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里行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西咸,给人以诗意的浪漫。
   漫步沣滨小镇,行走在《诗经》里,眼帘的景物如此绝丽,心房的诗情如此绝美,温柔的诗风如此绝妙,远古的礼乐如此迷人,就连天上飘动的云朵,也停下脚和着礼乐醉美在天际。
   这就是诗的神力!就是国学文化的神奇!就是《诗经》文化的魅力!就是我邂逅诗意生活的西咸新区《诗经》里。
   踏足《诗经》里,先秦时期的《诗经》之河,礼乐之地,水丰物美,鹭鸟翔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唯美场景,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诗意缠绵之乐。
   维叶萋萋,其呜喈喈。感恩远古的礼乐和历史的云烟,让穿越千年的经典,回荡在我的心田,静静地聆听远古的礼乐。
   在《诗经》里行走,有种感觉叫淡然自在风生香。
   诗意的微风,隐于无形中,拂尘留香扑面而来,丝丝情语温馨浪漫,隽永绵长荡人心扉。这里,王官采诗,献之丰镐,是《诗经》主要发源地和采撰地,千百年来,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以礼乐治国的周王朝丰、镐二京都建都于沣河之畔,而今,这块孕育《诗经》的地方,虽没了都城的影子,但都城的气韵还在,礼乐的天籁还在,更有创意植入的老舍那茶馆乐诗的茶,花间堂温泉那隐庐山房的花,耀州青瓷的清香古琴馆的诗话,将史海的精华与《诗经》里结缘,将快意人生怡然自在的复原与诗相连,沉静下来从容而悠然,看透了岁月的浮躁,修得了心灵的平静和无极,一种走进礼乐、超然物外、诗意生话的向往从心灵放飞,让虚无却步,让精神生香。
   行走在《诗经》里,有种味道叫长风无形送馨香。在《诗经》里,礼乐的天籁让你远离了噪声,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安宁得静美,静美的心灵格外甜美,甜美地一遍遍咀嚼《诗经》里礼乐的绝句,一遍遍打捞《诗经》里真情的绝美,还有风影中浅笑的嘴角和炯然有神的凤眼,以及从上古的洪荒中跌撞而来的那件完美的霓裳。“琴瑟在御,岁月静好”道尽了人间地老天荒的真情,“燕燕于飞,差他其羽”吟出了人间别离的情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言盡了人间深情的思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诵出人间大爱的真谛。《诗经》里,每首诗都有一个凄美的故事,每首歌都有一个美好的灵魂,令人着迷,令人仰望。
   行走在《诗经》里,有种惬意叫穿越千年诗意长。作为一个喜欢国学、长年吟诵《诗经》的人,行走在《诗经》里,感官在超常规地灵动,我的嗅觉也超常规地灵敏,不知不觉间已“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了。诗的味道如佳酿,醇绵而无形,诗的气场如长风,无形而留香,无时无刻伴你左右,在你身旁。惬意的《诗经》里,有时有种“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之感,有时有种“一梦知千秋,半醒醉凡尘”之思,长风中,《诗经》里绿竹猗猗,杨柳依依,蒹葭苍茫,荇菜参差,鹭鸟鸣唱,君子观水,士人流连不断在眼前闪现,如王勃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绝唱那样,长风长天与秋水《诗经》里相接的阔达远唱,让人不由得心潮澎湃,诗意顿生。一种神思,一种豁达,一种淡泊,一种志远,在诗意的心尖上生成万朵莲花,在当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寄山水而不艳,歌清风而不言。
   行走在《诗经》里,有种风雅叫传承经典更时尚。作为诗意风雅的文化小镇,《诗经》穿越千年的渭河、沣河、泾河,四重景观体系、五大主题庭院、五大诗意生活方式,通过休闲娱乐、零售工坊、精品客栈、主题餐饮、文化驿站、场景演艺,让《诗经》里有了当代文化生活元素,有了时今流行声光艺术元素,有了传承千年又别于古典的风雅和时尚,虽一轮明月如旧,但诗意的时空却宽广而悠远了。此时此刻,感受到的、聆听到的、触摸到的、体味到的,就既有亘古的芬芳,又有盛世的花香了。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秋水《诗经》里,天蔚蓝蔚蓝,地清香馨香。时光在不断前行,但《诗经》里,却在时光里愈来愈光彩熠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徜徉《诗经》里,若再有酒一壶,足以慰平生,真可谓:“秋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咸,行走《诗经》里,岁月尽陶然。”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读书很杂。大概十来岁,学校从公社领回来一大堆书,我拿了一本《矿山风云》,书很厚,写煤矿工人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是长篇小说,故事情节不记得了,作者是谁也没记下,但里面的故事人物还是让我很激动。从那时起,我便对课本以外的书感兴趣。上初中后,学校有图书馆,我办了一个借书证,每周借一本小说出来,彻夜在油灯下读。那时的小说,都是体现正能量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形象渗入我骨子里,至今难忘。   古人云:读万
期刊
