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元素的理论探索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拥有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等被争相追捧,民族民间文化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开发出来,而中国书法无疑是一杆传统文化的大旗,有着巨大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发掘潜力。近年来,不断有设计师、艺术家,以中国书法为元素进行创作和探索,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传播性和艺术性都彰显了中国书法笔墨的韵味和美感,而且中国书法元素的融入是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走向世界的最强视觉符号。
  关键词:中国书法;视觉传达;文化传承;笔墨
  一、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
  书法艺术在整个东方的汉文化圈内有着普遍的影响和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书法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根基和历史传承高于周边其他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书法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艺术形式,以汉字为依托,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及其内涵深度,讲究笔墨、章法、布局等,进行综合的审美加工而呈现出来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历史十分悠久,伴随着汉字的诞生和发展,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来国家在中国书法的推广和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社会上也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教育和学习浪潮,书法重新回归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被国人越来越重视。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面设计,它是为传播特定现代事物以直观的、符号化的可视化形式主动传播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对传播群体的审美期待进行研究。因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物品的要求也原来越高,从CBD商业中心到餐馆、旅店,从服装鞋帽到眼镜、手表,从住房汽车到首饰钱包,从锅碗瓢盆到烟酒糖茶,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包装宣传设计介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代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城市、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和重大的推动作用,现代设计是最直观的视觉传达,对人们选择生活的品味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中,日本早于我们一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艺术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拥有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被争相追捧,民族民间文化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开发出来,而中国书法无疑是一杆传统文化的大旗,有着巨大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发掘潜力。近年来,不断有设计师、艺术家,以中国书法为元素进行创作和探索,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传播性和艺术性都彰显了中国书法笔墨的韵味和美感,而且中国书法元素的融入是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走向世界的最强视觉符号。
  二、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起步与发展
  艺术设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精美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让现代人咋舌。而平面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则在中国起步很晚,视觉传达设计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几乎同步,现代企业利用平面视觉符号来传递商业信息。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专业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这样,行业边界的模糊和扩大是行业的提升和进步。
  西方国家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起步早于我国很多年,高等教育的设立更是要早很多,其专业化程度更高。于是,我国的设计师和视觉传达专业教师,总是以西方审美标准和行业要求为最高典范,始终跟在西方视觉传达的规范和潮流后面,业界的设计师更是抄袭西方视觉传达的设计成果,并称之为时尚前沿。近些年来设计行业在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元素的挖掘越来越多,遍布于各个领域,可是对传统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深入研究有限。以中国书法艺术为例,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符号性极强的中国书法,拥有独特的审美,是很好的研究和表现对象。
  三、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与汉字的出现同步,汉字属于“形、音、义”兼顾结合的文字,《说文解字》一书中,记录了中国汉字的造字原理——六书: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形声、假借。就是通过这几个原则将“事”和“物”进行图像化、简练化,进而传播思想和文化。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起着历史记录、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且又是一种有着独立审美和万般变化的造型艺术、抽象藝术。书法艺术的门类众多,常见的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其发展一脉相承,存在于不时代,有良好的文化延续性,却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要求,各成一体。文人画艺术诞生后,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都是由书入画,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均有着很深的造诣。
  东晋书法家、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中国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书法,字体欹侧多姿,布局错落有致,笔法曲尽其态,墨色千变万化,该作品中20余个“之”字的写法,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其用笔以中锋立骨,力透纸背,侧笔取妍,时而含蓄,时而刚烈,从始至末,气韵生动,连贯潇洒,疏朗通透,错落有致。明代末年大画家董其昌在其著作中赞美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将把这种变化万千的书法艺术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当中,无疑是巨大的宝贵财富。
  四、中国书法艺术元素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
  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书法艺术是一巨大文化资源,近年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提取设计元素和挖掘营养屡见不鲜。字体不同,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往往不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插画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图像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以及当代艺术领域等中,中国书法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徐冰在其视觉艺术创作中,充分挖掘了中国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创意设计,创作了许多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代表作品有《天书》《地书》。中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多著名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用汉字书法的笔墨元素创作了一系列视觉传播性极强的作品,在世界设计界也颇有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和墨色氤氲变化在当代包装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中国书法艺书与包装设计的融合数不胜数,各种白酒类的包装设计,如五粮液、梦之蓝、丰谷等等,几乎全部涵盖在内,烟草业也是如此,如白沙、宽窄、泰山等等,还有茶叶、农副产品、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也习惯性地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彰显企业文化和从商品品质,从而达到推广产品,提升文化内涵包装品味和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的目的。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和墨色氤氲变化在当代标志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汉字在艺术设计中有很强的包容性、图像型和塑造性,为现代标志的设计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灵感。例如,2010年上海市承办的世界博览会的会徽的设计是经典的标志设计作品,作品以与世博会名字契合的中国汉字中的世字为创作原型,借字体书法写作的外形和笔墨的感觉,以象征环保的绿色为主色调,书法、色彩元素与主题进行巧妙组合,“世”字图形寓意一家三口拥抱向前,表现出相携同乐、美满幸福的家庭氛围,同时也与这一届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高度契合,两边类似以书法中“点”的副高,象征被托起的人类共同的希望,再加上英文字体的融入,中西文化在一个小小的标志设计中完美融合。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和墨色氤氲变化在当代宣传招贴画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靳埭强先生是中国香港设计师中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艺术家,靳先生的招贴画作品《自在》《大女人·四城记之一“活京”(2003)》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进行构思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笔墨的视觉效果变化,将中国书法艺术中各种字体的含义、笔墨浓淡变化及水墨画技法运用到设计中,向观众呈现了具有强烈中国文化内涵的视觉艺术作品。他的设计理念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也使他在国际设计界誉满天下,并成为世界招贴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人物。另外,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和墨色氤氲变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插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领域都有廣泛的应用,并引领了视觉艺术的潮流。
  五、结语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当下焕发出蓬勃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书法活动中,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视觉艺术元素,更是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走向世界的最强视觉符号。中国的书法艺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而视觉传达在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有很强的传播性,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书法艺术的元素,是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弘扬,形成了文化的良性循环,互相推动。并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要想在世界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占领一定的地位,必须依托中国的语言体系,挖掘中国的文化元素,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和中国图像,输出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向世界展现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本土文化之上,才会有独立的艺术语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锋,周祖荣.书法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5(6).
