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来源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 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0.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OR=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OR=1.699,95% CI:1.184~2.438)、LDL≥3.3 mmol/L(OR=1.779,95%CI:1.161~2.726)和TG≥1.8 mmol/L(O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 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 mmol/L和TG≥1.8 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严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146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均成功,2
目的 探讨三级康复护理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康复训练的不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三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6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及ND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和下肢FMA评分Ⅲ~Ⅳ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对学校涂阳肺结核疫情发生后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并观察预防性服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2012年嵊州市6起学校涂阳肺结核,疫情发生后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PPD强阳性胸片未见异常者建议给予抗结核预防性服药,并随访观察预防性服药的效果.结果 6起学校肺结核疫情共确诊肺结核34例,密切接触者710人,一般接触者190人.密切接触者中179名PPD筛查呈强阳性,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肾草酸钙结石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到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肾草酸钙结石患者14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重症医学科病人常需微量泵泵入各种药物及使用各种监护仪,如监护仪和微理泵导线未进行分类固定,容易压在病人身下,影响药物泵入或造成皮肤损伤.如何固定好每根管道,使其显得美观,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临床上一般会用胶布或绷带来固定,但效果不佳,胶布会在身上或床单上留下痕迹,加重护理工作量.我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了回形针联合橡皮筋来分类固定各种管道和导线,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分
期刊
[英]/Tam L…∥J Can Dent Assoc.-1999,64.-453~455rn家庭漂白最常采用的漂白剂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脲素,一些人对其安全性有疑虑.本文讨论过氧化脲素漂白牙齿的短期和长期影
文章对常见建筑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和初步探讨.文章认为,从理论角度看,施工裂缝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通过精心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很多裂缝的产生是可以
目的 探讨改良IUPU法建立腹膜后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IUPU法建立腹膜后腔并实施后腹腔镜下手术患者95例.95例手术包括根治性肾切除14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为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激活机体初始免疫应答.已有的研究发现,侵入到肺癌组织的突状细胞存在成熟障碍,未成熟树的突状细胞不能有效地向肿瘤特异性T细胞递呈肿瘤抗原,同时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参与肺癌的免疫逃逸.肺癌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已作为肺癌生物治疗的手段之一得以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前期效果。
目的 探讨针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双位点沉默诱导膀胱癌T24细胞株凋亡以及对联合应用细胞毒药物吉西他滨(GEM)的增效作用.方法 将针对VEGF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