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环渤海生态经济圈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对环渤海地区而言,这将是一个重要机遇。环渤海经济圈虽早已有之,但由于缺少龙头经济体和区域内在联系等原因,发展要远远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中“有名无实”。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取得乘势而上的发展,是这个北方经济中心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容易误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GDP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的健康都遭受“重创”。尽管国家层面和一些地区现在极力补救,但收效甚微。
  环渤海地区应以此为鉴,打造生态经济圈。众所周知,该地区拥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应是其重要举措之一。
  然而,该区域的海洋生态问题早已不容忽视。作为半封闭型内海、污染自净能力差、又被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包围、纳百川之污的渤海,被污染程度以及生境破坏状况已居我国海域之首。据《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与2006年同期相比,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增加了近3倍,达1.8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23%。2006年以来,渤海河口、海湾等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可以预见,如果在渤海沿海发展重化工业,无疑会使本已岌岌可危的渤海生态污染再度升级,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生态灾难。
  因此,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先,发展生态经济,从源头控制污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濑户内海水生环境与水质污染也是“一塌糊涂”,与我国渤海现状相似。而濑户内海综合治理成功经验的根本一点就是“全流域性总量控制”流域管理政策,即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了与濑户内海有关的沿岸数个府县和5个市知事、市长参加的环保工作会议制度,并组建了濑户内海总量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关工作。
  实践证明,全流域性总量控制行之有效。对渤海而言,也应依据自身环境容量,将各项污染物每年允许排放总量,分配到沿渤海的吉林、辽宁、河北和天津,甚至北京等流域相关省市;单独制定更严格的排渤海总量标准,即水量与单项污染物浓度相乘之积。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打造环渤海生态经济圈,该地区应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严格遵循“决不能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最高宗旨,坚持生态红线,千万不能借发展海洋经济之名,把宝贵的海洋资源开发殆尽。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石家庄等多座城市。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主题教学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运用主题教学,不仅将零散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结合,而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上形成了完
期刊
一、导入任务设计  1.歌曲导入。美妙的音乐容易唤起学生的知、情兴奋点。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牛津小学英语Unit1Hello一课中,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将歌曲《Hello》作为礼物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跟着录音机哼唱,并配上招手、握手等动作。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初步感知句型,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游戏导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对话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学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