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旁注射利多卡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门诊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4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于术前3至5分钟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或术前5-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并于宫颈2点和7点处各注射2%利多卡因2.5ml后,再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单纯给予宫颈旁2点和7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各2.5ml。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出血量以及宫頸扩张情况。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和宫颈扩张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比较P >0.05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不但镇痛效果确切,宫口松弛,使手术更易操作,有效预防RAAS及子宫穿孔的发生,对子宫收缩及出血量无影响,且操作简单,无需住院,费用低,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尤其适合用于低龄、未产妇女,子宫疤痕,精神高度紧张的门诊患者和基层医院。
【关键词】 哌替啶;阿托品;利多卡因;无痛人流术
人工流产术是终止早期妊娠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工流产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低龄、未产妇女, 疤痕子宫妇女明显呈上升趋势。为有效减轻患者人工流产时的紧张和痛苦,有效地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的发生,我院开展了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无痛人流,经过与传统的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比较,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克服了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及宫颈表面麻醉等常见麻醉方式的弊端,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门诊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年龄18-40岁,妊娠6-11周,行彩超检查确定宫腔内妊娠,均无心血管病史、无肝肾功能不全、生殖道炎症及药物过敏史,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三项,肝肾功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并由固定护士行生命体征测定及术前药物的注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体重等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有可比性,手术由专人负责。
1.2 用药方法:观察组:于术前3至5分钟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或术前5-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并于宫颈2点和7点处各注射2%利多卡因2.5ml后,再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单纯给予宫颈旁2点和7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各2.5ml。利多卡因对子宫颈局部注射麻醉有轻微的扩张血管作用,为防止血压下降,穿刺后应回抽无血液,缓慢注入,应避免注入血管内,大约需3min注完,浓度以1%或2%为宜,用量不超过5ml,推药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头昏、心慌、呼吸困难,两组均同时观察记录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改变,并观察术中疼痛情况,宫颈口松弛情况及出血量。
2 观察指标
2.1 镇痛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疼痛标准及人工流产反应,包括疼痛反应、全身及心血管系统3各方面:(1)显效:能坦然地回答问题,术中完全无疼痛,血压脉搏、呼吸均无变化。(2)有效:下腹轻微胀痛,可以忍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改变。(3)无效:疼痛难忍,呻吟、出汗或有血压、脉搏、呼吸改变[1]。
2.2 人工流产综合征[2]:手术时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出汗、昏迷、抽搐等症状。
2.3 宫颈扩张情况:按扩张棒型号能顺利通过宫颈管内口为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
3结果
3.1 镇痛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镇痛效果的比较(例)
注:两组镇痛率比较P<0.05
3.2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对照组发生7例(发生率为3.5%)。
3.3 宫颈扩张情况(见表2) 表2两组宫颈扩张情况
P<0.05
3.4 术中出血量表3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P >0.05 差异无显著性。
3.5 副反应:两组中仅有极少数病例注射完利多卡因后出现轻微头晕,均无其他副反应发生。
4 讨论
研究证明,子宫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主要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向心传导的感觉神经,且大部分位于宫颈,宫颈是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力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丰富,特别是压力感受器丰富。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口时的疼痛是对宫颈施压、牵拉所引起的,吸宫时的疼痛是由于吸管直接吸住子宫壁,造成局部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手术者,除疼痛外,还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造成冠状血管痉挛,心慌、胸闷,抑制窦房结兴奋性致心动过缓,心率不齐,有效血容量不足,发生一过性休克症状,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2]如果发现和抢救不及时,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极为重要。
理想的无痛人工流产的方法应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经济。本研究采用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克服了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及宫颈表面麻醉等常见麻醉方式的弊端。哌替啶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哌替啶酸及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去甲哌替啶,再以结合型或游离型自尿液排出,哌替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血浆半衰期为3小时,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效果,并可使平滑肌张力增加,扩张宫颈口。麻醉前给予哌替啶,能使患者安静,消除患者术前紧张和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及缩短诱导期[3]。静脉注射起效快,作用持续2-4小时,肌肉注射10分钟可产生镇痛、镇静作用,45分钟达血浆峰浓度,持续3-5小时,成瘾性与耐受性轻。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能够松弛宫颈口,减慢心率,有效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利多卡因为酰胺类药物,其作用快,通透性强,弥散广,麻醉作用可靠,过敏反应极少,不需要皮试,注入宫颈后,能通过该部位神经膜蛋白的钠离子通道而发生阻滞作用,穿透,子宫颈粘膜及子宫肌层,而使子宫颈口松弛及对子宫颈起麻醉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扩张宫颈口时的疼痛,一般注入组织后1-3min显效,维持1.5-2小时,但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宫颈口不松弛等原因,以致单纯应用宫旁注射利多卡因不能完全达到无痛效果,导致血压、心率及呼吸改变,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我院采用术前给予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哌替啶及阿托品,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无痛率100%,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对比宫颈口松弛程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性, 对照组术中血压、脉搏及呼吸改变人数66人,发生率3.3%,观察组用药后显著降低了迷走神经兴奋性,血压,脉搏及呼吸无明显波动,发生率0%,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整个手术过程清醒安静,无痛,积极配合,能轻松自如地与手术医生交流,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宫口松弛,易扩张,不仅减少了对宫颈的刺激,而且吸引管进出宫颈的阻力小,手术者的手感好,从而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对子宫体的刺激,有效预防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无子宫穿孔病例发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被广大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不但镇痛效果确切,宫口松弛,使手术更易操作,有效预防RAAS及子宫穿孔的发生,对子宫收缩及出血量无影响,且操作简单,无需住院,费用低,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尤其适合用于低龄、未产孕妇,子宫疤痕,精神高度紧张的门诊患者和基层医院,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芹,王莉,吴秋格,宫腔粘膜喷洒利多卡因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8;5(1):31
[2]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64-865.
