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四点建议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使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内涵发生了质的变革,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思想,从注重“双基”、抓“纲”扣“本”、课堂评价、授课形式四个方面来强调语文课堂真实有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点建议
  
  国人历来就有“跟风”的心理,风来时铺天盖地,席卷一切;风过后一切照旧,各行其是。就像眼下的新课改,从2001年到现在已有九年,前几年确实如疾风暴雨,语文教学唯新是从,语文课异化为音乐课、美术课、游戏课,专家们也给予肯定,道声好。但近年来,“风势”大减,有些地方“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大有“复辟”之势,赞扬“死揪”出成果,“课改课”不管考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再加上“专家名人”推波助澜,对“课改课”种种批判,罗织新课改“罪责”,大有否定之势。作为一名苏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迷茫过,动摇过,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但经过一番冷静思考,结合本地农村教学实况,我认为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才是真实有效的。
  
  一、“双基”训练不可忽视
  
  时下的语文课堂,一提到教学目标,就会条件反射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性”两组概念。已成为教师备课、上课、评课的重要指标。这当然没错,标志着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与之相反的原始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双基”显得备受冷落。好像一提到“双基”教学就冠之以老套、低效、不屑一顾,就连语文教材对“双基”也作了弱化处理。许多教师认为,如果重视“双基”,就等于放大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于是许多教师就不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这样的课堂往往注重于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意识训练,而极少带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阅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技能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是走马观花,不深不透。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二者之间是“皮毛”关系,“皮”就是工具性,“毛”就是人文性,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语文课堂要想落地生根,事半功倍,就必须重视“双基”训练,回归字词的读写训练,回归语言的理解运用,将空洞的“人文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暂且放到字词句的背后,在完成“双基”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必将“水到渠成”。当然,我所强调的“双基”并不是要求学生“死揪”,强调学生抄多少遍,而是采取新鲜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愉快接受。
  
  二、抓“纲”扣“本”无可非议
  
  如今的语文课堂,部分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新课改理念,动辄“自主创新”,“迁移运用”,课堂上被学生牵着跑,严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有的课堂,学生有充分的“特权”:学什么自己选,怎样学自己决定,合作伙伴自己找。为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学生活动远离文本,脱离大纲,不着边际的任意发挥,这种“远程发射”或充其量是“打擦边球”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语文课的语文含量过低,有点不像语文课。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阿里山纪行》,授课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年轻教师,开始由自己用葫芦丝演奏的《阿里山姑娘》导入,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有一女生朗读,自己用二胡伴奏,这一女生读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回答“阿里山美不美?美在那里?由于刚听过教师用葫芦丝和二胡演奏过的《阿里山姑娘》,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回答,有的说阿里山的姑娘美,有的说阿里山的小伙子美。以至于后来形成两大阵营:男同学齐喊阿里山小伙子美,女同学齐喊阿里山的姑娘美(难免有捣蛋虫在里瞎起哄),双方各不相让,争论不休,在课堂上打起“口水仗”,弄得上课教师一时无所适从,所幸这位教师还算机敏,要求全体学生停止争论,还是到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电子琴的伴奏中合唱《阿里山姑娘》结束。从形式上看,这一节课,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说说唱唱,好不热闹,教师的音乐天赋也得以尽情的释放。但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看,“三维目标”一维都没有得到落实,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没有抓“纲”扣“本”,严重脱离教材,宝贵的45分钟没有有效的利用起来。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位教师的演奏才能,只是不宜过多,有时“油放多了也会坏菜”,学生的讨论也要紧扣课本去领会阿里山山水不假人工的自然美。倘若无需文本的自由发挥,语文课也无所谓谁能上,谁不能上。这节课倒像音乐课,美术教师也能把它上成美术课。所以抓“纲”扣“本”无可非议。
  
