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研究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新媒体;创新机制
  近年来,新媒体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应紧跟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选择运用新媒介,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一、建立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机制
  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和完善,有着独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现在仍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知识和观点也在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原因较多:
  第一,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具备了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不同,其传播目标设计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党科学合理的传播目标设计。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故在其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差异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与渠道来完成,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既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拓展了传播的范围和深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要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案,借助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二、建立按需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甄选机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重要的构成,同时也是决定传播质量的核心要素。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制作传播内容时,要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个方面特征,制定出相对应的传播内容。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引起受众阅读、理解、运用能力的不同。因此,通过对受众的细分,分析不同对象的特征和需要,以受众的需求为核心制作传播内容,有助于精准传播,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应根据受众的需求增加内容制作的深度,传播内容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进而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内容的表达方式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传播者要能够根据受众的细分结果,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方式的传播,从而满足不同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受众。在传播中,以具体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内容,让普通群众更加容易理解和认知。
  第三,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受众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播者要能够基于新的判断优化传播方式,调整着重点,基于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保持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机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媒介、载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合理地运用传播媒介能够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要对传播过程机制进行优化。
  第一,科学合理地运用媒介。传播媒介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实现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了解媒介的特点以及不同媒介的受众的特点,结合不同媒介的影响力、公信力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媒介;根据受众和传播内容的特点,科学搭配使用多样化的媒体方式,形成高质量的传播体系,进而提升传播质量。
  第二,精确掌握时机。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即时发送与定时发送的功能,传播者要能够掌握传播的时机与节奏,敏锐找到合适时机,特别是出现热点问题、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传播者要能及时、恰當地进行传播,进而增加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理解,提升传播质量。
  第三,充分运用互动交流的方式。新媒体具备互动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和受众进行讨论与交流,进而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此外,传播者还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得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统计,精确获取信息中潜藏的内容和规律,基于规律对传播对象进行更充分的认知,掌握受众特征,更加有针对性地制作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方式和质量。
  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绩效考评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基于新媒体背景构建相关的传播绩效考评体系,进而实现对舆论导向的把控和管理。
  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是一项新事物,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要健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保证新媒体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真假,以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和载体得以丰富,同时也导致传播的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要能够创新传播手段和内容,借助于新技术和新媒体,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传播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同时,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引导大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
  [1]谭可可.“机制创新”推进网络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学术论坛,2015,38(3):15-18.
  [2]葛学彬,李松林.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探究[J].理论月刊,2017(04):31-38.
  [3]谭可可.论网络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89-291.
  [4]徐旭开.浅析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4(7):159-160.
  [5]董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8(02):15-22.
  [6]景委委,巩建华.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基于大众传播下的话语转换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31-135.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当前高校在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和参考。  一、高校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高校作为我国培育人才的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展开了相应的探讨。
【關键词】基层党建;大学生就业;机制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协同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内部管理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明显增加,导致各种形式的突发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不少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已经超过了高校的常规管理水平,不仅需要高校内部众多资源的协同配合,还需要企业、政府等外部资源的通力支持。因此结合我国高校面临的实际困境,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突发事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是贯穿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抓手,党建工作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劳动成果,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已
【摘要】本文主要从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出发,分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全课程育人视角下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路径,对于全面深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课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一、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明确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教学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环境的构建,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促使大学生加强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中包含着思想政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亟须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新的探索,以便找到新规律、新路径,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新局面。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一、坚持“问题导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香”起来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大学生受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逐步确立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  康德的社会主义实践哲学思想具有浓郁的社会主义伦理学色彩,康德擅于将社会主义道德问题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他把社会主义实践问题视为一个普遍
【关键词】“00后”;大学生活;学习规划;科研规划;生活规划;未来职业规划  “0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与“90后”相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0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但他们的思想相对不成熟,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其对理想信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大学生活相对初高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