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实践及启示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由于我国在就业指导方面起步较晚,在指导与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美国是就业指导起源国,遵循“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领域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以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以下简称UIUC)、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以下简称IIT)在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经验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性改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
  中图分类号:G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04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下,培养人才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社会和职场作为载体,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从2001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从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到2018年的十七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706万,加上往年未就业及再择业的人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正值全球经济复苏期,就业岗位也相对有限,2018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社会长久治安,在严峻的形势下,就业指导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过去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和成就,然而,难免出现形式化和表面化的情况,未能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在方式方法与队伍建设上还相对滞后。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世界上研发就业指导理论最早、最完善的美国,对于构建中国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指导理论的沿革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探索职业指导的国家。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开设了职业咨询办事处(Vocational Bureau)用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众选择职业。第二年,他在《选择一个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就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并明确提出经典的“人职匹配”理论。20世纪初至70年代,美国的就业指导理论从“人职匹配”逐渐聚焦到职业生涯规划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萨伯(Super)的“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发展性理论、皮特森(Peterson)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美国政府教育部门强调应该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将就业指导理论在高校落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性的模式。

二、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特点


  (一)就业率成为评估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政治、历史与文化的原因,美国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学校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利。政府对高校没有硬性就业率的指标要求,而让高校能长期自发的追求良好就业率的动力便是学校声誉与排名。为吸引更多的生源,保证学费收入、校友及社会捐赠,学生的就业状况是影响高校排名与声誉的重要因素。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商学院为例,2017年10月收到来自校友Gies夫妇高达1.5亿美金的捐赠,该校商学院也因此更名为“Gies”商学院。该笔捐赠在伊州财政的普遍缩减公立高校教育经费的背景下,相对于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等公立高校而言,给该校增加了更多的财政竞争力。近年来,受美国经济下滑影响,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也愈来愈受到校方和学生的重视。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开设
  美国高校课程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教师根据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培训指导、创业教育等需求,结合当前市场与行业分析、国家与社会发展走势,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诸如:传统课堂、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分组讨论、講座积分、角色扮演、社会调研、个人总结展示、实习见习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量身为学生打造实用性、操作性加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有:1职业介绍,做到“内外”兼修,“内”是指向自身,而“外”则指向职场。一方面要求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到自己,积极探索自己性格特征、兴趣偏好、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则主要介绍各行各业的性质、能力需求、社会定位、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2就业规范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就业“三观”教育——“职业道德观”“择业价值观”“就业法律观”,从意识和思想上保证学生就业符合法律法规。3多媒体信息指导,采用社会常用的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向学生推介就业信息。4就业技巧训练,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心理调适等课程。以IIT为例,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学生可以提前一周查到学校职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网页上未来一周乃至一个月的就业信息及相应就业指导的活动日程表。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参加相应的活动,有些活动需要邮件预约并确认,大部分可以直接参加。其次,IIT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的进阶式课程,如:初级职业指导课程、高级职业指导课程。其中,高级职业课程一共18个学时,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教授在每次课前5-10分钟会给学生点开相应网页,介绍未来一周、一个月校内、校外的实习、就业等相关培训、讲座、招聘信息(专场招聘、混合招聘、职场交流Party),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该课程,一边实时投入到求职中。教学中,引用Linked In(领英)求职交友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实时上传个人履历,将朋辈交流、实习求职、就业谋职融成一体,老师上课直接从领英网页中选取学生的履历进行点评、并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相互点评。   (三)完善的资金保障、机构规模与专业的队伍建设
  1从资金保障、机构规模来看,有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均设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门服务的管理机构,学校按照在校学生学费的5%拨付工作经费。美国高校不仅有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规模大的学院还结合学院专业和学生特点单独设立院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办公场地包含招聘市场、咨询室、专家工作室、接待大厅、洽谈室、专业测试室、行政人员工作室等,往往需要上千平米的空间;从人员配备、办公场地与设备都是较大规模,运转有效。以IIT和UIUC为例,除了主校区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其肯特法学院、商学院都单独设立大型就业指导中心。
  2从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来看:(1)职业化、专业化、高学历特征。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从业队伍多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法学等学科背景。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以及相关专业的社会工作经验。(2)持证从业与专业培训。所有工作人员要求持有培训与咨询资格证上岗,且不断接受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3)分工、职责明确。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行政属性较弱,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与咨询机构。机构管理与服务意识更偏向于社会工作与专业咨询机构的“以人为本”。所以在工作分工与职责方面层层推进,更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4)工作人员配备充足。一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达到几十名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还大量聘用研究生、博士生勤工助学处理一般性的行政事务。总体专业人员与学生比可达1:200。(5)专家指导制。除了全职的专业工作人员,许多高校邀请从事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或是某些学科领域的教授为学生做就业指导。他们的名片被放置在职业中心接待前台的名片架上,来访者可以任意取走自己心仪的教授名片、进行邮件预约,并到职业中心的专业咨询室咨询。咨询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在职业中心核对校园通预约信息、确认身份,进一步进行性格测试、职业咨询等。社会专家们十分推荐学生加强与职场人士联系,并乐于将自身的社会资源分享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其次,职业中心也是零散的招聘工作现场。作为招聘单位与学生招聘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场地、信息查询、确认等服务。
