例如,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就完全可以很好地转换为燃气灶、高档打火机等产品的高端技术,谁能够率先拥有,谁就有可能抢得市场先机。
4.挖掘“富余”奥运资源
事实上,每个参与奥运的企业也都力图将自己的奥运利益最大化,而由于行业的跨度以及实力所限,部分企业的奥运权利还有很大的“行权”空间。例如,贝发是奥运的文具独家供应商,但是过去很长时间内,它主要擅长与关注的还是笔类。那么,其他的文具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与贝发联合品牌的双品牌营销模式进行奥运资源的嫁接,利用奥运企业拥有的“富余”奥运资源进行营销推广。
5.签约潜力夺金者
如今知名体育明星往往已成为广告界的宠儿,代言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品牌定位与运动项目的关联性,拟一个奥运会有可能夺金的运动员名单并圈定一些与企业形象相符合的运动员(或者运动队)进行沟通。一旦有签约的运动员获得奥运会金牌,那么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会随之提升,而且企业也有了与奥运会接轨的营销推广的由头,后续品牌效应非常大。
6.媒体组合夺先机
根据以往大型活动的经验,北京奥运期间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媒体肯定会推出一些套播广告。此时非奥运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投放组合,一样可在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奥运时间里,高频次、高密度地传播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促销信息。
7.举办2008梦想DV大赛
与主流的互联网视频网站和电视台联合举办“2008梦想”DV大赛,让公众用DV来表达自己最希望在2008年实现的梦想。通过举办DV大赛,企业可以围绕比赛展开全方位的品牌传播,调动公众的广泛参与,巧妙地将奥运会与企业品牌结合起来。
8.主办2008集体婚礼
借助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组织策划2008集体婚礼活动,比如可以选择2008对新人在2008年8月8日这一天,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步举办集体婚礼,家电品牌、化妆品品牌等都可以来赞助和支持,体现祥和、欢乐、喜庆的气氛,其中还可以穿插种植2008年爱情树、2008年爱情之约等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不断地制造焦点,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
9.赠发奥运观看手册
奥运会的购票指南、各项比赛的赛场和时间表、到达赛场的交通路线、宾馆、饮食、娱乐等实用资讯是所有人关注的。企业可以联合国内主流的媒体,在2008年6月编辑发行《2008年奥运观看手册》,将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实用资讯收纳其中,而企业可以作为手册出版资助单位出现。
10.节点营销
在奥运还没正式开幕这段时间里,几乎每月都有值得纪念和关注的奥运节点,如前期的奥运倒计时100天、“鸟巢”竣工日、奥运圣火点火日等。这些节点是奥运赞助商最大化利用赞助资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非奥运赞助企业“分一杯羹”的关键时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手段值得非奥运赞助企业借鉴和思考:注重终端,予以消费者别致的节点体验;新广告在节点中的合理推出运用,使消费者产生联想;关注节点上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选择性介入;创造故事,制造人文气氛,营造企业品牌的节点事件等。(编辑/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