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网升级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关系到千万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针对农村电网存在供电能力不足、重过载、成片电压低等一些突出问题,应不断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扎实做好服务提升,全力抓好“三农”领域供电保障,对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农网;改造升级;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27.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74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对农村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工作的重视力度,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网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农网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1 农网存在问题
  1.1 农网整体规划较为滞后
  农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至关重要。自1998年以来,农网建设和改造一直持续推进,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缺少科学规划,农网改建不能彻底,重点考虑农村生活、农业灌溉的用电,而忽略了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的用电需求。随着农村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一些改造过的农网又出现新的供电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乡镇企业活力强劲,用电负荷猛增,而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却相对缓慢、滞后,跟不上农村经济建设用电需求增长的步伐,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
  1.2 网架结构不尽合理
  农网网架结构较为薄弱,面积大、分布广,系统复杂,大多数采用辐射网结构,而环网结构使用较少,单电源、单主变问题突出,互联互带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实现负荷转移,供电可靠性较低,特别是事故或检修时,单电源、单主变供电都存在的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还有多数10 kV分支和台区线路未得到改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可用率低,主要原因是负荷波动大,自动投切频繁,补偿装置电容器为外熔式,柜体间距小,造成故障不断。
  1.3 设备老旧、超载
  农网供电设施超期运行、设备锈蚀与老化、容量偏小,如一些高耗能变压器仍在使用,新型科技产品及新工艺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设备健康水平较低。
  1.4 线路电压过低
  电源点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线路老化及绝缘降低,导致线路电压低、线损大。目前,部分供电区域内仍存在低压架空线路采用裸铝线出线的情况,给广大农民的生命生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风险。
  1.5 管理不完善
  农网的供电覆盖面广,一般由所辖区域供电所负责维护,由于运维面积大、域内人员少、存在维护困难、巡视及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维护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农村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农电工年龄偏大且新生代人员补充不足,新技术的运用使供电所捉襟见肘,难以实现正常维护。
  2 农网升级改造的主要措施
  2.1 农网规划要有前瞻性
  与城网相比,农网供电质量、可靠性等还有一定差距。影响农村负荷的因素多、关系复杂,用电负荷增长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国家对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及当地电价承受能力,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对电力的需求为目标,制定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因此编制农网规划时,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调研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应统筹考虑农网建设规划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移民搬迁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并有针对性地储备、安排农网建设与改造項目,持续推进农村电网补强,解决发展用电受限的问题[2]。
  2.2 优化完善农网网架结构
  网架结构在满足电网技术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可实施性要求。依据农网发展规划,按照有关改造的技术导则,实现环网供电开环运行,解决互联互带有效转移负荷问题。在农网改造升级中对低压台区进行合理的分区分片供电,配变布点尽量接近负荷中心,避免迂回供电,配电网络要遵循“小容量、多布点、短半径”的为原则,安全、经济、可靠和灵活地合理布局电源点,有效提高供电能力,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解决好农网无功补偿问题,减少损耗、压降。具体要求有以下3点。1)变电站的集中补偿。一般的电网35~110 kV变电站处于最大负荷时,其低估的负荷功率因数一定要小于0.95。2)在对于10 kV输电线路进行集中补偿时,要对负荷线路采用单点的补偿方式,补偿的容量是全部补偿量的2/3;对于线路较长且分支先较多的书店线路,可采用对点的补偿方式,其补偿容量同上[3]。3)配电变压器的补偿。对100 KVA以上的用电客户进行去过补偿,利用分组自动投切的补偿装置。
  2.3 广泛采用高新技术设备
  在推进农网改造升级中,淘汰老旧设备,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如节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提高装备水平。新型节能型变压器的使用使
  10 kV线路的变损比下降,达到节能增效作用。对原有100 KVA及以上变压器安装电容补偿,确保通过改造后,供电将更有保障、停电现象更少、安全性更高。不断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重点推进配网自动化、智能配电台区、用电信息采集等新技术。
  2.4 合理布局农网供电线路
  科学合理布置电源点,缩短供电半径,10 kV线路供电半径应不大于15 km,0.4 kV线路供电半径应<0.5 km,
  提高供电能力。增大供电线路截面积,将截面较细的裸导线更换成大截面的绝缘导线,使用架空绝缘线减少偷漏电情况,减少线路的跳闸概率,可起到同时保障电网和人身安全的效果[4]。   2.5 加强农网建设与改造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的好坏必然导致投运后设备能否正常、安全运行。因此,必须重点抓好农网工程的规划设计、勘察设计、现场施工、变更签证、物资供应和竣工验收等重要关键环节的工作流程,提升工程管理规范性,不断提高农网工程建设水平。这里重点分析勘察设计与施工质量。
  现场勘测是通过对实地的地质、地形、用电需求分布等要素进行勘测及综合评定等措施,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使设计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手段。如果现场勘察工作不严谨,致使设计深度不足或与现场条件不符,工程实施中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造成工程工期延误、增加工程成本等后果。设计人员应对现场实地勘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根据实地勘查结果,从技术和经济结合的角度,按照《农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已下达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批复或审查意见要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合理编制设计文件并控制工程造价,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依据,使改造后的农网工程为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3 农网改造后的好处
  3.1 供电能力升级,促农村经济发展
  农网升级改造针对设备老化、设备过负荷、变电站布点不足、线径过细等问题,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密供电设施、更换老设备等措施,为农村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用电保障,解决了过去由于没有充足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大型规模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引不进来,引进来的企业留不住,农业生产发展上不了新台阶的窘境。农网电网改造升级是有效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农网改造升级后,可靠的电力保障,使小城镇和中心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满足居民炊事、取暖及公共照明等领域的用电需求,而且还促使农民纷纷返乡创业,办起了面粉、大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广大农民实现在家就近就业、增收,依靠自己的勤奮致富。