  (四)特色就业指导项目
  1朋辈就业导航项目(Peer Career Coaches Program):该项目是由学生领袖组成,他们致力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为同龄人服务,并与职业服务办公室的全职员工一起工作。他们个人的信息在网页上也有呈现。他们工作的范围有:学生的简历、求职信、学生使用领英等网络资源求职的使用,通过预约咨询,在学校周围的不同地点和时间进行“一对一”或团体辅导。其次,他们还接受了各种职业发展策略的培训,就如何处理和获得第一次面试的方式给出量身定制的建议。该组织还经常组织一些有利于其他学生就业的活动。比如:中国留学生专场的就业指导会、面向全校学生的用餐面试礼仪培训等。
  2以UIUC职业指导特色为例: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四个方面就业指导资源:(1)商学院自设商务就业服务(Business Career Service):提供简历修改,模拟面试,“一对一”职业规划建议,协办公司宣讲会等。(2)面向全校本科和研究生服务的就业指导中心(Career planning Center)提供大型招聘信息数据库(对申请人可以细致到毕业年份要求、专业要求、平均绩点要求等)。(3)学生需要确定自己职业方向,并参加一系列工作坊(workshop)。 每周见面一次,一次一个小时,连续四周 ,并教会学生在哪些信息平臺如何搜索信息、 如何与潜在雇主建立联系等。(4)商学院金融系开设的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指导国际学生在文化上如何拉近与美国本土的距离,提高破冰能力、沟通能力、与人相处之道。(5)鼓励学生参加项目,并且在介绍简历的制作时十分强调参与项目比学历更重要。

三、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陆续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架构不科学、师资少、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落后、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差。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严峻,政府和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是相比之下仍然存在资金不足、人员不够专业、服务意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科学等。
  根据教育部(教学[2017]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强调高校要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优化就业精准服务、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规范就业工作管理、提高就业指导能力。通过对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对比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一)整合资源改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经费是学生学费的1%,远低于美国的5%。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吸纳社会、校友捐赠、校企合作等通道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要实现“一对一”的就职指导与咨询,学校应该设置更多的就业指导岗位,增加专业工作人员。增加对就职指导机构的物力投入,包括场地、专业设备等。(1)整合校内资源:结合我国国情,鉴于就业工作是各级部门考核高校、高校考核二级学院及机构的一票否决的内容,高校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整合校内各部门资源为就业指导服务。(2)联合校级资源:用开放式理念积极联系同类同级学校,打开学校就业信息壁垒,通过“工作联盟”做到信息与资源共享、通过人事借调、走访与调研加强经验互学。(3)加强社会互动: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用人主体的深入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培养模式,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4)大力开发校友资源:较之于一般的用人单位,校友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度与忠诚度较高。学校应该定时定期与之保持就业联动关系,积极推介学生实习、见习、就业。(5)专家指导制:建立学科专家、职场成功人士、社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指导制,由专家直接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让辅导有专家、指导有机构、就业有定位”。(6)“互联网+就业”:开发便于学生随时关注的“就业通”APP等软件,纳入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贴士、讨论社区、投递简历、报名费线上支付、跨专业创新创业项目组团社区等功能,实现大学生的“互联网+就业”。   (二)提升专业人员工作素养和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多以行政人员+各学院辅导模式。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行业准入较低,大多缺乏专业的从业资格和学科背景;另一方面,辅导员因为面临大量的学生工作,精力与时间的限制而难以在就业指导领域做深入、专业的研究。
  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提升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工作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实现这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第一,高校应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专业背景、熟知国家就业政策法规、了解社会经济态势,并且持有相关国家或国际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上岗。第二,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投入。频繁组织人员参加跨校行业交流学习,特别是有必要走出国门访学,学习国际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了解国际就业发展趋势。
  (三)就业指导服务特色化改革
  从美国高校实践得来,学生非常欢迎量身打造的职业指导。高校既要有面向全校的通识类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服务,也要有面向学生“个性化辅导”与 “学岗对应”服务。具体做法:一是健全信息系统: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取得学籍后应尽快建立个人就业辅导档案(含性格鉴定、兴趣、择业偏好、实习见习经验等)。二是全程化辅导与动态辅导:对新生开展多方位宣传与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像大学生心理普查一样通过问卷或测试初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大二、大三鼓励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增强规划能力、职业认知等,习惯于约谈专家或专业人员,了解社会行业需求,积极准备就业。三是鼓励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工作室)”:在学院辅导员队伍中有意识培养意向在职业指导方向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在学院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工作室)”,就近开展职业指导专业咨询,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信任,师生沟通方便,时效性强;另一方面弥补了校级就业指导中心人员严重不足的缺陷。
  (四)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及营造理论研究氛围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目前,高校在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般课时在8个课时,1个学分,而在中间两年缺乏延续性的教育,使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出现严重的断裂,让学生质疑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严谨性、科学性。除必修课外,高校还应在大二、大三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模拟招聘、“职来职往”栏目、生涯规划大赛等)、主题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平台开设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的就业准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补充必修课课时量不足、延续性不强等缺点。教研方面,应成立课程教研室,鼓励相关从业及教学人员从事理论研究,发表应用型、理论型就业指导方向文章;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更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法、教学内容的课题。把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教务统筹管理,对于优秀的教学实践和成果给予奖励,并与教师绩效、支撑挂钩。
  参考文献:
  [1] 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 赵娜,李晓波.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特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3] 姚三军.从美国指导模式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4] 王艳,何犇.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5] 吴岩.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对比分析及启示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
  [6] 陈春梅.英美本科生就业指导——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7(6).
