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主要是以企业自主研发为核心,以行业发展为动力,政府并没有明确的鼓励政策。2、预制装配技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是引进日本技术,大量应用于公寓楼等住宅建筑。3.第一幢预制装配式公寓于1973年建成。在发展初期,台湾地区有三家较具规模的构件生产单位,生产构件大多以PC外挂墙板、阳台板、叠合楼板与楼梯等为主。由于受制于相关技术不成熟,造成品质不良,市场不接受,市场急速萎缩。经历了近20年的沉寂。4.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建筑技术也得到相应提高,不少厂商又开始建设预制装配式建筑。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国外技术与台湾地区技术难以融合;民众对预制装配技术不了解,接受度不高;相关配套不到位,成本较高;施工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品质不高。5.经过几年的磨合,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开展相关研究、更多地与民众的交流、沟通,台湾地区逐渐克服了以上问题,从公共建筑(如商场、科技厂房、办公楼等)到住宅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市场逐渐占有一席之地。6.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如:用于高科技厂房的新型预制格子板技术采用预制创新工法设计、生产及施工,并利用机械吊装,现场不需大量人力,至少较传统工地减少50%人力;同时满足质量、工期及安全、文明施工等管理上的需求。7.在预制构件制作、安装过程留存大量的影像资料,可随时查询,并展示给受众,增进受众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了解、增加受众信心及接受度。8.政府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无特殊的扶持,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台湾地区均为商业化发展,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特点推进相关工作。由于市场较小,台湾地区虽然也有一些预制构件工厂,但大部分规模很小,仅作为建筑总承包公司的一个配套部门存在。9.台湾地区没有专门的预制构件协会,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统计相关数据,因此,台湾地区没有关于预制装配建筑所占比重的统计。由于都是市场化运作,一个项目采用什么技术,用多少构件,是钢构件或混凝土构件,均根据业主需求、工期、价格等综合考虑而定,不追求预制构件所占比重,因此也就没有预制率、装配率等方面的定义及相关统计数据。10.台湾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根据市场需求采用多种组合方式,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结构与PC外墙板的组合,其外墙板均为带饰面材料,在工厂生产时与混凝土构件相结合。一体出厂,装饰一体化的外墙板在混凝土预制构件中占较大比重。11.台湾地区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构件生产企业自行施工。专业的施工人员能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提高相关品质;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钢筋,如采用C80混凝土及SD490钢筋,并采用预制减隔震技术;钢筋加工自动化,使工业化程度更高,在质量与管理上也都更容易控制;预制施工吊装及安全防护,免外架施工,可节省外架施工的费用,也杜绝了外架搭设和拆卸带来的安全隐患;BIM技术的推广及普及;游牧式生产;减震、隔震技术更多的应用于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