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hu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1 新课导入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其他文献
记得全国高考题中有一道试题:  设函数f(x)=log,y(x)=log(a>0且a≠1),x>0,试比较f(x)和y(x)的大小。显然可以在f(x)和y(x)公共定义域内比较其大小。  多年后回过头来再深入思考该题,我们不但可以得到多种解法,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体会有关方法。  比较大小求差是重要的突破口,而绝对值问题,解零点分区间讨论是重要策略,于是有:  方法一:求差比较法  易
期刊
“数学是美的。”而美的数学,在自古崇尚诗书传世的中国,竟也浸染着扑鼻的书香。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出来的文学底蕴,为中国的数学染上了一层夺目的别样色彩,这就是数学的文采,这就是数学的美仑美奂。    1 自然美    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脱离生活的文学是空洞的,没有任何用处。数学也是这样的。  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
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等教育有机融合。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我们从大纲的要求中应该明白,语文教学肩负着双重的教学任务,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学生成绩低、思想品德内容有限为借口,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陷入了语文教学
期刊
一个优秀的班级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有凝聚力并且有奋斗目标的班集体。在多年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创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呢?    1 班主任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所以班主任工作要搞好,就必须让班上每个学生都信服你。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做好学生的道德风范。当然班主任老师更要从自身的工
期刊
在讲授《伐檀》和《硕鼠》时,如何在课堂的几十分钟详尽其妙,并寻求一较为便捷的方式尽量快地切入授课主题,我在实践中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即选诗的艺术形式之一:重章叠字。诗经之所以发万民之心声,其中一方面还是与这种用以强化诗歌情感积累的易于民众吟咏传诵的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我们的授课过程可以简化为一个矩形方阵的形成过程,板书也就成为一个以矩形方阵为核心的辐射勾联图,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图,授课计划就顺理成章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虽说以数字教学为主,但要借助语言和实物等来传递信息,而语言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这就决定数学语言必须优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语言运用要准确、精确    数学课的特点决定了语言的运用要准确。作为新世纪的小学教师上课必须坚持用普通话,并且要尽可能用的准确,避免因为读音错误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误解。因此,一些习惯读音要改为标准音去读。如:“质量”的“质”,
期刊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实施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截然不同。①在教育目标上:
期刊
班级日常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全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极大。我们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级做法。我在班集体建设中特别注意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了一些浅显的经验。    1 班干部选拔和任用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第一步,没有班干部,班主任光杆司令,班级是管理不好的。所以说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工作做得好,后来的工作会得心应
期刊
随着特殊教育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如何对中度智残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教育训练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探究。    1 构想    中度智残儿童和轻度智残儿童相比,其特殊性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内抑制力薄弱,神经活动有很强的惰性,注意时间短暂,记忆力极差,此外,中度智残儿童的随意性很强,同时还伴有其他的缺陷和障碍,怎样进行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