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 研读 创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如此,这是阅读的基本规律,也决定了阅读的层次性。阅读要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近几年来,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课程价值意义、阅读困境与阅读策略、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课型等几个方面,而对阅读本身的层次规律不够重视。偶有课例涉及了通读和精读两个层面,但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通读层面的整体感知缺少详细的阅读计划和任务安排;二是通读和精读应该侧重的阅读目标不明确;三是在课例分析中缺少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实现各层次阅读目标的路径的研究。那么,整本书阅读该如何遵循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又该如何设置有层次的阅读任务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于阅读的层次,美国著名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认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谭文蛟则把阅读分为宏观阅读、微观阅读、赏析阅读。就整本书阅读而言,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将其分为另外三个层次:以整体把握为目标的“素读”、以深度理解为目标的“研读”、以创新解读为目标的“创读”。这三个层次有各自侧重的阅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
  一、素读:尊重个性,以文体特点为导向
  “素读”原本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而这里讲的“素读”是指文本“裸读”,是一种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参考资料的限制、用陌生的阅读视角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的阅读方式。在整本书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强调“素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有这样的描述,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要“在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性”,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文本“素读”不受教师的讲解、他人的解读和已有结论的约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于落实“课标”这一基本理念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解读的多元化。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受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每个读者的理解水平和对文本的兴趣点不一样,从而产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这就意味着作品诞生之后将接受不同读者的个性化解读。所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起始阶段,首先要强调原生态的“素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积累、经验去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求证作品的意旨,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做法。最后,教师的干预会对学生理解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说:“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干预,但不当的干预反而会妨害甚至阻断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素读”是最基础层次的阅读,是一种本色阅读,在这个阅读阶段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真实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经验和养成真实的阅读能力都非常重要。
  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等于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一大难题是如何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因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大多在课外完成,课内则以学习阅读方法、交流阅读成果为主。因此,为了保证“素读”更加有效,必须确定这一个阅读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设置具体、详细的学习任务以保证目标的实现。首先,既然“素读”是阅读的起始阶段,那么只要以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为目标即可。那么,如何设置这一阶段具体的学习任务呢?我认为要以“文体”为导向,在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一是根据“文体”确定在“素读”阶段的具体任务。一般来说,教学价值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那么教学价值对应的是文本的阅读价值,我们可以把文体的教学价值作为确定“素读”任务的依据。以小说为例,“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那么,在小说类整本书阅读的“素读”阶段,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确定阅读任务:
  二是根据某一部小说的具体情况确定阅读任务。以《红楼梦》为例,笔者以一个学期为期限让学生“素读”文本,并按时完成如下表格中的阅读任务:
  二、研读:追求深度,以专题研讨为路径
  文本的开放性、解读的多元化决定整本书阅读应尊重学生个性。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多数高中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都比较有限,只是停留在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层面的阅读,难以对文本产生深入的理解。杜威说,仅有兴趣的满足和一般性的感受,而未经历理性的推断与反思,就很难说建立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与提升。从文本的角度讲,虽然文本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但是,也要考虑阅读理解与评价的具体性与合理性,否则,容易产生看似多元实则空泛的理解。而且,每一个独立的文本都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基本的题旨,其所包含的内蕴也有主次之分。如果多元化、个性化理解脱离了这个题旨,舍本逐末,很难说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如《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现象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这些文化现象的梳理没有与《红楼梦》的题旨联系起来,学生可能仅仅从中得到一些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而对小说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领悟甚少。因此,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在文本“素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确定深入研读文本的方向、思路,并搭设研读的支架,让学生的思维远离空泛而走向具体与深刻。