  三、课堂评价不可“忽悠”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为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赏识性评价得到大家普遍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有教师丧失立场,模糊是非曲直,不能科学评价学生,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一律给予表扬肯定,并且大加赞赏,甚至是学生回答的“牛头不对马嘴”,也掌声一片。这种“忽悠”学生的做法必将“课堂评价”直接变成简单的“课堂夸奖”,殊不知这种单调乏味、导向不明的模糊评价,根本无法让学生准确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表现是否得当。不但不能激励学生成长进步,也忽视了个性发展的内涵。退一步来说,这种只奖不“惩”,只褒不“贬”的评价,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表扬很低廉,很庸俗,甚至很虚假,不值得去珍惜,养成骄傲自满的情绪,贻害终生。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吴敬梓的小说名篇《范进中举》,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范进的人物性格,有一学生回答“范进勤学苦练,意志坚强,不达目标不罢休”,学生回答令在场听课教师为之一震,细想课文,范进苦读,最后中举,确实能分析出这个意思,所以上课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师表扬是错误的,因为课文教学目标明确表述为批判范进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向上爬的思想,从他的遭遇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而这一学生的回答正与课文主旨相违背,教师所给予的表扬鼓励,肯定是不妥当的。即使教师想维护学生的自尊,也必须交代范进的苦苦追求,与我们今天的刻苦求学有本质的不同,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能这样评价既使学生明辨是非,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激情。
  所以,课堂评价是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及时纠偏,拨乱反正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调控功能,使学生有动力,有方向。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赞美,但更需要教师的中肯的建议和细心的指点。如“不错”“很好”等单调模糊性的评价,只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课堂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要给出学生明确的是非曲直。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明确具体,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语言,这样才能做到真实有效。
  
  四、授课形式不许做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于是很多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出奇出新。如课堂包装、课件展示、小品表演、分组讨论、即兴演讲、智力闯关等授课形式一时间成为语文教学的时尚追求,语文课堂也显得异彩纷呈。表面上看层出不穷的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课堂气氛,但由于教学形式过于繁杂,信息超量,学生只能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如痴如醉”,淡化了对学习目标的关注,也失去了自由思考、自我学习的空间。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觉得很好玩,但什么也没学会。可以断言这种大杂烩式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又使语文教学陷入到一种新的误区,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丧失,教学目标迷失,语文教学失去它的根本特点和意义,一切形式都成课堂教学的负担,造成师生无效或低效劳动。正如一位上课教师自己所说那样,“我累得一身汗水,学生却一头雾水”。
  其实,一切形式都是外在的,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像人们在欣赏花儿美丽的同时,更希望享受到丰硕的果实。所以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更注重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教学的形式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且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当然,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迫切需要语文课堂活起来,要求采取新鲜而灵活的形式去落实“双基”。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热闹,而是在课堂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的基础上追求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那种舍本逐末,一味追求热闹,为形式而形式的,没有区分学生参与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实质上参与还是形式上的参与,只会使学生浮躁被动,收效甚微。
其他文献
后进生这一名词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后进生。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排除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外,与广大教师的教育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据科学分析:人的智力相差不大,只要教育得当,个人努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我个人认为后进生的形成与广大教师的反馈滞后有很大的关系。究其根源: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反映在认知过程有快有慢,同一个问题对于认知快的学生也许教师讲一遍两遍就已经完全掌握
期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言之有物,具体生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兴衰,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据调查分析显示,当前乡镇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与城市相比,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文化
期刊
新课标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在设计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设计的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系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与其他学生的认知系统也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能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
期刊
美术教学贵在创新,而创新需要个性。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忽视个别差异性,泯灭个性发展,其实就是美术教育的悲哀。同时,美术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环境或自身情绪等因素影响,绘画时看不到他们的思想和激情,更没有个性,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采取鼓励性教学行为,促进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这类学校由于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从成语“谈虎色变”之本义发端,通过对笔者二十余年的教学回顾与反思,试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剖析和论述,以期能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求得“三个维度”的发展,让教师求得专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双赢互惠之局面。  【关键词】教学、模式、方法    北宋学者程颐认识了一位农夫。一次,大家在闲谈中,有人提到邻村闹虎患,不少人畜受害,提醒大家外出要小心。在座众人听说后虽然有点紧张,但过一会也就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人才竞争的加剧,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使许多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不适应。现在教师精神压力增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且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
期刊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的重要地位愈发显现出来。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教育发展的显著标志。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把目标定位在基本性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即: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能、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法等。所以教学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变
期刊
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它通过帮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成功教育主张:①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成为成功者;②成功是多方面的;③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机制作为教育目标。    1、让学生懂得,学习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持有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