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P1和ATIP3a对口腔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过表达MTUS1/ATIPs对口腔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检测舌鳞癌(TSCC)细胞UM1、腺样囊性癌组织(ACC)和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中MTUS1/ATIP表达水平及亚型分布.应用含ATIP1和ATIP3a片段的质粒转染口腔恶性肿瘤细胞UM1和SACC-83,48 h后以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ATIP1、ATIP3a、ERK1/2、pERK1/2、Caspase3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T-PCR结果显示,ATIP1、ATIP3a、ATIP3b是MTUS1的主要亚型,在口腔恶性肿瘤细胞(TSCC细胞系UM1、ACC组织和SACC-83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转染MTUS1/ATIP1和MTUS1/ATIP3a后,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显著抑制.转染ATIP1后,UM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8.8%(24 h)和57.3%(48 h);转染ATIP3a后,UM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8.1%(24 h)和56.5%(48 h);同时转染ATIP1和ATIP3a后,UM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3.5%(24 h)和88.8%(48 h).同样,在SACC-83细胞中也出现类似效果(P<0.05).细胞周期分析发现,高表达MTUS1/ATIP1后,UM1及SACC-83细胞阻滞在G1/G0期;而ATIP3a则诱导细胞阻滞在G2/M期(P<0.05).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转染MTUS1/ATIP1和MTUS1/ATIP3a后,ERK表达升高,磷酸化ERK表达下降,Caspase 3表达升高.结论:MTUS1/ATIP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可通过ERK途径,调控口腔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日趋增高是对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对其快速检测、定量分析及结合抗菌药物管理,是控制耐药性出现和传播的关键干预措施。但目前临床微生物工作中使用更多的还是表型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AST),多为肉汤微量稀释法、纸片法等。这些方法需要较长的孵育时间,不能及时指导抗感染治疗。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的技术应用于耐药菌检测,现将相关的新兴检测技术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小胶质细胞在口腔癌性疼痛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80~300 g),采用舌黏膜下注射Walker 256细胞悬液,制备舌肿瘤疼痛模型.实验一,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即对照组(Sham组)和肿瘤组(Tumor组).观察肿瘤生长,通过测定大鼠机械缩头反应阈值(HWMT)观察口面部机械痛行为,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c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实验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对照+空白组(Sham+Veh组)、对照+抑制剂组
目的:总结腭隐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患者的手术年龄、就诊原因及伴发其他疾病和(或)畸形情况.方法:通过查询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经同一医师治疗的279例连续腭隐裂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年龄、就诊原因及伴发其他疾病和(或)畸形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手术年龄为6个月~35岁2个月,平均手术年龄为5岁5个月,手术年龄中位数为4岁2个月.伴发其他疾病和(或)畸形所占百分比为21.9%(61/279),其中唇裂55.7%(34/61),伴明确综合征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口腔鳞癌的诊疗水平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无显著改善,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推动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和更新诊治指南.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口腔鳞癌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鳞癌的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MDT模式用于指导开展并优化口腔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提出一种针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分类方法,并尝试将其用于临床评价.方法:回顾75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下颌骨是否伴有节段性骨缺损、下颌骨形态、下颌骨的粉碎程度、可否恢复稳定的咬合关系对其进行分类.按照严重程度,进行保守治疗或使用小型钛板、钛网或重建板进行手术.其中,44例按照分类及治疗策略进行治疗(实验组),另外31例未按照分类进行治疗(对照组).结果:高空坠落和车祸是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最主要的原因.实验组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感染,1例出现咬合紊乱;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感染,2例出现骨不连,2例出现
目的:评价吹气训练在腭裂患者语音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腭裂咽成形术后表现为腭咽闭合不全(VPI)代偿性语音患者74例,平均年龄10.98岁,采用吹气训练行为疗法与汉语语音训练相结合原则,在运用屏气时吹水泡、吹气球训练基础上,进一步诱导辅音擦音、塞音送气方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岁组、7~12岁组和≥13岁组患者吹水泡平均时间由训练前的6.37、7.0和9.96 s分别提高到24.87、26.96和29.07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翼腭窝是位于上颌窦后壁和蝶骨翼突前表面之间的一小块区域,很少有肿瘤原发于翼腭窝.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发生于翼腭窝的纤维黏液样梭形细胞瘤,并探讨其手术方案、治疗及预后.患者为58岁女性,CT显示右侧翼腭窝区呈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CT显示翼腭窝区强化,边界不清,相邻的上颌窦壁强化,且与强化区相邻的上颌骨和右侧肌肉受压迫.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翼腭窝梭形细胞瘤,根据形态学特征确诊为骨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肿瘤周围有黏液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S-100(-),AE1/AE3(-),SMA(-),CD34(
细菌分型是区分菌株并研究其相关性的手段,是疫情调查、监测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工具。早期的分型技术基于被测细菌的表型,如抗生素敏感性(耐药谱分型)、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噬菌体分型)和表面抗原(血清分型)等进行区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基于DNA的分型方法得到了普及。相比于检测表型,DNA的稳定性使得测定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后期质谱与振动光谱的发展使得检测更为快速和简便。本文将对常用细菌分型技术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进行简要阐述。
对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例鱼刺伤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21~63岁,均为外伤后发病。3例患者表现为局限斑块型,6例患者表现为沿淋巴管线状分布的暗红色皮下结节。9例患者均行PPD实验,7例阳性。5例患者同期行T-spot实验,3例阳性。其中PPD实验及T-spot实验双重阳性2例,PPD实验阴性T-spot实验阳性1例。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及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对菌株鉴定相符率为100%。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性能差异。方法:通过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实验筛选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各60例,对所有样本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采用三种方法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学对梅毒的诊断价值,并确定S/CO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方法学AUC面积。结果:当ECLIA法S/CO≥5或CLIA法S/CO≥7或ELISA法S/CO≥7时,TPPA法复查检测结果均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