  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专题研讨是一个可行的路径。确定研讨专题的首要依据是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目标和要求。比如小说整本书研读可以把主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小说中的文化因子、小说中的特殊文学现象等方面作为设置专题的方向,要指导学生在这些方向上确立具体的研讨专题。比如《红楼梦》“人物形象探究”中的“丫鬟、奴仆形象专题探究”。其次,确定研讨专题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要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难度的探究专题。比如,小说的叙事层面的探究在“短篇小说集”的研读中可以尝试专题探讨,但长篇小说的叙事一般都比较复杂,这一层面的探究显然超出了中学生的能力范围,所以不大合适作为高中生小说整本书研读的研讨专题。最后,集中研讨阶段的专题应该以文本的题旨为指向,与作品精神文化内核无关的,可存而不论。   有了專题,只是有了深入研读文本的方向。如果要让专题研讨取得实效,还需要具体的阅读支架去完成这一专题的探讨。这个支架必须是由几个具体的、有机联系的任务或论题组成。也就是说,要将专题内容细化到几个具体的任务去探究。由于高中生缺少系统研读文本的经验,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搭设阅读支架的范例,帮助学生了解深入研读文本以及形成研读成果的过程。以《红楼梦》的主旨探究为例,笔者把这个专题取名为“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然后分成三个具体任务去探究:它揭露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走向衰落的命运和过程,以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同时又表达了对其衰弱的沉痛感叹,对昔日之盛的追忆和怀恋。由此我设置了第一个探究任务:封建家族的一曲挽歌。以此为背景,随着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这个“富贵场”“温柔乡”中所有的尘世人物都一个个走向幻灭,而且走得那样的挣扎、不舍和无奈。由此我设置第二个探究任务:尘世人生的一曲挽歌。尘世人生的毁灭与留恋必然上升到生命之美的消逝与留恋。生命是美好的,容貌之美、性情之美、爱情之美、才智之美……所有的美好都随着那个纯净的、美好的、欢乐的“女儿国”的破灭而消逝,使读者为之悲叹的同时,又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由此,我设置第三个探究任务:生命之美的一曲挽歌。
  专题和任务或论题的设定,为整本书阅读的“研读”提供了一个顶层架构。接下来便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究落实某一个任务。“封建家族的挽歌”,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贾府衰落的缘由,如“贾府的建筑与用度”“四大家族的关系与命运”“贾府人物的精神追求”“贾府中与政治有关的那点事”等;“尘世人生的挽歌”,我让学生选择某一组人物探究其悲剧的原因、本质与意义,如“宝黛之悲”“贾氏姐妹之悲”“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之悲”“丫鬟仆人之悲”等;“生命之美的挽歌”,我让学生梳理与人物相关的各种“美”,并探究“美”与性格、命运的关系,如“容貌之美与美的消逝”“性情之美与美的消逝”“爱情之美与美的消逝”“才智之美与美的消逝”等。如此,这一专题探究便形成如下架构:
   三、创读:注重创新,以激活思维为根本
  “研读”层面给学生提供了整本书研读的一个基本思路,但这个过程总体上还是以教师领着学生读为主,即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专题,确定研读的方向和阅读架构,然后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完成相关任务。因此,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完全自主的深度研读。而实际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术思维,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创新解读文本的能力。实现了这个目标,学生的思维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提升。黄厚江老师也曾说,整本书阅读“既要能够读进去,又能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懂、读通、读透、读深入;读出来,就是不拘于前人之说,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对于学生无论是读书还是治学,意义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素读”“研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鼓励学生“创读”,读出新意,形成独到的见解。这就要做好两个方面:
  一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讲,文本解读的创新源于思维的创新。因此,要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有所创见,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抛弃习惯性思维而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发散思维最主要的作用是拓宽思维的广度,从而促进创新思想的萌芽。在文本研读中,发散思维首先体现在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比如在《红楼梦》的“物质”文化研究中,饮食、服饰、园林、诗词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发散思维还体现在研究同一对象的不同角度上,比如,同样是研究《红楼梦》的诗词,到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角度:《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红楼梦》诗词的含义、《红楼梦》诗词的特点、《红楼梦》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诗词体现的文艺思想、《红楼梦》诗词的优劣等。激活学生的逆向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冲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从一般观点的相反方向去思考,从而找到新颖而独特的视角。当然,文本理解中逆向思维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合理性,要做到有理有据,而不是胡搅蛮缠。
