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疏血通有抑制血管损伤后局部的血液凝固及附壁血栓的形成,减低胆固醇和血黏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本研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患者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5岁,平均67.3±10.4岁,基底节区梗死18例,脑叶梗死5例,多發性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3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9例,二者兼有6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4.4±9.8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20例,脑叶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0例,二者兼有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合并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纳入及排除标准:⑴纳入标准:60例患者均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发病1周内;②排除颅内出血;③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再次发病;④意识清醒或轻度能唤醒。⑵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患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有近期手术史;④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⑤由肿瘤外伤、脑寄生虫引起的脑出血;⑥昏迷、意识不清患者;⑦多脏器功能衰竭;⑧严重肺气肿、肺大泡、肺部感染,极度衰竭以及此次已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的患者不纳入。
方法:两组均给予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炎、褥疮、尿路感染,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颅压,抗血小板凝集,抗自由基,营养脑细胞,营养支持,治疗组加0.9%生理盐水250ml+疏血通注射液6ml静滴,1次/日,共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肌力、感觉、语言恢复程度的改变,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用药前及用药14天后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①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②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③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总有效率比采用X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恢复脑血液循环;②神经保护治疗,阻止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死亡。由于治疗时间窗要求严格,大多数患者由于不能及时就诊错过溶栓机会。
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2味中药经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中医认为,水蛭味咸苦,性平,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地龙味咸而性寒,有清热定惊、通络利尿之功,水蛭配地龙,共奏通络化瘀之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疏血通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疏血通治疗组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用疏血通能更有效促进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抗纤、抗凝有关。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5岁,平均67.3±10.4岁,基底节区梗死18例,脑叶梗死5例,多發性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3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9例,二者兼有6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4.4±9.8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20例,脑叶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0例,二者兼有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合并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纳入及排除标准:⑴纳入标准:60例患者均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发病1周内;②排除颅内出血;③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再次发病;④意识清醒或轻度能唤醒。⑵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患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有近期手术史;④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⑤由肿瘤外伤、脑寄生虫引起的脑出血;⑥昏迷、意识不清患者;⑦多脏器功能衰竭;⑧严重肺气肿、肺大泡、肺部感染,极度衰竭以及此次已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的患者不纳入。
方法:两组均给予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炎、褥疮、尿路感染,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颅压,抗血小板凝集,抗自由基,营养脑细胞,营养支持,治疗组加0.9%生理盐水250ml+疏血通注射液6ml静滴,1次/日,共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肌力、感觉、语言恢复程度的改变,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用药前及用药14天后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①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②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③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总有效率比采用X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恢复脑血液循环;②神经保护治疗,阻止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死亡。由于治疗时间窗要求严格,大多数患者由于不能及时就诊错过溶栓机会。
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2味中药经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中医认为,水蛭味咸苦,性平,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地龙味咸而性寒,有清热定惊、通络利尿之功,水蛭配地龙,共奏通络化瘀之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疏血通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疏血通治疗组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用疏血通能更有效促进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抗纤、抗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