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知识创新与企业的性质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18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科斯主张的从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本质的思路,对不确定性作出了新的三类别区分,并重新审视了科斯企业理论在该三类不确定性下的逻辑。研究显示,在第一、二类不确定性即奈特区分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下,科斯企业理论存有逻辑漏洞,而在对未来完全无知的第三类不确定性下,行为人为实现知识创新能力的动态最大化而选择在亚经济体规模上共享知识时,也将导致企业组织形态的出现。逻辑分析还表明,后一种非交易成本逻辑的企业理论较科斯的企业理论更具根本性。
  关键词:不确定性;知识创新;科斯企业理论;奈特企业理论;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知识创新;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23-04
  一、导论
  一般认为,科斯“企业的性质”揭示了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的机制本质,这点出了“企业的性质”的边际贡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若如当前绝大多数学者那样将企业理解为节省交易成本的组织机制,在科斯的企业理论逻辑上却是欠完整的。
  科斯企业理论是对奈特企业理论的修正与发展①。要理解科斯企业理论的逻辑,有必要先理解奈特的企业理论。在奈特看来,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而如果人们听从那些具有非凡预测能力者的命令与控制,就可分享其知识,获得有保证的工资,改善自己的处境,企业因此就出现了。但科斯却认为,人们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预测师的知识。科斯由此断定,如果认定不确定性是导致企业出现的前提条件,那就需要增加考虑其他的因素才能完善该大前提下的企业理论逻辑,他增加考虑的这个因素就是交易成本。
  由此可见,科斯的企业首先应被理解为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组织机制,其次才能理解为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组织形式。当然,在科斯的理论逻辑上,应对不确定性是企业与市场共同具有的机制功能,而节省交易成本则只是企业具有的机制功能,其也因此标识着企业的性质。在过去对科斯企业理论的学习与探讨中,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企业作为节省交易成本的机制方面,几乎没有研究深入地探讨科斯提出的“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企业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思议的”(Coase,1937)这一前置命题。这与不确定性在科斯企业理论中占有的逻辑地位显然是不相匹配的。本文即拟沿着科斯主张的从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本质思路,探究不确定性的性质与分类,并基于该研究重新审视科斯企业理论的逻辑,以期能深化对科斯理论的理解或发现构建新企业理论的逻辑线索。
  二、不确定性的分类
  不确定性是经济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但我们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却相对滞后(Arrow,1951;North,2005)。21世纪以来经济学中有关不确定性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是由奈特作出的,他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在奈特看来,风险是一种能够推导出结果的概率分布的状态,因此可以对这种状态进行保险,而不确定性是一种并不存在这种概率分布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不能用概率衡量的风险(Knight,1921)。但奈特的这种区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均无法覆盖所有的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North,2005)。
  奈特根据概率分布是否存在对风险与不确定性作出了区分,但在逻辑上,至少还存在着一种可能——采用概率法衡量不确定性的未来是无意义的。这可以采用数学语言作出清晰的表述:
  给定行为人所记忆的状态集{s*1,s*2,…s*M}、行为人对未来状态S的描述si及其对P(S=si)=pi(i=1,2,…N)的尝试性探索,如果行为人确信si∈{s*1,s*2,…s*M}且pi均为常数,则该行为人面临着奈特称作的风险,其指行为人不仅知晓未来可能呈现为几种已知状态中的某一种,而且知晓未来呈现为各种状态的概率。如果行为人确信si∈{s*1,s*2,…s*M},但pi中至少有一个不能用常数来表示时,则行为人面临着奈特称作的不确定性,其指行为人仅知晓未来可能呈现为几种已知状态中的某一种,但不知晓未来呈现为各种状态的概率。但如果行为人确信?坌j∈(1,2,…N),使得si?埸{s*1,s*2,…s*M}时,由于概率表达式P(S=si)中的si未知,概率表达式将失去意义②。上述第三类不确定性的定义是一种混和性的定义,我们还可以将定义中包含着的风险情形与奈特不确定性情形剔除掉。纯化后的第三类不确定性意指行为人确信未来事物可能呈现出的状态是他此前所不知道的,以数学形式表述即si?埸{s*1,s*2,…s*M}。③
