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走进语文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教育,使人们在具体的观察中,激发起感情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感化、陶冶、锻炼,进而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容。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容,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让学生在美的旋律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快乐地成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计,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文的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营造教学意境的情感美
  教学意境中的情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经过提纯和升华后的特殊情感,即审美情感。如果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势必会推动师生对创造教学美的情感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营造一种意境,体现情感。现代课程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必须是融洽和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宣泄和张扬。例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的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挖掘教材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其很多作品源于生活现实,大自然是作家创造作品的源泉。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折射出的自然美多姿多彩。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诵读全文,仿佛置身于清新优美的山水画廊之中,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而朱自清的《春》,则为我们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光图,充满诗情画意。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尽情描绘了潮涨潮落的风采,真切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三、开创课堂内容的新奇美
  在创设了良好的审美情感意境之后,还应注意开创课堂内容的新奇美。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要丰富、有条理外,必须竭力创造一种新奇美,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巧妙的置疑设问、真实的直观演示、生动的模拟表演等。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因素,运用课文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课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说是大人聪明还是孩子聪明?”在现实生活中,都说大人聪明,其实未必如此,大人的心往往被世俗遮蔽,失去真实和自我,而孩子天真无邪,童言无忌。由于问题提出了大人聪明还是孩子聪明,容易引起学生的新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急切想知道故事的原委,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美进行深入挖掘与创造,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助推学生成才。
  (河北省深州市东安庄乡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应运而生,其中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着改变,教学细节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教学环节之一。立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如何捕捉教学细节的闪光点,为学生开启艺术殿堂的大门,进而提高美术课堂的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插上美的翅膀,帮助他们展翅翱翔。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效课堂;教学策略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
【关键词】 幼儿教学;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07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大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语言的学习,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并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让幼儿语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
摘 要:德育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协调一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德育不仅仅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
竹笛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它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是人们喜爱也是容易学习的乐器。在初中欣赏课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传统乐器,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被其蕴涵的文化所感染,达到对学
目的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术后急性胰腺炎(AP)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6例接受过肝脏移植术的AP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移植术后AP诊断时间晚,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6例经过积极治
患者女,38岁,藏族。因上腹渐增性肿物8a,纳差1a,于2008年3月26日入院。患者于8a前发现上腹部包块,逐渐增长至下腹部。伴有腹胀,餐后明显,体质量无明显下降。无腹痛,无排气、排便不畅
2007~2008年,我们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Ⅰ-Ⅲ度褥疮患者5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37例;年龄40—93岁,平均65岁;淤血红润期(Ⅰ期)者9例,炎性浸润期(Ⅱ期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