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的生涯(演讲提要)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js1989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洞龙明 著 丁淑君 译
  内容摘要:本文叙述了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以及对佛教的贡献和对日本佛教的重大影响。并结合考古材料,考察了鸠摩罗什的母亲的人种问题。
  关键词:鸠摩罗什;佛教;龟兹;日本
  中图分类号:B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2-0062-03
  
  对日本文化史的最大影响力
  
  


  玄奘三藏法师的事迹,通过《西游记》等的传播,在日本连孩子都很了解,可是关于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却很少有人知道。然而,他对日本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历经坎坷翻译出的《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般若经》、《维摩诘经》等经典,就不可能有圣德太子的《三经义疏》、《十七条宪法》,也就没有从天台宗到日莲宗、禅宗、净土系诸宗今日的繁荣局面。
  
  古代龟兹国与母亲耆婆
  
  鸠摩罗什出生于古代龟兹国(图1),位于丝绸之路天山南道中部。大约四千年前,居住在黑海周边印欧语系的民族进行民族大迁徙,从南俄罗斯经过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南下天山山脉,终于到达了现在的阿克苏至库车之间。这些使用吐火罗语的民族,约在三千年前左右发展成了繁荣的绿洲国家。母亲耆婆是国王白纯的妹妹,非常聪明美丽。我曾经考察过从苏巴什古城佛塔背面出土的21岁死亡的公主的尸骨。公主身长175厘米,头盖骨呈扁平状(图2、图3、图4)。7世纪玄奘三藏访问龟兹国时,对其风俗作过记载,“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扁也”。这一点在苏巴什古城出土的公主尸骨发现之前,扁平头的事实一直受到置疑,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记》与考古学家的出土发掘相一致,其真实性得到了证明。
  因而,龟兹美人被认为是2世纪左右的人,玄奘路过龟兹国是7世纪。所以,可以推测生活在4世纪的鸠摩罗什之母耆婆,可能是身高175厘米以上、扁平头白种人。
  


  耆婆见到了来自印度的深受国王白纯尊重的国师鸠摩罗炎,很快就将他征服,她请求国王,命令鸠摩罗炎还俗,与她结婚生子;儿子出生后被命名为鸠摩罗什。耆婆在鸠摩罗什七岁时皈依佛门,鸠摩罗什也同时随母亲一起皈依佛门,成了沙弥。九岁时,罗什随母亲一起艰难地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达印度的克什米尔留学,探究上座佛教。十二岁时归国途中,在喀什葛尔(现在的喀什)遇到大乘佛教,于是,转而崇奉大乘,返回了龟兹。
  
  吕光将军远征龟兹
  
  4世纪的中国正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秦国王苻坚征服了河北一带,为了以佛教来立国,他想把早已有名的鸠摩罗什迎到长安来,于是于公元382年派吕光将军率兵七余万,远征龟兹国(图5、图6)。
  此时,只身前往印度的母亲耆婆问鸠摩罗什:“你有把大乘佛教传播到东方中国的使命,那对你来讲没有任何利益,尽管如此你还要去吗?”鸠摩罗什回答说:“即便是像锅被架在炉子上如火上烘烤一样痛苦,如果能把这种教义传授给东方的人们,使他们得到觉悟的话,就不会后悔。”
  鸠摩罗什劝说白纯王,顺从吕光,但国王选择了战争,因而于公元384年兵败被杀。
  鸠摩罗什被囚,受尽了种种囚徒之辱。吕光给他送上一位王女,想让他破戒。鸠摩罗什作为一个神异僧人,最终受到吕光的重视。可是,就在吕光率兵返回长安的路上,到了姑臧(现在的武威)一带,吕光得知国王符坚因武装政变而亡,于是就地在姑臧称王,建立了后凉国。鸠摩罗什在姑臧在吕光及其子孙控制下,停留了十六年。其间,僧肇从长安来到姑臧,鸠摩罗什跟着僧肇学到了完美的汉文功底。
  
  漫长的长安路
  
  公元401年5月,后秦国王姚兴派使者要求把鸠摩罗什交出来,遭到拒绝,于是派遣六万大军攻打后凉国,随后在9月国王吕隆降服。于是,401年12月20日,鸠摩罗什五十二岁时,被姚兴迎入长安。姚兴请鸠摩罗什翻译正确的汉文佛经,他在长安汉译了三十五卷二百九十四部佛经。其中包含今天日本佛教有实力的教团所依据的《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涅槃经》、《维摩诘经》、《般若经》等经典。
  可以说他所翻译的经典是名译中的名译,不只是在教义和言语方面,在汉语文章的精美方面,也没有胜过他的。
  