  3.2 管理体制升级,促农网改造加快
  1998年农网改造以来,县级供电企业隶属关系多次变动,最终改为省电力公司直供直管或控股企业。过去产权不明晰、资产不清晰、责权不统一、农网管理水平和建设改造普遍落后于城网[5],现在依托国网公司强大平台,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网建设与改造的资金问题,而且通过构建标准统一、流程科学、界面清晰和管控有力的管理新机制,从管理层面实现农网建设发展提质
  增效。
  3.3 科技水平升级,促农网实现智能化
  在国家电网统一部署下,积极推进农网智能化建设,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农网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实现配网自动化、智能台区、用电信息采集和营配调贯通等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形成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检测、保护、控制、计量和自动抄表等综合管理格局。
  4 结语
  户户通电、家电下乡、机井通电、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举措都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点亮了农民美好幸福生活。特别是每年夏季用电高峰即将到来时的提前谋划,推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供电能力,确保农村地区顺利迎峰度夏,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织密扎牢供电民生保障网,点亮了农民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晓蕾.织就幸福农网[J].国家电网,2011(4):28-30.
  [2] 常艳青.浅思农网改造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管理,2017(1):160.
  [3] 计宏深.农网改造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213.
  [4] 李立颜.农配网改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6):66.
  [5] 李亮斌.农网改造中的农村低压电网规划与设计[J].商品与质量,2016(25):361.
  (责任编辑:刘宁宁)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迁至城市务工,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结构等各方面均有所变化。为探究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于南方5省564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并构建C-D生产函数对其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大小、人工投入、农药投入、是否为单季稻、是否利用机械收割、是否利用机器打药、地块类型等7个自变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雇佣服务投入对水稻产量有显著负向影响;雇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缓慢,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从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文化的概念出发,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意义,分析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摘 要 农作物种子产业是我国农村的重要产业类型之一,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作物种子资源锐减问题,导致农作物种子资源的保护受到限制,并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广西大化县为例,分析农作物种子资源锐减的原因,并制订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种子资源;农作物;资源锐减  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
摘 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极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只有明确农业气象灾害类型,掌握气象灾害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安徽省广德市为对象,分析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策略。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预防;预警监测;安徽省广德市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95  气象因
摘 要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美丽乡村景观的主体。主要阐述了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区域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园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湖南省娄底市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C DOI:10.
摘 要 都市农业是指具有多种功能特点且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有利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目前已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区域性特色。对岳麓区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地理背景、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探究了与之相关的建议性发展策略,以促进岳麓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都市农业;发展策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摘 要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野生植物,拯救濒危野生动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当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背景下,通过自然保护区的构建也可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主要探究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质量的提升,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有效性。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
摘 要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他们是助力乡村持久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想吸引、培养、留住并激励“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应注重乡村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提升。据此,构建了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和三大辅助”人才建设路径,以期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壮大“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 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建设路
摘 要 崇明翠冠梨是上海市崇明区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重视,但种植地块分散、管理粗放、劳动力成本高、产业利润低、相关从业人员老龄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对崇明翠冠梨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出详细阐述,为产业更好地发展理清思路,为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翠冠梨;产业现状;发展战略;上海市崇明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
摘 要 森林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占据较大比例。森林旅游是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标准,充分体现了森林景色的丰富性,我国各地都建立了森林旅游公园,森林公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项目。目前,我国森林旅游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森林旅游;林区发展;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788.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