  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与第三类不确定性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未来不论如何,呈现给行为人的均只是旧问题,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这意味着行为人已经知晓应对各种旧问题的最优(满意)方案,剩下的只是根据风险概率或对不确定性的预测在这些对策方案中作出最优的选择问题,也即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但在第三类不确定性下,未来呈现给行为人的却是新的问题,这意味着行为人尚未找到应对该问题的最优(满意)方案,行为人需要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对策方案,并从中挑选出最优(满意)方案。可见,第一、二类不确定性带给行为人的主要是资源配置问题,而第三类不确定性带给行为人的则主要是知识创新问题。
  按照诺斯(North,2005)的观点,人类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不断产生需要解决全新问题的动态世界。在这一理念下,上述分析可以在如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化。首先,第三类不确定性问题带给行为人的不仅仅是为一个、两个新出现的问题创新出新的最优(满意)方案的问题,而是保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断地创新出应对经济世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最优(满意)新知识方案的问题。其次,第三类不确定性是行为人所需应对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因为,在动态的视角上,当行为人面对了一次新问题的来袭,并成功地创新出了该新问题的最优(满意)方案后,新问题就转化成了旧问题,第三类不确定性也相应地退化成了第二类乃至第一类不确定性问题。   三、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的科斯企业理论逻辑
  奈特—科斯的企业理论显然仅讨论了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行为人在经济体中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其处境的问题。在奈特看来,如果不确定性的未来是风险型的,人们关于未来状态的知识即是相同的,这不会出现那种依托于知识非均衡性的命令与控制。而如果不确定性的未来是第二类不确定性型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呈现为何种状态的概率不能达成一致,或者说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未来的预测是差异性的,人们就需要共享预测师的知识,以优化其在各对策方案上所配置资源的数量,实现最大化的、有保证的收入。科斯则进一步提出,人们可以采取市场交易与企业中的命令与控制两种方式共享预测师的知识,但由于市场方式存在着交易成本,企业方式存在着组织成本,人们将根据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大小在市场方式与企业方式两者间作出选择。
  如果从应对不确定性的理论逻辑考察,可发现上述企业理论逻辑中潜藏着了如下的假设:经济体中各行为人的对策知识是相同的。显然,这样的假设是难以接受的。而如果经济体中各行为人的对策知识是不同的,奈特—科斯的企业理论逻辑就需要增加考虑,经济体中的行为人还可以通过共享那些有更高回报的对策知识提高个人的收益水平。
  可能有学者会提出,对策知识的共享问题与预测知识的共享问题在本质上并无差异,也是在有交易成本的市场方式与有组织成本的企业方式中的选择问题。因此,只需要简单地加上一条理论补丁,在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的奈特—科斯企业理论逻辑就无懈可击了。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因为此处并不能仅仅在静态上考虑某对策性知识的共享。在动态的视角上,行为人面对的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状态以及与这一系列状态相对应的对策性知识,而这些对策性知识(在动态上)并不能认为就是外生给定的。这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在动态上,所有的第一、二类不确定性问题均是由第三类不确定性问题退化而来的,而所有的与应对某一时期中的第一、二类不确定性相关的对策性知识均是在此前应对第三类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这样看来,在分析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经济体中行为人的对策性知识共享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使经济体能保持较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能不断地创新出可供行为人共享的具有较高收益水平的对策性知识。这样一个需要增加考虑的问题,也即是如何最优地应对第三类不确定性的问题。由此看来,即使仅在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考察,科斯的企业理论逻辑也是欠严密的。
