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画师郭婧:无字绘本畅销美国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本铅笔画绘本《The Only Child》在美国首次发行便引发畅销轰动,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年度十佳儿童读物,《纽约时报》评委萨曼莎·亨特对其中烟雾朦胧的神秘氛围大加赞赏,称它是“梦幻题材的无字处女作”,甚至将它喻为与澳洲华裔作家陈志勇《抵岸》、英国雷蒙·布力格《雪人》齐名的大师级作品。
  冬日的清晨,飘着小雪,父母都上班了,只留下一个小女孩独自在家。她想去姥姥家,中途在公交车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自己来到云朵之上的森林里,会飞的麋鹿载着她在云端遨游。后来,他们被一条巨大的鲸鱼吞入肚中,只好从喷水孔中逃脱,最终,麋鹿将小女孩送回家,和焦急等待的父母团聚。
  这就是作者郭婧在《The Only Child》中所描绘的景象,全书一百多页,均为铅笔绘制,虽为黑白色调,但并不显得沉闷。图中未配文字,犹如“默片”,但却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反而显得神秘、梦幻。书中小女孩的孤单寂寞和对亲情的渴望,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互动,感动了很多读者。“绘本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的真实经历,那个留着短发、胖墩墩的小女孩,就是我本人。”郭婧一语道破天机。
  郭婧出生于山西太原,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孤独是深刻的烙印。白天父母去上班,把她反锁在家里。她独自待在屋里,心里有一种巨大的恐惧。为了缓解恐惧,她在纸上画出各种祈祷的图案,希望妈妈能早些回家。
  有时候,她望着窗外的街心花园和天空偶尔飞过的鸽子,很怀念住平房时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那时候她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常常为一张洋片儿争得面红耳赤;比赛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又一跤,从不觉得疼;找一块石头就可以玩上大半天跳房子……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她将这些快乐嬉戏的美好记忆画成漫画,没想到爸爸妈妈看过之后,对她丰富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大加赞赏,立即送她到美术培训班学习,从此郭婧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她辞去了国外的工作,专心开展绘本的创作。
  开始时,太原人熟悉的历史民居、老街景和25路公交车等景物她信手拈来,可画到一半,创作出现了瓶颈,亲戚朋友们的冷嘲热讽更让她烦躁不安。她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突然瞥见了书架上的那本《小王子》。她想起那个被岁月尘封已久的小王子;那个B-612小星球唯一的居民小王子;那个每天看四十四次日落的孤独小王子;那个童年时代与她相互陪伴、相互温暖的小王子。“孤独与爱,离别与相聚,这不正是我要表达的主题吗?”她兴奋得欢呼雀跃,接下来的创作思如泉涌,行云流水。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绘本终于问世。
  “80后常被人贴上‘娇生惯养’的标签,实际上我们中很多人既孤独果敢又坚强独立。我们拥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闯劲儿。”谈起这段创作经历,郭婧说,“每一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但对孩子的教育是相通的,那就是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在爱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郭旺启摘自《风流一代》)
其他文献
食的最高境界不在吃菜,而在“吃人”  陈晓卿爱搜集美食,他常开玩笑说,一直在寻找自己不吃的食物,到现在还没找到。陈晓卿选馆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味道,只要味道好,他宁可去路边大排档,他和朋友们很少“吃空调,吃地毯,吃转盘桌子”,更多的是去小饭馆,为此,他也常常笑称自己的美食品位一直上不去。  陈晓卿搜美食大概要追溯到大学时代,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记忆最深刻的,是梁先生写到1926年他赴美留学四年归
期刊
十一月,曾听了一场特别的阅读书会。友人从美国万里迢迢带回自己搜罗来的古书,只是为了让人感受到古书之美,进而对阅读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本,是她去英国旅行时,在莎士比亚故居买的古董书,1900版莎士比亚德文版,很漂亮,暗红色封面,排版疏朗有致,看不懂文字,但能感受到涓涓细流缓缓流过山坡高地草甸的感觉。友人说,她喜欢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可以对抗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智慧和不朽。曾记得木心先生的评说很到位,
期刊
妈妈和毕业礼物
期刊
有次国家领导人到百度公司参观,周围的工程师正在测试新技术。百度总裁李彦宏兴奋地邀请他试一试,于是,领导人凑近麦克风,对电脑问:“故宫现在人多吗?”搜索引擎就立即运转了起来,没多久,屏幕上就显示了一行行的搜索结果。虽然当时电脑并没有精准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至少电脑里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开始学着听人说话,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  让电脑听懂人话,其实是人們长久以来的梦想。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让电脑“听
期刊
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全球最大的童书展会博洛尼亚书展上揭晓,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儿童文学作家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个堪称“小诺贝尔奖”的儿童文学至高荣誉。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既具有丰富的中国经验,又有着开阔的国际性视野。代表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大王书》等。  “我最大的财富是苦难的童年”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曹文轩的童年在物质
期刊
最近注意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当我想找朋友一起干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们一起吧?而很多英语国家的人则会说“Come and join me”(来加入我吧)。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吗?似乎不完全是。  有个朋友说很喜欢游泳,但办了张卡到了年底也没用几次。我很奇怪:你为啥不去呢?她愁眉不展:大家时间总对不上呀!我噗嗤就笑了,游泳又不是非要两个及以上的人才能进行的运动,为啥找不到人自己就不去了呢?  但
期刊
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什么故事会让你感动?”他很可能会回答你:“故事团。”如果你再问他:“你会把你的故事告诉谁?”他很可能仍会回答你:“故事团。”多年来,故事团已经走遍了美国1700个城市,近10万人用54种不同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  故事团的创始人戴维·埃萨伊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埃萨伊从小就沉默寡言,总是喜欢观察别人。他本打算从医,还考上了纽约大学医学院。但
期刊
一直爱听两个版本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家里电脑前工作,喜欢听基辛与卡拉扬合作的版本。那时基辛18岁。梦幻一样的年龄,被卡拉扬呵护着,一路引领……一个18岁少年所散发出的稚嫩,震慑人心。  18岁的基辛顶着一头毛茸茸的乱发,在威严的卡拉扬的指挥下,孜孜不倦地弹奏老柴。  老柴的深邃是一个18岁的少年驾驭不了的——但我喜欢听他弹,独独为了那份稚嫩。人一生中,大多处于浑沌、焦灼的精神状态,稚嫩和
期刊
高木直子的绘本《30分老妈》,以儿时记忆为蓝本所画。那时,高木直子的妈妈做化妆品销售,她每天出门工作时,就将两个女儿放在公司的托儿所里。托儿所有点破烂,房子小,孩子多,柱子被白蚁咬得到处都是洞,孩子们整日吵吵嚷嚷,高木直子很不喜欢去这个托儿所。在公司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墙的图表,标注着本月的销售业绩,第一名上面盛开着一朵花,而老妈的业绩永远灰溜溜地排在最后,只有30分而已。因此高木直子为这绘本起了
期刊
在日本,对于在偏远小镇长大的孩子来说,火车几乎是唯一的交通方式。经常可以在电影或动漫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几尺见方的小车站,将要远行的年轻人与停留在此的亲友告别,有时可能是爸爸送女儿去上大学,也可能是女孩送别恋人,他们在车厢里拥抱,在开车前的那一刻,女孩哭着跳出来,扑倒在雪地上。  其实这样动情的画面在生活中很难见到。但在2016年的春天,北海道一个叫旧白泷的小车站,不少铁道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