  鸠摩罗什的词语和遗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般若经》中的翻译词,仅仅只用了八个字,就表达了至今为止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已有的大乘空观的真髓,这除了对大乘佛教了解至深而打开了空悟心境的鸠摩罗什之外,他人不可能完成。
  


  还有,把《阿弥陀经》中描述的阿弥陀佛国的理想世界表达为“极乐国土”,也只有在鸠摩罗什苦涩的人生经验之后才能产生的翻译词。
  公元409年8月20日,鸠摩罗什在长安逝世,享年六十岁。临终之时,留下遗言:“我是一个外国人,是什么样的因缘,让我遇上了翻译经典之圣事,译出了三百余卷。希望彻底弄清楚它的本意,不要出错。希望能把译出的经典广泛地传播给后世,如果我翻译的大乘佛教的真髓没有错误的话,我死后,身体应该被柴火烧成灰烬,只留下完整的未被燃烧的舌头。”(因法相遇,未尽伊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译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流传后世,成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相传,正如他所说,遗体化成了灰烬,但舌头却完好无损。
  鸠摩罗什死后,后秦的国力逐渐衰退,姚兴也亡,国家于417年被灭亡。但是,正如鸠摩罗什的遗愿所言,翻译出的佛典被流传到了整个东亚地区,成为日本诸宗派的根本经典,至今也还在救助着更多的人。
  有关鸠摩罗什入灭的年代,在日本较有力的说法是卒于409年60岁,但也有人认为是卒于413年70岁。
  (2009年是鸠摩罗什入灭第一千六百年)
  
  (责任编辑 齐双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2002年7月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人对莫高窟第476窟进行了考古清理,发现了陶灯、文书残片、 木构件、织物等遗物,本文是此次清理的考古报告。   关键词:莫高窟;第476窟;考古清理;报告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1)03—0093—11
期刊
内容摘要:帐形纹饰进入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类主要装饰纹样,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后,帐形纹饰与方形龛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帐形纹饰做一梳理、考察,并结合窟龛开凿年代探讨帐形纹饰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帐形龛饰;帐形龛;云冈石窟;敦煌石窟;北朝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保存的极其丰富、珍贵的舞蹈形象为研究材料来源,归纳总结了敦煌舞蹈壁画的三个时期的艺术特征,以及不同时期舞蹈形式的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同时。它们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舞蹈、服饰,并为今人创作、表演舞蹈提供最具体、生动的参照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9.41 J7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5)
期刊
高田时雄 著 高启安 译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日本京都兴圣寺现存的《大唐西域记》抄本,并与今存的其他各种版本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兴圣寺所藏抄本为存世最早。  关键词:京都;兴圣寺;大唐西域记;抄本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2-0047-02    在日本京都堀川的古刹兴圣寺内,笔者看到了该寺保存的《大唐西域记》古抄本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回顾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和生活基地初创情况。关键词:莫高窟;上寺和中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中图分类号:K8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4)01—0099—06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文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创制经方12首,即小阳旦汤、大阳旦汤、小阴旦汤、大阴旦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小白虎汤、大白虎汤、小朱鸟汤、大朱鸟汤;小玄武汤、大玄武汤;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敦煌文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方12首;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4)02—0072—05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中亚各地发现的纳骨器为比较材料,推断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图中弟子们顶礼膜拜的箱形物就是粟特人祭葬袄教徒时所用的纳骨器。证明了在中唐时期,至少在一部分祆教徒之间仍然遵从着粟特人的丧葬习俗。同时以新发现的第196窟甬道南壁的“甘州萨保”题记为研究材料,推断元代至清代之间的敦煌周边仍然有粟特人的聚落。  关键词:纳骨器;粟特人;萨保  中图分类号:K891.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是佛教寺庙藏书之所,佛教典籍是敦煌写本文献中的主体,约占总数的90%左右,即便是其余10%左右的世俗文书部分,往往也与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人把敦煌文献径直等同于佛教文献,不是没有道理的。敦煌文献中的许多佛教写本(或刻本)大都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有着很高的文献校勘价值,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未见于历代藏经收录的逸典,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但敦煌文献发现100多年来,人
期刊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的月令观萌芽发展于先秦,成熟于两汉。渗透在其中的尊重自然、保护物种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观的主要内涵。后世封建王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吸取其合理之处,并将这种月令观和生态观法治化,从而使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进而铸就了封建时代高度的农业文明。本文拟以领悟我国古代月令生态观的真谛为旨归,进而为新世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史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生态观;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舞蹈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壁画舞蹈“S”形肢体符号、运动形态及形成动因,进而探讨“S”形舞蹈的空间制约性及敦煌壁画舞蹈语言的衍化与融合。  关键词:敦煌壁画;舞蹈;S;肢体符号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2-0032-03    一 敦煌壁画舞蹈之魂——“S”肢体符号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面形象直观,却不易解读,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