  四、第三类不确定性下的企业理论逻辑
  经济研究显然有必要考察一下科斯的企业理论逻辑在第三类不确定性情形下的适用性。这不仅是因为第三类不确定性是奈特与科斯均未考虑到的一种不确定性类型,也因为在其所考虑到了的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的理论分析中,也包含着一个应对第三类不确定性的逻辑分支。如果在第三类不确定性这一大前提下,需要加入交易成本之外的其他前提才可推导出企业的出现,或者需要替换掉交易成本假设才可推导出企业的出现,或者排除交易成本假设仍可推导出企业的产生,那么,科斯企业理论就不再是一项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而只能称之为一项能解释部分类型的企业的部分性理论。更有甚者,由于第三类不确定性是较第一、二类不确定性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一旦科斯企业理论逻辑不适用于第三类不确定性的情形,其作为部分性企业理论的地位也将失去,而只能被称为次要性的、短期而言的企业理论。考虑到企业理论大家族中还存在着一项与科斯企业理论相并立的熊彼特企业理论,特别是该理论得到了企业家与雇员的极大认同,并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本文在此提出研究课题的确是有必要的。
  按照前文的研究,面对着第三类不确定性不断带来的新问题,行为人需要做到的是保持其最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以不断地创新出具有较高收益水平的对策性知识。但这只是对孤立行为人的分析。对处于经济体中的行为者而言,如果各行为人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差异性,创新出的新知识是差异性的,行为人就还可通过共享那些高创新能力者创新出的具有更高回报的对策知识改善其收益状况。而且,如果暂时不考虑这种知识共享对经济体中各行为人知识创新能力的反馈影响,那么,对策知识的最优化共享问题就适用于采用科斯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权衡的逻辑进行分析。这样看来,对第三类不确定性下科斯企业理论逻辑的适用性分析,只需要对最优的知识创新能力保持问题作出分析即可完成。
  虽然科学尚不清楚知识创新的机制细节,也未清晰地说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但研究者已基本达成以下共识。其一,新创的知识中虽然可能包含有原创知识,但一定包含有既有知识④,并且往往是以既有知识为主体乃至完全由既有知识的新组合构成。其二,新创知识中原创知识成分的生成机制异常复杂,在经济分析中可将其视为外生性的。其三,因此,知识创新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典型的以知识生产知识的过程。并且,行为人可利用的既有知识素材越多样化,其知识创新能力越高⑤。
  如果将原创知识的生成视作为外生性的,那么,一个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就由其可获得的既有知识素材的多少(多样性水平)决定。既有知识无非有两大来源:个人当前记忆的知识与经济体中他人记忆的知识。行为人若与他人共享既有知识,就能扩展自已既有知识素材的多样性,提高其当前的知识创新能力。如果经济中不存在着知识共享规模与知识多样性水平间的负反馈关系,那么,行为人只需在经济体这一最大的规模水平上与他人共享知识,即可保证其总具有最高的知识创新能力。但如果知识共享的规模与知识的多样性水平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即知识共享规模的扩大将导致知识多样性水平的下降,那么,为了提升当前知识创新能力的知识共享规模的扩大就将导致行为人在未来可获得的知识多样性水平下降,并从而导致其未来知识创新能力下降。在这种可能性下,要将经济体中个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就需要在当前知识能力的提升(下降)与未来知识创新能力的下降(提升)间作出权衡,也即是在一个恰当的规模上共享对策知识。如果某类知识的最优共享规模小于经济体,经济体中就会出现若干个封闭的知识共享亚群,这每一个亚群就是一个企业。⑥可以想象,不同类别知识的最优知识共享规模是不同的,经济体中将因此出现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这其中,如果某类知识的最优经济体的规模大于经济体的规模,行为者就选择在经济体规模上共享企业,这就出现了市场⑦。   那么,理论与经验是否支持知识共享规模与知识多样性水平间存在着负反馈关系的假定,从而支持“在第三类不确定性下,企业是导向知识动态创新能力最大化的最优组织形态”的新理论逻辑呢?从理论上看,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即使纸笔的记载可以扩展人的记忆能力,但这种扩展也是相当有限的⑧。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共享他们的知识时,他所记忆的一部分知识就会被另一个人的知识替代,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当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记忆中被替代的知识正好被替代进另一个人的记忆中,两个人记忆的知识的多样性水平不发生变化。但一般的情形是,一个人被替代了的知识中有一部分并未被替代进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其结果就是两个人记忆的知识的多样性水平下降了。随着参与知识共享的行为人的增加,这种知识多样性减少效应的强度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知识共享规模与知识多样性间存在的负反馈关系不会完全消失。