手捧着一条陈旧的项链,忽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人呼唤我的乳名了。想到乳名,母亲给我讲的那些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   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中,母亲一连生下三个姑娘,好胜心很强的母亲,在这个留存着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家族中,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几个姐姐便都被取了招弟、有弟之类的名字,以期盼个好兆头。   桂花飘香的那年,我出生了。吕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亲朋好友和
期刊
风烟一晃入仲秋,山野间的谷物一片金黄,顶着穗子的腰杆似乎顶着了千钧重担,被压得弯曲,无法直起来。   老农们拿着镰刀,进入谷地,把一穗穗谷子切下,用驴车拉回,在自家窑顶的打谷场上,使唤骡子和驴子拉着碾子,碾碎谷穗,再用簸箕簸出谷秸,留下谷子,再去脱谷机上脱去谷皮,留下金黄色的颗粒,那就是小米。   像这样的小米,在潞城处处可见。倘若你去了潞城合室乡,问起小米,老乡或许会和你说道说道关于小米鲜气
期刊
父亲虚岁八十四了。两年前摔了一跤,轻度中风,要强的他需要依靠拐杖蹒跚挪动,看着让人心疼。   父亲年轻时很能干,记忆中没有他做不来的事。作为农民,农活他样样在行,作为生产队干部,他是农村带头人。可再能干,一个人要养活老老少少十口人,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常常要向生产队、供销社借粮、赊账过日子。为了养家,父亲是较早兼做小买卖的农民。一部单车,他把从村里收上来的稻谷、花生、番薯运到墟里卖,又從墟里拉回海
期刊
不经意间,舅舅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我又想他了。   我家在村西头,舅舅家在村东头。从西往东,母亲走得多;从东往西,舅舅来得少。外婆生育了7个孩子,只有母亲和舅舅姐弟俩命硬活了下来。舅舅比母亲小7岁,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外公外婆相继走了,孤孤单单的舅舅唯有依靠我的母亲了,母亲为了舅舅操了不少心,劳了不少神。她照看舅舅长大,辅助舅舅成家,只要有自己吃的一口就不会少了舅舅的那一份。分田到户头一年,母
期刊
1977年,我7岁,开始上学了。父亲在县城上班,放假后,父亲叫我到他身边去使嘴跑腿。有一天,他带我上街,经过新华书店时,我跑了进去,看到一本《红岩》放在玻璃柜里,就对父亲说,我想买本《红岩》。   父亲让卖书的阿姨拿出一看,定价一元两角,父亲有些吃惊:“太贵了!”父亲一月的工资四十六元,猪肉七角五分一斤。   回到老家山上,母亲带我去供销社,称了十斤盐巴,还给我买了两支铅笔:一支一分钱,另一支
期刊
是的,尤加利就是桉树。   尤加利,别名桉树,主要产于澳洲。较两个名字而言,我更喜欢称尤加利这个洋名字,但与崇洋媚外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尤加利树没有好感,就如我,起初对它也有着很深的误解。网络上流传说只要有尤加利树生长过的地方,其他植被均不能生长,另外,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特别大,于是,尤加利树就有了“抽水机”的外号,更有甚者,还称其为“缺德树”。可见,尤加利树是多么不受人欢迎呀!  
期刊
每年,我们都要赴翔顺飞天蚕度假区象窝茶园举行登高、书法挥毫采风联谊活动。嫩绿的茶叶,漫山的碧青,蜿蜒的观光山路,清澈的湖水,无边的蓝天白云,在建的酒店别墅,采茶者的身影,喜悦的游客……象窝茶园宛如一串串绿色翡翠,镶嵌着五彩缤纷。   我与象窝禅茶结缘,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我和同样爱好禅茶的同事,年年都登上象窝茶园,欣赏飞天蚕、双石顶的自然风光,品尝“佛地金龙”象窝禅茶。那时象窝茶园的规模比不
期刊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头一年。正值秋季,是栽种油菜时节,我想父亲一定会在田间忙碌,因此,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奔自家责任田。   穿过一窝窝深深的田垄,再越梯形田坎层层上爬,步入曲弯而行的田埂,父亲的背影嵌入眼帘。我眨了眨眼,突然发现父亲是跪在泥土上的。哎呀,莫非父亲的腰疾?他穿着那件已被汗水浸染泛黄的白色短袖汗衫,低着头,躬着腰,佝偻着瘦小的身子,似乎缩成了一团。屁股是坐在双
期刊
晚年的母亲,对养花情有独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小镇上,几乎没人养花,唯独我家不大的小院里,却种植了很多鲜花。   我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小院,欣赏母亲的杰作,几平方米大小的花园里,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花园的四周还摆放着十多盆盆景,虽然不是精品,但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一盆盆都很漂亮。母亲盆景的花盆很有特点,全都是一些破脸盆、破锅、破水缸改做的,组成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在长青的盆景中,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