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强六种意识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以“讲”代“读”的“满堂灌”现象。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引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增强对话、文本、问题、合作、互动、探究六种意识。本文联系教学实例,阐述了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关注的问题和可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六种意识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学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来说,应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鉴赏、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引导学习的,常常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代替学生的品读、体悟、探究,学生通过“听”得到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评点,收获甚微。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积极引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增强对话、文本、问题、合作、互动、探究六种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学生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话意识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学生读课文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所谓的多元反应。正如美学大家伽达·默尔说:“凡有理解,就有不同。”就拿《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来说,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封建礼教,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社会底层女子的不幸,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勤劳、刚烈。这种文本内涵的丰富和人们理解的差异,就为教学中的“对话”提供了条件。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作者、编者、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实现,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领悟渗透进作品,用各自领悟的意蕴去充实作品。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依旧是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是权威,常常忽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充分的交流。课堂上能看得到的是教师与少数学生的问答,这问答也是以教师为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跑。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新理念为指导,重视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
  例如,一位教师讲《我与地坛》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文章,“把能够唤起你情感或打动你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品味品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交流,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了多元解读,并联系实际深化了认识。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交流中,适时给以点拨,激发学生对话积极性,并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师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了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正如伽达·默尔强调的: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增强“对话”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对话性沟通,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意识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学生通过理解文本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陶冶高尚的情操。所以,不管是落实“对话”,还是思想内容的拓展延伸,都要以文本为依托。那种脱离了文本的“对话”,会使语文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文本的活动,使语文不再姓“语”。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的语言文字中涵泳,通过品读文本语言,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样,对一篇课文的拓展延伸也必须依据文本,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例如,一位教师讲《沁园春·雪》这首词时,一节课中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学完了全文。然后,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说当今的“风流人物”,并且放了从开国大典,到“刘翔夺冠”,再到工人纺纱的电视剪辑,还进一步让学生谈论上课、会场里的“风流人物”,并让学生到黑板上“风流人物”的旁边或自己的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激励自己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还有一位教师讲苏轼的《石钟山记》,重点强调了苏轼的坎坷经历,特别是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斗争,并滔滔不绝地详细叙述了正在播出的有关苏轼的电视连续剧的内容。直到下课铃响了,还没有讲完,又延长了几分钟才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
  上述教学中不当的拓展和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挤占了学生在语言文字海洋里畅游的时间,学生没有机会体会意境,玩味凝练的语言,体悟作者的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就脱离了文本,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达不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架空文本内容,只顾表面热闹的做法是要坚决摒弃的。
  
  问题意识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区培民说:“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在教学中,如果没有精当的问题,就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无法对课文进行深度学习,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疑”。叶圣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质量。要发精要之问,发有效之问,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问;要吃透教材,有层次地设置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讨解决,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主要表达的是作者致残以后对生命的理解、感悟。一位教师讲解这篇课文,设置的问题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感悟的,而这个理解、感悟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的?这一问题就是一个涵盖全文的核心问题,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
  其次,教师要有“学贵在疑”的基本思想,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要善于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上海的彭晨光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提问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先用哲理故事营造“生疑提问”的氛围;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生疑提问”的名句搜索作业,加深印象;再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名言古训写成字画张贴于教室,使学生时时置身于浓浓的“生疑提问”的氛围中。他还设立制度保障“生疑提问”的开展:预习规定要“文本献疑”,作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就是“你提出问题的质量”。在课堂上,他特别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经常肯定、表扬学生的大胆提问。
  
  合作意识
  
  我们的社会需要合作,我们的教学也需要合作。教师要懂得与学生合作,也要引导学生与学生合作。因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共享、共进的过程。只有合作的课堂,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得到锻炼;才能使学生在同龄人面前轻松自如地进行思维碰撞而产生灵感,提高认识;才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观念,放下架子,亲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尤其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共享、共进,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还要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组织、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例如,张彬福教授教《曹刿论战》一文,他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没有标点的一段课文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轮换读、听,纠正错误;学生能够读得正确后,他又让学生两人一组“不看书,讨论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记在本子上。”之后要求“一个学生打开书,另一个学生讲给打开书的同学听,打开书的同学对照书上的注解,看他说得对不对,并指出来进行修正。”然后,他让“大家都打开书本,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问题,用笔画出来。”接下来,让“大家找一找,想一想曹刿认为靠什么可以打胜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都争着发言。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张彬福教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有实践、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相互帮助、互相讨论和沟通读懂了课文,能力得到了锻炼,收获远胜于只靠教师“讲”得到的知识。
  
  互动意识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自学、思考、交流。常常听到某些教师说:让学生活动了,教学时间就不够,任务就完不成;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实质上,学生是一个个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的人,他们都有很大的内在潜力等待教师去开发。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舞台,而不能仅仅成为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增强互动意识,在备课时就考虑到师生、学生的互动,有目的地设置学生的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情境。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读、思、对话、创造。实践证明,注重了师生、学生互动的课堂,学生获得的东西远远超出单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所得。
  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始发灵光。”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他们自愿地动起来,通过交流、交锋,相互质疑、补充、纠正,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产生心灵的共振;在活动中开拓思维,锻炼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探究意识
  
  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正如美国学者所言:“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门课程给学生发现、探究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教学中,仅仅抓课本是很不够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点书本知识,而是凭借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处事、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要能引导学生使课本所学与生活、自然、其他学科建立联系,达到沟通、融会。这就需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在探究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培养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讲完了《胡同文化》后,给学生布置了几个与本地区文化相联系的课题,让学生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探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学生纷纷借助报纸杂志和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化”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情感上加深了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又如,学了鲁迅的几篇小说后,布置学生探究“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等课后作业。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探究能力,为其将来的创业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不良倾向,积极引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增强对话、文本、问题、合作、互动、探究六种意识,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使阅读课堂活力四射,灵气飞扬;让学生在共进、共享中提高语文素养,感受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中敏.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彭晨光.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
  [4]禹旭红.课堂教学如何把语文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9).
  [5]徐长征.语文教学呼唤生命与生命的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石月兰(1967—),女,宁夏盐池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及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其他文献
以电流钳注入法为例,对影响手机传导骚扰抗扰度测试的环境噪声干扰、测试布置、校准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了注入钳校准时的两种阻抗环境,以及为了提高手机传导骚扰抗扰
摘要:高职教师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建立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主导,以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前提,以知识为基础,以教育信念为保证。  关键词:高职教师;能力主导;内在专业结构    自1998年3月16日由国家教育部、经贸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
<正>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速度则有快有慢,经济效益有高有底,参差不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
<正>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大棚农膜有EVA多功能膜(简称EVA膜)、三层复合紫光膜(简称紫光膜)和PE多功能膜(简称PE膜,对照)。供试瓠瓜品种为宁波瓠瓜。测试仪器有ZJ
摘要: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则是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指导专业配套资源建设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在分析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对改革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与思路进行探讨,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
大量的具有多种无线电发射技术或功能设备的出现,对现有的电磁兼容(EMC)测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使用或联合使用现有的各个产品族或技术领域的EMC标准来规范或进行EMC测试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IEC的国家成员体(CB)2002年通过决议,批准了一个关于“在IEC标准中基本差异要求(EDR)的执行程序”的修订程序,并分别在2003年4月和9月就该程序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