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社会认同度尚不高。本文总结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表现,分析了认同度尚不高的各方面原因,最后提出了保证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根本举措,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 提升质量
2009年以来,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总数为494609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58499人,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30%。相比之下,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71388人,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10%。这一跨越式发展既符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国家为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出的战略选择。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认同度尚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程度,而且严重阻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并付诸实施,对于提升专业学位教育社会认同度、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认同的评价维度及认同度低的主要表现
从评价主体来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公众、教育机构、在读学生。来自这三者的评价可以基本反映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认同度。
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构成来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即输入系统、过程系统、输出系统,通俗地说就是招生、培养、就业三个方面。[1]
综合以上两个评价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关信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些不客观、不准确的看法
例如,在我们接到的招生咨询电话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就是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有什么区别,两种类别的学生在学校是否会受到差别待遇,在培养模式上有何创新,就业前景如何等等。社会上还有些观点认为:专业学位是学术型学位的衍生品、次生品,"专业硕士低学术硕士一等"等等。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普遍不了解,进而导致了对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各培养单位纷纷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多数单位缺乏一套系统而可行的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机制,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其中,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金融硕士等39种,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现共有509家。[2]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奖学金设置、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有些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甚至以优先满足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为前提。
(三)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度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报考志愿、在校所享受的待遇以及对就业前景的预期等方面
在与部分在校生的访谈中得知,一些调剂生认为: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第一志愿仍会报考学术型硕士,很多考生只有在未被一志愿院校录取、又不想放弃继续深造学习机会的情况下,才选择专业学位,即使一志愿报考金融专业硕士的部分学生,其最初动机也是为规避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所享受的待遇与学术性硕士有所差别,如在一些学校,专业硕士无法参与到只有学术型硕士才可以参与的奖学金制度等。在对就业前景的预期上,多数专业硕士并不认为专业硕士因为重视实践性就更加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他们对就业前景普遍表现出一种迷茫,甚至害怕遭受差别性待遇。
二、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
(一)与学术型学位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历史原因
在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始于2009年,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推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需要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我国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均不够
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使我国的整个研究生培养结构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家针对专业学位发展的宣传广度和力度都有待提高,以此帮助广大社会公众做出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知与了解、评价与分析。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尚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体制与机制
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培养单位根据教指委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是教学内容及方式有待改进;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培养单位开设了实践基地,但实践基地多为挂牌式的,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科学可行的"双导师制"并没有落到实处,学术导师的指导模式多数沿袭了针对学术性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实践导师的作用仅仅发挥在实习等环节,而在基础理论培养、论文写作等环节并没有多大影响。
三、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表现集中反映出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怀疑。因此,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最根本措施在于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只有以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来,才会赢得好口碑,尤其是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样才能形成人才培养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为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突出专业化与实践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学术型学位的翻版,更不是补充,两者属于同一个人才培养层次,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内容与模式、质量标准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其突出特色为专业化与实践性,因此,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紧扣这一特色,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在实践和应用教学上下工夫。
(二)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际的"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导师培养模式,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学术导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不能因循学术型学生的指导模式,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和学生特点的指导模式;实践导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来,其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不能只为完成实践教学课时而实习。
(三)完善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项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程度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时间较短,又缺少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各培养单位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各项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还有待完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对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长久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在奖学金制度的配置方面,设置较为合理的奖学金分配比例和分配额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在校生参与到学习与实践中的热情程度,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提高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四)组织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并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指标便是学生的就业率,没有就业保证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广阔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概括来说,就是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尤其要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避免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实践,而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点以及就业意向,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真正成为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2]我国专业学位基本情况[EB/OL].http://www.cdgdc.edu.cn.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5]李昕.专业化、高质量、重实践--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6]孟红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7]高明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张东海.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孙晓(1984-),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 提升质量
2009年以来,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总数为494609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58499人,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30%。相比之下,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71388人,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10%。这一跨越式发展既符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国家为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出的战略选择。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认同度尚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程度,而且严重阻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并付诸实施,对于提升专业学位教育社会认同度、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认同的评价维度及认同度低的主要表现
从评价主体来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公众、教育机构、在读学生。来自这三者的评价可以基本反映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认同度。
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构成来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即输入系统、过程系统、输出系统,通俗地说就是招生、培养、就业三个方面。[1]
综合以上两个评价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关信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些不客观、不准确的看法
例如,在我们接到的招生咨询电话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就是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有什么区别,两种类别的学生在学校是否会受到差别待遇,在培养模式上有何创新,就业前景如何等等。社会上还有些观点认为:专业学位是学术型学位的衍生品、次生品,"专业硕士低学术硕士一等"等等。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普遍不了解,进而导致了对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各培养单位纷纷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多数单位缺乏一套系统而可行的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机制,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其中,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有金融硕士等39种,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现共有509家。[2]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奖学金设置、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有些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甚至以优先满足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为前提。
(三)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度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报考志愿、在校所享受的待遇以及对就业前景的预期等方面
在与部分在校生的访谈中得知,一些调剂生认为: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第一志愿仍会报考学术型硕士,很多考生只有在未被一志愿院校录取、又不想放弃继续深造学习机会的情况下,才选择专业学位,即使一志愿报考金融专业硕士的部分学生,其最初动机也是为规避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所享受的待遇与学术性硕士有所差别,如在一些学校,专业硕士无法参与到只有学术型硕士才可以参与的奖学金制度等。在对就业前景的预期上,多数专业硕士并不认为专业硕士因为重视实践性就更加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他们对就业前景普遍表现出一种迷茫,甚至害怕遭受差别性待遇。
二、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
(一)与学术型学位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历史原因
在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始于2009年,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推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需要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我国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均不够
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使我国的整个研究生培养结构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家针对专业学位发展的宣传广度和力度都有待提高,以此帮助广大社会公众做出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知与了解、评价与分析。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尚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体制与机制
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培养单位根据教指委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是教学内容及方式有待改进;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培养单位开设了实践基地,但实践基地多为挂牌式的,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科学可行的"双导师制"并没有落到实处,学术导师的指导模式多数沿袭了针对学术性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实践导师的作用仅仅发挥在实习等环节,而在基础理论培养、论文写作等环节并没有多大影响。
三、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表现集中反映出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怀疑。因此,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最根本措施在于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只有以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来,才会赢得好口碑,尤其是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样才能形成人才培养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为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突出专业化与实践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是学术型学位的翻版,更不是补充,两者属于同一个人才培养层次,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内容与模式、质量标准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其突出特色为专业化与实践性,因此,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紧扣这一特色,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在实践和应用教学上下工夫。
(二)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际的"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导师培养模式,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学术导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不能因循学术型学生的指导模式,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和学生特点的指导模式;实践导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来,其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不能只为完成实践教学课时而实习。
(三)完善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项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程度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时间较短,又缺少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各培养单位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各项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还有待完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对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长久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在奖学金制度的配置方面,设置较为合理的奖学金分配比例和分配额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在校生参与到学习与实践中的热情程度,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提高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四)组织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并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指标便是学生的就业率,没有就业保证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广阔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概括来说,就是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尤其要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避免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实践,而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点以及就业意向,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真正成为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2]我国专业学位基本情况[EB/OL].http://www.cdgdc.edu.cn.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5]李昕.专业化、高质量、重实践--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6]孟红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7]高明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张东海.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孙晓(1984-),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