  二是联系并查阅与自己专题和论题相关的评论文章、论著,与书友对话,与专家争鸣。任何一部经典名著,前人的研究成果都非常丰富,要想有创造性的解读和成果,就必须学会查阅与自己论题相关的已有成果,要学会在他人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要将自己的阅读发现与他人的发现进行比照分析,努力实现对争鸣问题形成更深的新认识。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并对文本有创新的发现,他的思维品质才算真正得到了提升。当然,“创读”是整本书阅读中最高层次的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介绍查找资料的方法。甚至在中期检查时,在分析、归纳学生的研究论题之后,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当然,高中学生毕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只要学生有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就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不能对学生有过于苛刻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红楼梦》的“创读”阶段曾作如下安排:第一步,开设两节《红楼梦》研究综述课,目的是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红学”研究者们研究《红楼梦》的方法与角度,既可以当作文学研究知识拓展课,也可以给学生选题提供一些参考方向和灵感。同时,用实例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第二步,让学生再读《红楼梦》,自主选题,并写一份简单的“选题报告”,阐述选题的理由与基本思想。我对选题进行适当地分析和指导。第三步,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论文写作。第四步,通过张贴论文、文档分享和课堂展示的方式交流成果。在时间安排上,“研究综述课”和“选题报告”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阶段,其他“创读”的任务全部在该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完成,我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督促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学生上交论文后,我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始阶段组织安排交流展示。值得说明的是,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往往都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经典名著,要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还需要在导读、阅读方法、阅读过程监控方面做细致扎实的工作。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陶璐娜是我国的射击运动员,她在射击比赛的气手枪项目中,为中国取得过很多成绩!赛场上的陶璐娜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气定神闲、心静如水,不受外界左右。  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气手枪的决赛场上,当她打完最后一枪时,全场欢声雷动。陶璐娜尽管知道自己已经为久盼金牌的中国队夺得了开门红,但她做的第一件事仍是同往常一样写下了参赛笔记,收好了枪,才微笑着向观众们挥手致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再重大的比赛,对
著名画家托马斯被暗杀了,博探长立即赶到了托马斯的住所。警官A向博探长汇报了情况,博探长查看了一下现场,只见托马斯仰卧在客厅的沙发前,屋里一片混乱,显然死者死前曾经与凶手进行了激烈地搏斗。  博探长问道:“被害人死了几天?”  “经过初步鉴定,大约死了4天,死亡时间必须经过解剖后才能知道。”  博探长刚要起身时,突然发现沙发下面有个东西在闪着光。捡起来一看,是一只全自动日历手表,表面已经被摔裂,指针
心海:父爱没有母爱那般张扬、外露,更多的是含蓄、深沉,尽管表达方式有别,但爱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记住,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我们向父亲表达敬意的日子。    心海:在儿女心中,父亲一般扮演着冷酷无情的角色,他不轻易被人看穿,也不擅长抚爱。其实这是对父爱的误解,父亲或许不擅长用语言表达爱,但只要我们注意,依然能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他对我们的爱。  蓝振峰: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眼中,是那么凶、那
第一教时  一、以趣导入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二、自读课文  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
代沟是孩子或青年人与年长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差异,毕竟年龄相差较大,思想、作风都会有所差别。可是,代沟的出现究竟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今天,南宁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5班和6班的两队精英就此展开激烈的论战——  正方观点(七年级6班):造成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反方观点(七年级5班):造成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子女  姜婧洋(主持人):首先进入陈词阶段,正反双方代表阐述本方观点及理由。  蒙
有水平相当的甲、乙、丙三支球队。心理学家把它们相互间比赛的过程录制下来,然后把录像带分发给他们,只不过给甲球队的录像带剪辑的全是他们比赛中最失误的地方,给乙球队的录像带剪辑的全是他们比赛中最出彩的地方,给丙球队的录像带剪辑的既有他们比赛中最失误的地方也有他们比赛中最出彩的地方。三支球队经过仔细观看各自的录像带后,球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丙球队的水平提高最快,乙球队次之,甲球队的水平提高最慢。 
主持人:“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富裕的生活环境,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催生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代,“90后”的你们在别人眼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90后的个性    现在的“90后”生活优越,缺乏思考,不负责任……网上类似的评论不绝于耳,很多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90后”,觉得他们是一群空虚、没有责任感的一族。确实,现在有关“9
每当昂起头都会看到你那白净的脸蛋。还有你在天空中描绘成的种种画面。我常常躺在草地上久久地呆望着你,浮想联翩。你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各具风采。每日每时,千姿百态,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美,让我仰慕不已。你是我心中最可爱、最纯洁、最活泼、最美丽的景物——云。  夏日的天空中,你像一层薄纱,飘逸脱俗,似真似幻,这是你的一种形态——浮云。你随风飘动,悠然自在,与鸟儿嬉戏、玩耍,显得格外清新动人,为浩渺无际的天空增
辨析语病的方法通常有:  找出主干。即把句子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或宾语的中心语抽取出来,简化成短句,进行辨析。  理清枝叶。即检查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能否正确而恰当的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体会语意。看句子意思的表达是否合理,语序是否正确,句式是否杂糅,句子是否有歧义,前后是否矛盾。  弄清关系。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检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例题解析    1,搭配不当(
一叶之碧摇曳出万紫千红的暖春,一叶扁舟演变成千帆竞发的汪洋,而一枝铅笔,以暗灰的色调和柔软的线条承载了我消隐在时光深处的童年。  在童年时光的罅隙里,充盈着大片大片铅笔的暗灰色。  最初的铅笔,握在我稚嫩的手中,孜孜不倦地练习由1到10的阿拉伯数字,笔尖与无暇的纸面来回摩擦,暗淡的灰色传递着沧桑的温暖。虔诚地注视着铅笔苍凉的灰色覆盖纸面的洁白,最终覆盖了一个又一个握着铅笔的盛夏。  铅笔尖锐的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