  经验同样也支持知识共享规模与知识多样性水平间存在着负反馈关系。的确,随着二战以来贸易的扩张、旅游活动的扩展、人员交流的频繁化等,人类知识共享的规模显著地扩张了,与之相伴随的是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急剧下降,传统工艺、传统产品(甚至不少现代产品与现代工艺)的快速消失,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同一化等。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全球化进程正挑战着人类的知识多样性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多样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保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UNESCO,2001)。
  五、结论
  可见,沿着奈特—科斯的主张,从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的本质,至少存在着两个相并立的企业理论逻辑。一是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的科斯企业理论逻辑,其认为企业是行为者为了以最低的成本共享预测师知识,在有组织成本的企业方式与有交易成本的市场方式间作出的权衡选择。二是第三类不确定性下的企业理论逻辑,其认为企业是由导向知识创新能力动态最大化的最优知识共享规模决定的经济组织形态。由于在动态视角上第三类不确定性涵括着第一、二类不确定性,并且第一、二类不确定性下的科斯企业理论逻辑需要在分支逻辑上增加考虑第三类不确定性下的企业逻辑,可以认为,后一种非交易成本逻辑的企业理论是决定企业出现的主导逻辑。当然,本文对作为导向知识创新能力动态最大化的最优组织形态的企业性质的阐述是简略、粗浅、猜测性的,尚有待充实、完善,并提供丰富的现实经验支撑。
  注释:
  ①科斯称在形成其企业理论逻辑前并未接触过奈特的理论,否认其曾从奈特的思想中获得过启发(科斯,2007)。但这可能只是科斯的自誉。科斯曾自述他听过奈特的课程,“企业的性质”也大段引用与详细评述了奈特的企业理论。张五常则提出说,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是影响科斯的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之一(张五常,1996)。
  ②诸多学者已意识到了这里提出的第三类不确定性,如沙克尔的万花筒式的不确定性理念(Shackle,1972)、萨皮亚的真正的不确定性理念(Zappia,1996)、波普尔(2001)无限的可能的未来理念、诺斯的带来新问题的不确定性理念(North,2005)等等。
  ③雷国雄对不确定性的性质与分类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具体可参阅(雷国雄,2012)。
  ④大量的研究将资本作为了创新的主导影响因素,本文则将其纳入既有知识的范畴予以考虑,因为资本在本质是属于固化了的既有知识。
  ⑤波普尔(Popper,1972)、林毅夫(Lin,1995)的知识创新模型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试错搜索的过程,试错搜索的数量决定了所创新知识的回报水平。但雷国雄(2012)认为,行为人可提出的供试错搜索的方案更紧束地决定了其知识创新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知识创新逻辑下,猜想较反驳更显重要。
  ⑥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区别于市场的关键特征在于企业中存在着雇主与雇员间非平等的命令与遵从。但企业与市场的特征区别显然应该是多元的。从知识共享规模的视角上看,由于经济体中往往有多个乃至无数个同类的企业,因此可以认为,市场是在经济体规模上共享知识的组织形式,企业则是在亚经济体规模上共享知识的组织形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Simon,2000)即采取了这样的区分视角,他指出说,企业内的信息交流的频率远远高于市场,即企业的边界限定了知识的共享。
  ⑦现实中,市场的规模不是由经济体的边界决定的,例如,运输成本的存在就使得诸多市场的规模小于经济体,但为了清晰简明地阐述企业理论逻辑,本文忽略这些因素对市场规模的影响。
  ⑧这不仅是因为相当数量的知识属于不可编码知识,难于通过纸笔扩展记忆,也因为那些扩展记忆着的知识仍需要通过阅读、理解重新调入大脑后,才可作为素材加入知识创新的过程中,而这个重新调入大脑的过程,当然也会受到人的记忆能力的约束。人们常说花了好大的工夫也记不住某东西,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制。
  参考文献:
  [1]Arrow K. J.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heory of Choice in Risk-Taking Situations[J]. Econometrica,1951,(19):404-437.
