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载体的显性德育课程,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抗拒心理,主要表现为厌学、逆反、抵触等。产生上述消极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有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更有我们教学方法上的偏颇和失当。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策略,巧设情境,活化课堂气氛。
一、贯彻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情境
新课改倡导的是“人性化”教育,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大力贯彻个性化原则,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通过学习,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创设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安全、自由”的学习,体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享受人生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做到思想上不歧视和压制他们;学业上信任和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关系和谐了、情感接近了,学生就会愉快自觉地接受教育。
二、 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感情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其效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先播放Flash动画《三个和尚》,再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回答时可举例包括本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经历、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要求比一比哪一组答题速度快,哪一组答题准确率高,哪一组纪律最好讨论进行得最有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例如,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在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的习惯,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如学习《难报三春晖》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学习了这一课后又应怎样解决?全班学生都能踊跃发言,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五、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七年级《身边的诱惑》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向你递了一支香烟,你该怎么办?” 问题刚问出,学生便纷纷发言:有人认为偶偶抽一下没所谓;有人认为不应该理睬;有人认为应该拒绝并劝说他们戒掉。我趁机播放出吸烟可能诱发疾病的图片并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学生抽烟的危害。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贯彻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情境
新课改倡导的是“人性化”教育,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大力贯彻个性化原则,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通过学习,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创设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安全、自由”的学习,体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享受人生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做到思想上不歧视和压制他们;学业上信任和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关系和谐了、情感接近了,学生就会愉快自觉地接受教育。
二、 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感情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其效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先播放Flash动画《三个和尚》,再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回答时可举例包括本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经历、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要求比一比哪一组答题速度快,哪一组答题准确率高,哪一组纪律最好讨论进行得最有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例如,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在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的习惯,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如学习《难报三春晖》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学习了这一课后又应怎样解决?全班学生都能踊跃发言,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五、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七年级《身边的诱惑》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向你递了一支香烟,你该怎么办?” 问题刚问出,学生便纷纷发言:有人认为偶偶抽一下没所谓;有人认为不应该理睬;有人认为应该拒绝并劝说他们戒掉。我趁机播放出吸烟可能诱发疾病的图片并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学生抽烟的危害。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