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来源 :环境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nl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鄱阳湖磷污染问题突出,总磷超标且浓度逐年增加,成为制约鄱阳湖流域(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科学解析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耦合多污染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SPARROW模型,建立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方法,针对鄱阳湖流域13种总磷污染源开展负荷估算、模拟校核和入湖时空贡献定量解析.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总磷负荷以陆域输入为主(占90.8%),主要污染来源为农业和城镇生活源,贡献率分别为56.4%和30.6%;污染来源按贡献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种植业(29.3%)>城镇生活(24.6%)>畜禽养殖(17.2%)>水产养殖(9.9%)>内源释放(6.9%)>城市径流(6.0%)>农村生活(2.2%)>工业企业(1.6%)>其他源(0.46%).②在空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主要来自于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贡献率分别为33.5%和31.8%,其他集水区总磷贡献率较小(合计为25.5%),湖体贡献率为9.2%;同时,不同子流域污染源贡献结构也存在空间差异性.③在时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量呈季节性波动特征,贡献峰值多出现在6月,雨季(3—8月)陆源输入负荷占全年的70%.④所构建的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污染源解析模型可用于流域水污染来源成因精细化解析.研究显示,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性,建议围绕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等高贡献区域设立优先管控区,重点针对种植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源,制定磷污染源汇过程减排政策措施,以改善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其他文献
在滨海地区轻盐土上,研究了饲料大麦西引二号氮、磷、钾施肥数学模型及最高和最佳施肥量,探讨了氮、磷、钾对大麦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 On the light saline soil in the
摘要:中职化学工艺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繁杂,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由于长期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改进,导致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实践效果,本文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入手分析,通过探究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总结出有效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  一、 浅析中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  作为中职化学工艺专业里的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简称“H?kanson法”)是综合考虑污染物种类、丰度效应、沉积效应和敏感效应的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将其应用在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必须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今,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幸福感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也逐渐被用于评定各行各业各类工作人员的幸福程度。基于此,本文以高效课堂教学中师生幸福感为研究主题,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师生幸福教学课堂的建立措施进行了分析,以希冀给予广大高校及师生一些可行的帮助和建议,进而促进我国高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习作。在古诗教学中用心挖掘训练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实习作内容,使文章灵动起来。  关键词:巧借古诗;指导习作;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选入教材后配上插图,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因此,应该充分利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奖励之下学生身心愉悦了,但其学习却变味了。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重心放于奖励之上,进而忽视獎励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促进奖励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教学;奖励;发展  在一次片级教研课现场笔者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老师在课堂上都采取了同一项奖励措
第一部分:上海部分地区小于5岁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5岁以下,急性稀水样便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有无伴随肠道外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永正的作品,其通过对比的手法对圆明园昔日的壮观和现在的破败进行叙述,进而使我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并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提升我们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探讨情境创设和阅读文本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關键词:情境创设;阅读文本;感悟;理解  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感为本”,在《圆明园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