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学生的默读速度,可见默读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于此同时,教师应学会倾听、积极评价。
关键词:默读;朗读;范读;倾听;评价
一、默读——外静内动的和谐美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的默读速度:二年级下学期大约为150字/分钟,三年级大约为210字/分钟,四年级大约为250字/分钟,五年级大约为300字/分钟,六年级大约为350字/分钟,可见默读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默读,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了新问题。这样,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读书的注意性,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内涵,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1.读能提高阅读速度。由于默读没有了朗读的语句流畅、抑扬顿挫的要求,不必考虑发音、停顿、重音、语调等因素,仅有视觉和大脑的活动,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2.默读能促进思考。由于默读速度由着读者自己控制,这就有利于读者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以回过去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解疑,待明后再读下去。这样有利于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3.默读适用不同的阅读目的。默读作为人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逐句推敲的精读,也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而且它能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随时进行,故被人们广泛地运用,成为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朗读与想象并行——任思绪飞扬
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而学生的情意受到感染,身心受到陶冶亦需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如指导朗读《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弹奏《二泉映月》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学生的身心深受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启,脑海充盈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于音乐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达到“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三、范读与激情兼顾——吹皱一江春水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让老师动之以情地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丰富敏锐的感受力。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槐乡五月》这样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还在老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领悟,积蓄了丰富而致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一旦进入朗读实践时,“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会倾听——激发感情
我用鼓励和期待尝试着让学生来边听边赏,边听边想。每次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我要求其他学生首先要静心、耐心地听完别人的朗读,不要随便打扰,因为无声便是赞美。其次,我还让学生在倾听时加入一些动作或肢体语言。比如当那个学生读错或读得不连贯时,心里一定很紧张,我和其他的学生就给他一个真诚的、鼓励的眼神。当那个学生读得特别好时,我们就给他善意的微笑,或者点点头、眨眨眼。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设身处地地和朗读这一起感受和理解。
五、积极评价——赏识教育
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爱上朗读。获得是学生朗读水平提高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教会学生捧出你的心去赏识别人。及时肯定,我们要承认差异,肯定长处。如果我们发自内心首先给予肯定,则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当一个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回答是:“他读错了3个字。”“她读得声音太低了。”“他读得没感情。”……我告诉学生,就算读得再不好,也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消除他对朗读的恐惧心理。以后,学生慢慢明白了,对于平时读得不错的同学,送他一句“你真棒!”“你很出色!”对于平时朗读不够理想的同学,可以送他一句“你能够坚持读完,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虽然读得很累,但我们知道你尽力了”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胜过千万句批评的话。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读,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有着非凡的魅力。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相信经过语文教师的努力,充满情感的读,定能在学生、老师、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2006年第4期.
[2]《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6期.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朱安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才智》2008年04期.
[5]易进.《真正的“书声琅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话》,《小学语文》2007年第卷第2期.
关键词:默读;朗读;范读;倾听;评价
一、默读——外静内动的和谐美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的默读速度:二年级下学期大约为150字/分钟,三年级大约为210字/分钟,四年级大约为250字/分钟,五年级大约为300字/分钟,六年级大约为350字/分钟,可见默读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默读,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了新问题。这样,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读书的注意性,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内涵,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1.读能提高阅读速度。由于默读没有了朗读的语句流畅、抑扬顿挫的要求,不必考虑发音、停顿、重音、语调等因素,仅有视觉和大脑的活动,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2.默读能促进思考。由于默读速度由着读者自己控制,这就有利于读者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以回过去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解疑,待明后再读下去。这样有利于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3.默读适用不同的阅读目的。默读作为人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逐句推敲的精读,也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而且它能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随时进行,故被人们广泛地运用,成为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朗读与想象并行——任思绪飞扬
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而学生的情意受到感染,身心受到陶冶亦需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如指导朗读《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弹奏《二泉映月》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学生的身心深受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启,脑海充盈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于音乐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达到“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三、范读与激情兼顾——吹皱一江春水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让老师动之以情地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丰富敏锐的感受力。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槐乡五月》这样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还在老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领悟,积蓄了丰富而致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一旦进入朗读实践时,“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会倾听——激发感情
我用鼓励和期待尝试着让学生来边听边赏,边听边想。每次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我要求其他学生首先要静心、耐心地听完别人的朗读,不要随便打扰,因为无声便是赞美。其次,我还让学生在倾听时加入一些动作或肢体语言。比如当那个学生读错或读得不连贯时,心里一定很紧张,我和其他的学生就给他一个真诚的、鼓励的眼神。当那个学生读得特别好时,我们就给他善意的微笑,或者点点头、眨眨眼。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设身处地地和朗读这一起感受和理解。
五、积极评价——赏识教育
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爱上朗读。获得是学生朗读水平提高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教会学生捧出你的心去赏识别人。及时肯定,我们要承认差异,肯定长处。如果我们发自内心首先给予肯定,则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当一个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回答是:“他读错了3个字。”“她读得声音太低了。”“他读得没感情。”……我告诉学生,就算读得再不好,也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消除他对朗读的恐惧心理。以后,学生慢慢明白了,对于平时读得不错的同学,送他一句“你真棒!”“你很出色!”对于平时朗读不够理想的同学,可以送他一句“你能够坚持读完,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虽然读得很累,但我们知道你尽力了”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胜过千万句批评的话。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读,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有着非凡的魅力。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相信经过语文教师的努力,充满情感的读,定能在学生、老师、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2006年第4期.
[2]《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6期.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朱安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才智》2008年04期.
[5]易进.《真正的“书声琅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话》,《小学语文》2007年第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