  [2]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16):386-405.
  [3]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Meaning[A].Oliver E.Williamson,Sidney G.Winter.The Nature of the Firm:Origins,Evolution,and Development(Reprint Edition)[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48-60.   [4]Knight F.H.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 [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and Co.1921.
  [5]Lin J.Y. 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5,(2):269-192.
  [6]North D.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7]Popper K.R. Objective Knowled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Shackle G.L. S.Epistemics & Economics:a Critique of Economic Doctrin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
  [9]Simon Herbert A.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oday's World of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J].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00,(4):749-756.
  [10]UNESCO 2001.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A].范俊军,编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Zappia C. Radical Subjectivism and Austrian Economics [A].M.G.& K.R.(Eds.) Subjectivism aced Economic Analysis [C].London:Routledge,1996.
  [12]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经济过程及过程中的企业家、城市、制度与增长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3]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金融已成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新的环境下,金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制度不断变革,金融危机相互传染,金融监管及国际协调不断加强。可以说,当前全球金融体系、金融结构、金融监管体制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革。
期刊
摘要:朱伯康是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青年时期的朱伯康曾积极参与革命,并作为经济学本科生参与了中国社会史论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话语体系下,运用历史解释中国社会,为革命诊断出路。留学德国后,朱伯康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受德国历史学派影响极深,形成了不同于英美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归国后,朱伯康成为职业经济学家,师法李斯特,主张由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推进工业化,回应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朱伯
期刊
摘要:2016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工业增速下降、工业价格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格局有了积极变化,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向高端迈进态势。但是,对于2017年和未来的中国工业经济而言,工业运行风险概率依然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任重而道远。中国工业经济将仍然艰难地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工业经济;经济周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资本论》文本的一个突出的特质是表达行动内涵。《资本论》中的行动理论在意蕴与模式上和标准的社会学理论相比,特质规定是丰富的阶级实践工作内涵。这种研究具象出“实践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之类似但内涵逻辑殊异的是哈贝马斯努力建构的“交往行动的理论”。后者和经济学上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废墟相类似,其带来了哲学上的“科斯问题”:试图从行动图型上抹掉“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构造。这是对行动与理论统一关系的严
期刊
摘要: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具有定制品之特征。为保障完工后的海上钻井平台符合其营运目的之要求,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在合同中明确赋予买方单方变更权。买方单方变更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意定形成权,而非请求权。买方依据合同约定而享有的单方变更权不构成经济胁迫、不正当影响,也不受制于对价制度和既存义务规则,但买方单方变更权之行使应仅限于不可抗力之情形,且建造方有权要求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合同明确规定买方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的监督制度一直过于严格。我国民间资本供给充分,但大多处于游离状态。与此同时,国内民营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欲望强烈却常常陷入融资困境中。为此,我国应当在完善民间资本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放松对民间资本的管制,给予私人产权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使民间资本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产权机理;民间资本;金融监管;经济新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
期刊
摘要:马克思提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换算问题,但并没有进行深入而严谨的研究,这是引发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劳动日益科技化、知识化和复杂化的时代特征,尝试将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引入“还原问题”的研究发现,所谓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还原”只具有隐喻的意义,而并非一个真实的过程,作为不同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劳动
期刊
摘要: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
期刊
摘要: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世界主义经济学甚嚣尘上之际,通过对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工商业发展历史考察,依据国家发展阶段和工业发展水平,推行以国家为基础的国家主义经济学。李斯特提倡国家主义、尊崇自由精神和推行适当贸易保护政策,他的经济理念至今仍然对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自由精神;国家主义;世界主义;商业联邦制;经济理性人;阶段性适当保护;贸易保护陷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