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课程改革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实施的,教师的技能和理论水平、教学设备这两者是项目课改能实现的关键。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考虑,课程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设计。
关键词:项目教学 企业岗位需要 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改革源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总体现状是文化课基础差,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相当多的学生有厌学情绪,造成了职业学校理论教学效率低下。课程的改革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我校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高职专业课为示范,以学校的实训基地为依托逐步开展。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完成,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来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制订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它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的设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订,针对性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在实际的制订过程中,每一项目都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设计和制订显然是不现实的。再者,考虑到学生就业会面临多次的选择及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定格于单一的工种和单一的岗位,学生的职业能力要获得更宽度和更广度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课程的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企业某个岗位的需要,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在项目教学中职业能力的获得。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提升为今后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着手,理论知识是必须的,但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满堂灌。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教师讲完高深繁琐的理论,学生掌握的情况极差,上完课就忘记,简而言之,上的课等于没上。而项目教学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吸取这一教训,理论知识如何能学以致用,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最好能做到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在马上进行的试验操作中就能用到,学生如果不在意或者不用心,试验操作就没法进行。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理论知识的不理解和不重视,这时候教师就要因势诱导,对成功操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仍未操作成功的学生分析不能及时做出结果的原因,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性。
在项目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都感到困难,进而对理论课产生厌倦,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都已经听文化课老师说了无数遍,理论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进入职业学校,主要的目的就是学技术,考技能等级证,学生认为理论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脑子里,理论与技能是毫无联系的。同时,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理论课学习不行,在操作过程中希望得到弥补,提高自己的信心。从学生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出发和考虑,在项目课程的开发之初,项目的实施不能单单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和操作实践的出发点,要使项目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注重两点:①理论课的讲授。理论课的讲授和试验操作相隔的时间要短,以免讲的知识不应用而遗忘,两者最好在同一天完成,一般是先讲当天操作试验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后去操作试验;②项目课程的评定。每一项目每一模块都要有评定的办法和标准,评定时注重操作环节,对操作过程和结果都给予评分。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观察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询问设备如何工作,工作原理是什么,要求学生简单口头陈述,摒弃传统的试卷考试评定成绩的模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在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三位四通换向阀是如何工作的,油液在阀中的流向顺序如何,改变液压缸的运动方向应当如何操作等等这些问题,通过现场的询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理论知识和操作都得到强化。
高职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中理论课学习—理论课考试—实践”效果要好很多,项目教学方法把实践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也获得学习的满足,“教”与“学”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互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但是,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现场管理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各种的试验设施必须要充分完好。只有在“教师”与“设备”这两者的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课程教学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项目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也是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方法来源也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它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时间的证明。
参考文献:
[1]《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2006.年张德江职教会议上的讲话.2006.8.8.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11.16.
[3]侯维芝.《关于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
关键词:项目教学 企业岗位需要 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改革源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总体现状是文化课基础差,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相当多的学生有厌学情绪,造成了职业学校理论教学效率低下。课程的改革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我校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高职专业课为示范,以学校的实训基地为依托逐步开展。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完成,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来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制订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它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的设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订,针对性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在实际的制订过程中,每一项目都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设计和制订显然是不现实的。再者,考虑到学生就业会面临多次的选择及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定格于单一的工种和单一的岗位,学生的职业能力要获得更宽度和更广度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课程的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企业某个岗位的需要,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在项目教学中职业能力的获得。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提升为今后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着手,理论知识是必须的,但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满堂灌。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教师讲完高深繁琐的理论,学生掌握的情况极差,上完课就忘记,简而言之,上的课等于没上。而项目教学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吸取这一教训,理论知识如何能学以致用,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最好能做到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在马上进行的试验操作中就能用到,学生如果不在意或者不用心,试验操作就没法进行。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理论知识的不理解和不重视,这时候教师就要因势诱导,对成功操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仍未操作成功的学生分析不能及时做出结果的原因,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性。
在项目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都感到困难,进而对理论课产生厌倦,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都已经听文化课老师说了无数遍,理论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进入职业学校,主要的目的就是学技术,考技能等级证,学生认为理论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脑子里,理论与技能是毫无联系的。同时,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理论课学习不行,在操作过程中希望得到弥补,提高自己的信心。从学生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出发和考虑,在项目课程的开发之初,项目的实施不能单单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和操作实践的出发点,要使项目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注重两点:①理论课的讲授。理论课的讲授和试验操作相隔的时间要短,以免讲的知识不应用而遗忘,两者最好在同一天完成,一般是先讲当天操作试验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后去操作试验;②项目课程的评定。每一项目每一模块都要有评定的办法和标准,评定时注重操作环节,对操作过程和结果都给予评分。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观察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询问设备如何工作,工作原理是什么,要求学生简单口头陈述,摒弃传统的试卷考试评定成绩的模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在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三位四通换向阀是如何工作的,油液在阀中的流向顺序如何,改变液压缸的运动方向应当如何操作等等这些问题,通过现场的询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理论知识和操作都得到强化。
高职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中理论课学习—理论课考试—实践”效果要好很多,项目教学方法把实践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也获得学习的满足,“教”与“学”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互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但是,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现场管理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各种的试验设施必须要充分完好。只有在“教师”与“设备”这两者的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课程教学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项目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也是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方法来源也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它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时间的证明。
参考文献:
[1]《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2006.年张德江职教会议上的讲话.2006.8.8.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11.16.
[3]侯维芝.《关于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