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5年前,他与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那是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澜沧县贫困人口16.67万人,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1%,扶贫任务艰巨。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这一干,就是5年。当地少数民族基本不会说汉语,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他自己是从零开始,一句一句慢慢学说拉祜语。在此期间,他还在思索如何带领当地人走出贫困。通过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朱有勇决定首先示范种植冬季土豆。
  农民刚开始不相信他,他就和村组干部搞示范种植。没想到,这2亩试验地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土豆,一个足足2.5公斤,一亩地收入多达5000元,相当于当地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不用人催,第二年很多人便自发种上了冬季土豆。据统计,仅2018年,全县共种植冬季土豆3200亩,每户增收多达2500-7000元不等。土豆丰收了,朱有勇又义务当起推销员,他甚至将土豆带到了当年全国两会上,向全国的媒体展示。他也因此有了“土豆院士”的称号。
  但仅有土豆是不够的。朱有勇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但要在松林间种三七,就面临着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将自己数十年的科研成果搬到了澜沧县,发明了“三七林下种植”系列专利技术:不用农药化肥,就能够种植出原生态的三七。这种三七市场价格非常高。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要买这项技术,但朱有勇拒绝了,反而将这项技术免费分享给了当地的贫困村民。“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俸禄’,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吗!”他定下规矩,“谁都不许利用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跟金钱与地位比起来,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始终是他最大的心愿。
  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先后免费开设了多个技能培训班,收了1500多名农民当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院士”。60多岁的朱有勇,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植土豆。他还要求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斗志来。“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如今,澜沧县已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但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四十多年来,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國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等,可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他说,“这个称呼很自然、亲切。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喜欢。”
  而对于澜沧县少数民族群众来说,绝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院士”这个称号所代表的荣誉和分量。但他们知道:“院士,就是带领着群众脱贫的人!”
  热议锐评:身上有土、脚下有泥。朱有勇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扎根大地、服务农村,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用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服务于人民群众,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了精彩人生。放眼各条战线、田野乡村,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有千千万万个“朱有勇”,他们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尊崇他们、支持他们,我们的国家必将蒸蒸日上。(宇轩,时代新声;央视网)
  ■素材运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科技报国;时代楷模;扎根大地;百姓情怀;不忘初心;国家脊梁……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等)
其他文献
尊敬的各位来宾:  早上好!  首先,感谢杂志社邀请,不才方有机会在此稍谈拙见。在我看来,中国印记,无一不是世界的、全人类的财富。  从“嫦娥”到“长征”,从珠峰测高到奋斗者号深潜,从天到地,从微观到宏观,都有中华儿女打上的耀眼印记。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几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站起来、富起来”,从贫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蜕变,这强烈的对比让上面提到的中国印记更令人心潮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60、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
当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无情燃烧,火焰不仅摧毁了文物,更炙烤着人心,世界文明的光芒因此黯淡几分。  有人悲痛于古建筑的陨落,惋惜于人类共同的文化结晶受到重创,有人把火烧圆明园拿出来长篇大论,言之“报应”,拍手称快。这背后体现了不同人对世界文明不同的态度,更映射出部分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忽视了世界公民的责任和胸怀。  追寻世界的脚步,大航海时代将人类共同联系在一起。正是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相缀成
六月只有三十天,和大月相比,似乎显得稍短了一些。阳光却顾不得这些,在六月里布下青春的恩典,多少个激情与梦想在此燃烧。  六月,是隐匿着玉兰香的图腾。对于性子生冷的我而言,六月的热量是由内而外的,它有它的温度,又没有大暑小暑那般的炽热。在我的意识里,六月似乎有点像白玉兰,上海的白玉兰如云似雪,压得枝头摇摇欲坠,她有她的贞洁,她有她的韵度,但她并不张扬。她和六月一样有分量,六月里的这场考试,承载着青年
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照片上,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但这两个背影分明诉说着两个字:“希望”。  据报道,这张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20年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着卧床的老先生去做CT,返回病房的途中,刘凯轻轻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随后,同行的陪检员甘俊超拍下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这位病
9月7日,陕西西安一网红书店试营业。在书店门口,穿着迷彩裤的李先生被保安拦下,并连续询问了两遍:“你是不是旁边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是的话不能进!”李先生只好解释,自己经常穿这种衣服,今天就是过来看看。保安这才让他进去。随后,李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網络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网上引发热议。  ◆锐观点◆在一个现代文明且多元化的社会,任何合法合理存在的人和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一个书店,不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事情过去时,不管这件事如何灿烂辉煌——盛极一时,绚丽夺目;如何坎坷曲折——布满荆棘,晦暗无光……过去的时候就是过去了,随后你会有一种感慨:原来不过如此啊!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直保持其本来的状态,好的事情终会消散,坏的事情终会好转。这就是“好事多磨,坏事易散”的道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
关键词 楷模  陈薇是谁?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从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多年持续与最危险的病毒过招,研发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正是她的赫赫“战绩”,写下了我国生物防疫领域的高光一笔!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晋升少将军衔;今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陈薇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
某视频网站公布了年度弹幕热词——AWSL。我想,只要是平时热衷于刷视频、发弹幕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它感到陌生。  什么是AWSL呢?其官方给出的介绍是,AWSL表达着我们被“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强烈情感经验。确实,当感觉来了的时候,恐怕没有什么词语比AWSL更好用的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情感经验呢?我想,可能根本就没人能说得清。总之,发弹幕就对了。根据官方数据,AWSL在这一
评点:吴正兵  文采斐然,化用《尘曲》中的句子作为文章题目和开头语;第一段明确点出中心思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接着,分析人应该为自己而活的原因——人需要亲身经历;然后,是阐述怎样为自己而活——正确认识自我。最后,适当抒情,总结全文。全文逻辑通顺,语言优美,不难看出作者的灵巧文思。不足之处是就主题论主题,导致主题无法升华,略显单薄。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