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化解“会议后排现象”

来源 :办公室业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议是部署工作、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及达成协议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形式。 “台上一人念,台下众人听”,这是我国多年传承的基本会议格局。一些参会人员每逢开会总是习惯性地争坐后排座位,而令靠近主席台的前排座位空空如也,或者是稀稀拉拉,只有少数几个人就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议后排现象”。
  “会议后排现象”的影响和危害不言而喻。首先,有可能导致由于没有听到领导的工作部署造成工作的延误;其次,领导和与会人员的空间距离,势必成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再次,易造成会场秩序不好,甚至出现领导讲话被迫中断的现象,对会议发言人极不尊重;第四,一个单位的会风直接体现该单位的党风政风及其工作作风。不良的会风如果传扬出去,将直接影响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出现“会议后排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对会议本质认识不清,表现在会议没有实质性内容,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加上会议形式呆板单一,一些领导把会议当作工作内容,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发言、作报告照本宣科,空话、套话连篇,会议气氛沉闷,让人难受。一些会议内容与本部门工作无关紧要,也无需知晓,甚至还耽误本职工作完成。对这种既不能受教育启发,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含金量”的会议,与会人员自然产生了“厌倦逃避”却“欲罢不能”心理。
  要消除这种“会议后排现象”,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会议的本质,一是充实会议内容,提高会议的“含金量”; 二是不断改进会议形式,让会议成为与会者轻松愉悦而又富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加强会前管理,实施会议审批制度,做好会议策划方案,努力提高会议“含金量”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会议太多,会风不正。现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改进会风,能不开的会尽可能不开,没准备好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议最好合并,必须开的会也要能短则短,对会议的时限、数量、质量、规格等、加以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其实,我们各级政府的成绩和各部门领导的威信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工作业绩立起来的。领导干部不妨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去,多走访调研,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多了,会议自然也就少了,也犯不着再为“会议后排现象”烦恼。
  第一,严格履行会议报批手续,严格审查会议策划方案。对于大型会议必须先请示,获得批准后方能召开,同时必须要制定出严密的会议策划方案。单位或部门例会,也必须加强会务管理,要对整个会议限定时间,对每一位发言人的讲话要限时,包括主要领导人发言也要限时,讲话要求言简意赅,超过时限,会议主持人可以提醒。要把发言限时的要求当作一项会议基本制度严格执行,这样对于会议的精简高效是非常有利的。总之,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不断充实会议内容,做到非必须不开会议,提高每一次会议的“含金量”。
  第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增加发言人“信息”含量。一般图像包含的信息量总要大于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同时图像的简洁直观、画面形象生动又是语言媒介难以媲美的。因此,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在会议中的应用,发言人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会场氛围,提高会议效果。
  第三,学习讲话和演讲的技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讲话的能力和水平。会上要避免秘书写稿子、领导上台念稿子,照本宣科现象,力争使领导的讲话做到词情达意又幽默诙谐,成为单位员工能听、愿听、爱听的演讲。
  不断改进会议形式,使会议为大家喜闻乐见
  第一,要让群众成为会议的“主角”。作为协调和沟通的桥梁,会议本质是好的,只是单调的形式让人生厌。如果能把会议的本质与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会议形式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会议的凝心聚智,同心同德的作用。比如,2011年3月6日,在河北沧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年运河区三级干部大会,会场不设领导席,大会发言不用讲话材料改作诗朗诵,间或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型文艺节目,四套班子领导坐在会场后排当观众,观看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部门基层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组成的团队PK“晒”亮点。这种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总结大会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再如,某部门决意打造精彩会议,发挥会议应有的作用。听到这个消息后,部门员工紧绷着的脸乐开了花,纷纷发表看法,有人提议,要让会议形式丰富多彩,比如餐桌会议、网络会议,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去异地,也有人认为每次会议尽量让员工多些讨论,而不只是领导简单地发号施令,会议应该是轻松活泼的。
  第二,参照“小班化”教学,推行“小型化”会议。会场和课堂是一样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学习会议和学校的大班上课就很难分辨。学校推行“小班化”课堂教学,是因为一个60-70人和一个30人的班级,同样的教师,教学效果的差异很大。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都有着各种程度的暗示,而暗示的强弱与师生间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同一间教室内,前排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后排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
  同样,主席台领导的关注、暗示的强弱也客观制约会议效果。我们在召集会议时,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少开大会,积极倡导“小型化”会议,有针对性地通知相关人员与会,减少与会人数,这样有助于改变由于与会人数太多而造成的“会议后排现象”。
  第三,合理安排会议座次,促进平等参会意识的提高。在我们的会场座次编排时,一般是主要领导坐主席台,部门主要领导坐前排,副职后延,群众坐后排。这种编排方式,座位成排成行,看上去整齐划一,也合情合理,可对于会场效果而言,却是人为地制造了等级差别,也就是客观地制造了“会议后排现象”。因此,要避免此类人为后排现象的产生,可以采用包围、半包围的形式编排座位,这样“后排”现象会减少,后排观念也会逐渐消弭。
  如果受场地限制或参会人数太多,只能采取“成排成行”方式编排座位,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将单位和部门分区,并对一个区域内的部门的座次适当安排。不要把主要领导坐主席台,部门主要领导坐前排,副职后延,群众坐后排当作千年古训,不可更改,因为这种按尊卑贵贱排列的方式会固化那些喜欢自谦之辈更加认为自己不重要,所以更加往后排挤的观念。实际上,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让“后排”与“位卑”划上等号。会议座次编排时,主席台的座位可以基本固定,但主席台下的席位编排是值得研究的。首先,划分区块,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区域范围,并以台签、桌签和座位牌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名称及区域范围醒目标示,以利于对比和监督。其次,在各部门、各单位区块范围内,也可以放置桌签和座位牌,将其正职、副职、普通群众的座位适当调配,使干部尽量前后左右均匀地分布,有利于发挥干部的示范和监督作用。这样,既克服了部门领导的优越感和后排人员的自卑感,又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性和部门内部的团结,真正形成部门间“比、学、赶”良好氛围和部门内成员的平等参会意识。
  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打破数十年不变的按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界别排序和根据代表委员的姓氏笔画确定其座位的方式,在可容纳万人的人民大会堂,把包括省部级干部和“草根”百姓代表委员们的座位一起滚动编排,重新给代表委员编排座位。这是一个改进会议形式的很好案例。
  加强会议情况反馈,促进会风整体好转
  要建立会议情况的及时反馈制度。对于大中型会议,要严肃考勤制度。会前,要履行签到手续,入场后对号入座,会中,还要强化会场纪律和会风要求,会后,要把会场纪律和会风情况及时在内网或办公网上进行通报,接受舆论的监督;对于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的人员要按时上报人事部门,并根据单位考勤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实施二级管理的单位,可以把大型会议的参加和会场情况作为对二级单位考核的项目指标之一。
   总之,按照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做到既抓会议源头管理,不断提高会议“含金量”,又抓领导干部讲话的能力水平提高;严肃会场纪律,维护会场秩序。既抓会议形式的改进,又抓会风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会议后排现象”一定会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消除。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何为职业道德?即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这也
本文以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为例,对水利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与减缓措施进行探讨,强调施工期应加强水、气、声及固废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
基层单位档案室保管着大量档案,担负着档案安全保管的重要职责。现实中,档案安全保管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各单位领导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促进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