  [2]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4]袁伟静,杨晓萍.浅析书法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3).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是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体系的建构是实用人才培养的基石。文章以OBE成果导向为理论依据,就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如何转化成果形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学生学习成果与行业、市场的“无缝对接”,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研究。“作业变作品,作品成产品”,是逆向建构的艺术设计实践体系,旨在探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推进教育转型向深入发展,为社会经济、民生、城市发展服务,形成艺术设计人才
期刊
摘 要: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隆的长篇小说《苏菲的选择》讲述了奥斯维辛幸存者波兰籍女子苏菲的悲剧命运。她熬过了奥斯维辛的炼狱,却在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中选择死亡。和她命运交缠的两位男主角内森和斯丁格都深爱苏菲,但他们却无法带苏菲走向新生。苏菲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以及绝对的邪恶带给人类的极端创痛和对人信仰的摧毁,从而反思人类的精神出路。  关键词:《苏菲的选择》;救赎;负罪感  《苏菲
期刊
摘 要:文学承载着很多功能,从文学治疗的功能来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文学治疗是个普世性话题,它与医学、心理学相关联,旨在抚平心灵的创伤,促进心理健康。在《城南旧事》中,主人公英子的成长就是在打破—治疗—重构的过程中完成的,她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创伤最终也被治愈。文章从破碎—孩童世界和重构—精神原乡两方面进行论述,回味旧时光,使《城南旧事》这部成长小说所承载的文学治疗意义的价值
期刊
摘 要:同样是以俄狄浦斯家族的悲剧为主题,欧里庇得斯却在《腓尼基妇女》中自觉偏离传统神话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对伊俄卡斯忒的死亡进行再塑,还对歌队的人员构成进行颠覆,在代表了世俗性伦理的伊俄卡斯忒和代表了超越性伦理的歌队的对立中,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欧里庇得斯;腓尼基妇女;世俗性伦理;超越性伦理  《腓尼基妇女》是欧里庇得斯在戏剧比赛中为数不多的
期刊
摘 要:文章试图通过作品来探究弗里达生平故事中关键性问题的不确定性,如她与丈夫里维拉的爱情生活,解读缠绕二人多年的难解的问题和众说纷纭的故事,以分析超现实主义女性艺术家弗里达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性,解读其富于戏剧性的千疮百孔的画面。  关键词:女性艺术家;弗里达;里维拉;超现实主义画派  弗里达·卡罗1929年嫁给了墨西哥著名壁画家迭戈·里维拉,从此进入了大众视野,当时她22岁,里维拉4
期刊
摘 要: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贝雅特丽齐这一女性形象。作为欧洲中世纪的文学巨作,《神曲》(La Divina Commedia)记录了但丁自我成长、反思、救赎的过程。《神曲》中,但丁采用了文学作品中的常用科学“符号学”,运用了大量隐喻性表述,通过从地狱、炼狱最终抵达天堂的过程,进行了自我与“她者”贝雅特丽齐(Beatrice Portina
期刊
摘 要:“一画”是石涛绘画美学的核心,石涛提出的“一画”既是宇宙万物之整全,又是艺术创化的动态整体。而在贯穿于“一画”的美学范畴“资任”中,石涛以具有功夫论性质的“资”,突出了人要在修养、自任的过程中破除自任,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扩充自己的德性心灵,从而心随笔运,达到物我归一的境界。文章通过对石涛的美学范畴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石涛 对于山水画格调创新的理解,分析画家精神修养在山水画中的作用,从而进一
期刊
摘 要:妆饰指对身体的修饰,主要包括发式、化妆、配饰等。古代女性妆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表征,是区分贵贱、身份、等级、年龄等的重要标志,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敦煌地处边陲,《后汉书·郡国志》引《耆旧志》载:“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敦煌民族众多,各民族迥异的文化、风俗、信仰,以及民族之间不平衡的发展,使女性妆饰丰富多彩。敦煌壁画中的女性妆饰,集中体现在天人和俗人中。文
期刊
摘 要:步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以及江南一带。六朝步摇在传承汉式步摇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哪些新的含义?文章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对六朝步摇艺术特征的分析深入挖掘六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步摇;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一、步摇国内研究状况  步摇主要是古代女子头戴饰物,《释名·释首饰》指出: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①。研究步摇的学者对其释义,在《奢华之色》中,扬之水指出: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大量服务于城市和公民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出现转型。在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后,大众对城市功能和公民身份的认同更深入,间接对文化艺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城市发展也随之有了新的规划,越来越多的公共领域为公共空间艺术这个概念准备了土壤。甚至可以说,公共空间艺术的需求程度和艺术理念价值不断深化直接就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