[3]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P179
作者简介:高保红,(1974-),女,本科,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哌替啶;阿托品;利多卡因;无痛人流术
人工流产术是终止早期妊娠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工流产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低龄、未产妇女, 疤痕子宫妇女明显呈上升趋势。为有效减轻患者人工流产时的紧张和痛苦,有效地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的发生,我院开展了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无痛人流,经过与传统的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比较,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克服了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及宫颈表面麻醉等常见麻醉方式的弊端,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门诊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年龄18-40岁,妊娠6-11周,行彩超检查确定宫腔内妊娠,均无心血管病史、无肝肾功能不全、生殖道炎症及药物过敏史,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三项,肝肾功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并由固定护士行生命体征测定及术前药物的注射,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体重等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有可比性,手术由专人负责。
1.2 用药方法:观察组:于术前3至5分钟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或术前5-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并于宫颈2点和7点处各注射2%利多卡因2.5ml后,再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单纯给予宫颈旁2点和7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各2.5ml。利多卡因对子宫颈局部注射麻醉有轻微的扩张血管作用,为防止血压下降,穿刺后应回抽无血液,缓慢注入,应避免注入血管内,大约需3min注完,浓度以1%或2%为宜,用量不超过5ml,推药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头昏、心慌、呼吸困难,两组均同时观察记录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改变,并观察术中疼痛情况,宫颈口松弛情况及出血量。
2 观察指标
2.1 镇痛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疼痛标准及人工流产反应,包括疼痛反应、全身及心血管系统3各方面:(1)显效:能坦然地回答问题,术中完全无疼痛,血压脉搏、呼吸均无变化。(2)有效:下腹轻微胀痛,可以忍受,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改变。(3)无效:疼痛难忍,呻吟、出汗或有血压、脉搏、呼吸改变[1]。
2.2 人工流产综合征[2]:手术时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出汗、昏迷、抽搐等症状。
2.3 宫颈扩张情况:按扩张棒型号能顺利通过宫颈管内口为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
3结果
3.1 镇痛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镇痛效果的比较(例)
注:两组镇痛率比较P<0.05
3.2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对照组发生7例(发生率为3.5%)。
3.3 宫颈扩张情况(见表2) 表2两组宫颈扩张情况
P<0.05
3.4 术中出血量表3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P >0.05 差异无显著性。
3.5 副反应:两组中仅有极少数病例注射完利多卡因后出现轻微头晕,均无其他副反应发生。
4 讨论
研究证明,子宫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主要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向心传导的感觉神经,且大部分位于宫颈,宫颈是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力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丰富,特别是压力感受器丰富。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口时的疼痛是对宫颈施压、牵拉所引起的,吸宫时的疼痛是由于吸管直接吸住子宫壁,造成局部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手术者,除疼痛外,还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造成冠状血管痉挛,心慌、胸闷,抑制窦房结兴奋性致心动过缓,心率不齐,有效血容量不足,发生一过性休克症状,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2]如果发现和抢救不及时,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极为重要。
理想的无痛人工流产的方法应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经济。本研究采用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旁注射利多卡因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克服了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及宫颈表面麻醉等常见麻醉方式的弊端。哌替啶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哌替啶酸及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去甲哌替啶,再以结合型或游离型自尿液排出,哌替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血浆半衰期为3小时,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效果,并可使平滑肌张力增加,扩张宫颈口。麻醉前给予哌替啶,能使患者安静,消除患者术前紧张和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及缩短诱导期[3]。静脉注射起效快,作用持续2-4小时,肌肉注射10分钟可产生镇痛、镇静作用,45分钟达血浆峰浓度,持续3-5小时,成瘾性与耐受性轻。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能够松弛宫颈口,减慢心率,有效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利多卡因为酰胺类药物,其作用快,通透性强,弥散广,麻醉作用可靠,过敏反应极少,不需要皮试,注入宫颈后,能通过该部位神经膜蛋白的钠离子通道而发生阻滞作用,穿透,子宫颈粘膜及子宫肌层,而使子宫颈口松弛及对子宫颈起麻醉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扩张宫颈口时的疼痛,一般注入组织后1-3min显效,维持1.5-2小时,但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宫颈口不松弛等原因,以致单纯应用宫旁注射利多卡因不能完全达到无痛效果,导致血压、心率及呼吸改变,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我院采用术前给予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哌替啶及阿托品,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行人工流产术,无痛率100%,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对比宫颈口松弛程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性, 对照组术中血压、脉搏及呼吸改变人数66人,发生率3.3%,观察组用药后显著降低了迷走神经兴奋性,血压,脉搏及呼吸无明显波动,发生率0%,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整个手术过程清醒安静,无痛,积极配合,能轻松自如地与手术医生交流,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宫口松弛,易扩张,不仅减少了对宫颈的刺激,而且吸引管进出宫颈的阻力小,手术者的手感好,从而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对子宫体的刺激,有效预防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无子宫穿孔病例发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被广大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哌替啶、阿托品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不但镇痛效果确切,宫口松弛,使手术更易操作,有效预防RAAS及子宫穿孔的发生,对子宫收缩及出血量无影响,且操作简单,无需住院,费用低,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尤其适合用于低龄、未产孕妇,子宫疤痕,精神高度紧张的门诊患者和基层医院,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芹,王莉,吴秋格,宫腔粘膜喷洒利多卡因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8;5(1):31
[2]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64-865.
[3]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P179
作者简介:高保红,(1974-),女,本科,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