  [7] 黄燕萍.职业生涯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高校就业指導服务体系及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2017(5).
  [8] 欧阳曙.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9] 王顶鹃.美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10]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s3265/201712/t20171207_320842.html
  (责任编辑 涂 艳)
  Abstract: In the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because it has started late in employment guidance, there are still some areas in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in guiding and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jobs.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country where employment guidance originated. It follows the working notion of “serving students” and “student-oriented” and boasts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and regul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career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and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as examples for the study.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country’s practical condi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some feasi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their achievement.
  Key wards: America;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enlightenment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问题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的确立对于引领学生发展、提振学校精神、凝聚各种教育力量、提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视野与格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无疑就是一个国家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教育的灵魂。我们今天需要切实把握时代精神,着力放宽眼界,以大视野、大气魄、大格局来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推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极其关键的基础性的、也是
期刊
基于文化認知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  文化认知源于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认识、知晓和理解,正确而全面的文化认知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文化认知内容不全、认知路径狭窄等问题。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包含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关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杰作的“三重认知”。因此,在实施面向中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实施正确的
期刊
2018 年 9 月 22—23 日,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大学召开。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哲学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教育质量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得出的判断,教育质量评价正是建立在“质量”定义基础之上,且以各主体的教育观、教育质量观为前提。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应引领人们关注教育的内在品质,应是对教育自身的评价,并由此
期刊
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它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的战略目标极具实践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同样的在学术领域,高等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所独有,它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无不富有中国特色。随着“双一流”战略的推进,我国踏上了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过去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歷程,它聚集了哪些主要研究力量,主要研究了哪些内容,哪些问题已得到解决,
期刊
摘 要: 明代贵州建省,产生了贵州第一代乡贤,其中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乡贤,在数量与社会声誉方面多有特色,成为贵州乡贤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黔东南乡贤参与了本区域内各种类型学校的建设,尤其在民间乡村教育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黔东南民间乡村教育活动中,乡贤因其身份与地位,在身体力行、审时度势、获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与捐资助学等四个方面,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持。  关键词: 乡贤;明清时期教育;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核心素养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以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在帮助学生厘清改革脉络的同时,探讨如何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试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社会人文关怀。  关键词: 核心
期刊
摘 要: 高校科研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的核心人员,在我国产业调整转型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搜集并整理出的全国100所社会学专业本科高校科研队伍人员数据库,可以发现东中西部的科研队伍在人员数量、年龄性别结构、地理分布上均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最后,在理解科研队伍的人员构成特征,进一步发掘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摘 要: 明洪武年间开始,为确保中原通往云南道路的畅通,大批军事移民从江南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顾氏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开始其军屯生涯。由于介入当地土司的争斗,从入黔五世祖顾良相开始,顾氏便开始其亦汉亦苗的宗族生活。在王朝国家的倡导下,尤其是进入清朝之后,顾氏后裔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渐次步入科举世家,成为士绅家族,从而完成了从千户指挥到科举世家的转变。  关键词: 顾氏宗族;移民;科举;军屯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靈魂。” 贵州大学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文化、体育、教学活动,为来校外国留学生和贵州大学的莘莘学子打开一扇共赏中外文化交融的世界之窗,增强了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欣赏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对留学学校的归属感,深化了中外学生的友谊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文化 ;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
期刊
摘 要: 加强创新、推进创新、激励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并强调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教育实力和人才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