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素通过磷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炎性反应和增殖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鸢尾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炎性反应的机制。

方法

培养原代大鼠胸主动脉VSMC,加入鸢尾素预孵育后,再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检测VSMC增殖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分子AMPK/p-AMPK(Thr172)、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p)-ACC(Thr308)、mTOR/p-mTOR(Ser2448)、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K6)/p-70SK6(Thr389)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细胞自噬相关分子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LC3Ⅱ、核孔糖蛋白P62(P62)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经PFGF-BB刺激后,VSMC中AMPK(0.39±0.11比0.83±0.18,t=14.250,P<0.01)、p-AMPK(0.25±0.03比0.49±0.12,t=12.370,P<0.01)、ACC(0.54±0.16比1.07±0.24,t=10.670,P<0.01)、p-ACC(0.38±0.07比0.97±0.30,t=18.130,P<0.01)表达下调,mTOR(2.57±0.53比1.23±0.25,t=21.350,P<0.01)、p-mTOR(1.35±0.0.37比0.57±0.12,t=8.870,P<0.01)、p70SK6(1.85±0.39比0.81±0.19,t=7.170,P<0.01)、p-70SK6(0.69±0.22比0.38±0.11,t=9.260,P<0.01)表达上调,LC3Ⅰ(0.67±0.21比0.67±0.21,t=5.780,P<0.01)、LC3Ⅱ(0.42±0.13比0.93±0.38,t=6.820,P<0.01)表达下调,P62(1.24±0.38比0.58±0.14,t=5.270,P<0.01)表达上调,VSMC增殖明显增加[(146.62±11.96)%比100.00%,t=13.250,P<0.01],炎性细胞因子IL-1β(37.9±8.5比10.8±2.9,t=18.620,P<0.01)、IL-6(57.4±14.1比32.4±8.7,t=6.250,P<0.01)、MCP-1(158.3±39.1比57.2±12.5,t=14.280,P<0.01)、ICAM-1(371.8±77.3比160.4±39.8,t=10.850,P<0.01)、TNF-α(16.3±3.8比7.8±2.4,t=7.390,P<0.01)水平升高。与PDGF-BB刺激组比较,经鸢尾素预孵育后,再经PDGF-BB刺激,VSMC中AMPK(0.72±0.26,t=2.670,P<0.05)、p-AMPK(0.46±0.13,t=3.280,P<0.05)、ACC(0.95±0.28,t=5.870,P<0.01)、p-ACC(0.78±0.25,t=3.140,P<0.01)表达上调,mTOR(1.16±0.33,t=6.910,P<0.01)、p-mTOR(0.66±0.18,t=6.830,P<0.01)、p70SK6(1.12±0.34,t=2.360,P<0.05)、p-70SK6(0.37±0.12,t=3.120,P<0.01)表达下调,LC3Ⅰ(1.34±0.35,t=1.960,P<0.05)、LC3Ⅱ(1.03±0.19,t=7.260,P<0.01)表达上调,P62(0.68±0.18,t=3.360,P<0.05)表达下调,VSMC增殖明显降低[(122.14±9.42)%,t=4.970,P<0.01]。炎性细胞因子IL-1β(17.38±4.10,t=6.740,P<0.01)、IL-6(34.9±8.9,t=2.760,P<0.05)、MCP-1(47.28±9.20,t=16.270,P<0.01)、ICAM-1(169.2±55.8,t=7.780,P<0.01)、TNF-α(6.9±2.0,t=8.180,P<0.01)水平降低。

结论

鸢尾素抑制VSMC炎性反应和增殖的可能机制是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而上调VSMC自噬。

其他文献
经皮植入物周围感染是导致植入失败及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软组织密封和完整的上皮屏障对于抵抗外界侵扰和细菌的侵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人体皮肤和天然经皮结构出发,探究这些精妙的生物结构周围复杂的整合机制,为构建更为合理的仿生植入物指明方向。经皮植入物穿透皮肤(黏膜)和软组织,启动创伤愈合反应,良好愈合是达到周围软组织密封的基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上皮细胞的增殖和成纤维细胞的黏附是愈合过程的关键。
期刊
目的观察新辅助放化疗前后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组织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Lgr5)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的42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38~75岁(中位数58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检组织及术中留取的肿瘤组织中的Lgr5蛋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丁酸钠诱导人外周血来源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DC)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和微小RNA(miRNA,miR)表达谱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诱导DC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1 mmol/L丁酸钠诱导分化24 h,使用树突状和抗原递呈细胞基因芯片检测DC分化相关基因,并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筛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应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研究血流动力学和腔内支架修复研究的猪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全身麻醉下经开胸在猪降主动脉段机械性制造夹层破口,共制作10例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建模前后分别通过血管造影对主动脉或夹层病变进行评估,术后造影随访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随访夹层进展情况,并对夹层管壁行组织病理学检测。选择3例动物模型行腔内支架修复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转录因子5(KLF5)与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KLF5与TAZ的表达。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KLF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8,P
期刊
期刊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信息学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以及及机器学习已成为心血管专业大数据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影像学和基因相关领域。而在基础和转换医学研究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研发进一步推动了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内膜增生的防治的研究。近年来血管外科领域的临床、基础和转换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动脉疾病及高发病的病因和防治、血管成像、动脉内膜增生的防治和微创治疗,目的在于探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miRNA,miR)-145-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外泌体组、miR-145-5p模拟物组以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分别转染miR-145-5p模拟物组(miR-145-5p mimic)及miR-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