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模:最不该被时代遗忘的诗人之一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岁的人了,心脏上装有3个支架,平均每年最少一次住进医院,去检修那些与心脏一起跳动的“肉身”。
   还好,每次他都被死神丢弃,阎王爷手里勾列的名单中,次次都将“李发模”这三个字放回人间。
   每一次从手术台或重症室被推出来,或是躺在床上,醒来,床前站满焦急等候的学生和粉丝,然后,他眼尾一翘,咬牙切齿地说:“我又美美地睡了一觉,还没被收走。”
   那样子可爱极了。
   李发模被人们记住的三个理由:一是他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1979年),以一首长诗《呼声》刊发《诗刊》第2期闻名于世,轰动诗坛内外,被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被国内著名诗人叶延滨等称为“早叫的公鸡”;二是他凭着诗性与勤奋,斩获中国首届新诗奖(鲁迅文学奖前身),与贵州的何世光先生(短篇小说奖)一起,成为贵州改革开放以来最靓的两张文化名片;三是他50年来笔耕不辍,专攻“正能量”之诗,作品汗牛充栋,培养学生无数,桃李芬芳。
  作为近20年来一直在他身边当学徒、并得恩师宠爱的晚辈与学生,我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身上的“光环”,有时也检讨自己是否有“不尊”之嫌,又想,可能他更喜欢像我辈心怀尊师之情却又鲜活的氛围,让他开怀大笑,不是坏事。
   于是,近10年的近距离深交,他给了我另外的印象,如烙铁在脑间滋过。
   先生不畏惧心脏停止跳动,在每一首诗里彰显“培根铸魂”的初心。
   如果说“意、境、象、理”是诗歌的四个层次,发模先生的诗则是塔尖,他的诗与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从做人的、做诗的“意”出发,对时代疾苦的呼声,对诗歌文本的境界,再到诗句章节的意象,他为每一首信手拈来的诗做足了“理”的铺垫。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正是说清楚了培根铸魂,绝不能是“见物不见人”的浅尝辄止,只要用心读,或者坚持读发模先生近20年的诗作《除不尽的余数》《第三只眼睛》等,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他内心深处总是充满对民族和人类的担忧。于是,其诸多作品可以坐实“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他坚持培根铸魂的践行之路,尽管筚路蓝缕,但情真意切。
   他用最艰辛的脚步,抚摸到“巨变贵州”的脉搏。
   先生病重,行动轻手轻脚,热了冷了都不行,更主要是随时要保暖,防一些小病小痛,所以,他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免得家人担心牵挂。
   贵州省诗人协会成立6年了,不论寒暑,只要是协会的活动,那个准时赶到,并总穿着大头保暖鞋子、上下车都慢吞吞的慈祥老人发模先生从不缺席。开始,他还要讲话鼓劲,可后来,在各种场合讲话少了,他把话筒递给年轻人讲,他说:“大胆讲,只要是正能量的就放开讲。”所以,每次只要他在那里一坐,就是一尊菩萨,永远面带微笑和善意,以他的耳聪目明修订着我的喋喋不休。
   发模先生真的就是一有德有善之人。近年来,他承担了由贵州最具文化情怀的李裴先生总策划的“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20部长诗的文学指导,20部长诗啊,一年出版啊,70000多行啊……都要在这个重病的老人手里用一把尺子丈量。很多次在评审会上,他慢条细理的语气如跳动的血球,得靠他自己使劲打气才能握紧颤抖的手,指挥手中的笔,在每一本诗稿的封面上写下“需修改”“不过关”“可以”的字样……
   我會哭。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接到在我老家投资兴业的江苏诗人梅尔邀请,请他执笔为“十二背后”亲自操刀写一部长诗时,他没说半个“不”字,应声允下,并按期完成了长诗《王之背后》,成不朽之作。
   他说:据观察,自己活到120岁时有个坎儿,如果能抬着艰辛的脚步抚摸到“巨变贵州”的脉搏,就算迈不过去也是幸福的。
   他用铿锵有力的粗嗓为时代呐喊出最真实的声音。
   写到此事,大脑里蹦出他为时代“站台”的故事,微信里正有一幅幅他的照片刷屏,是他带队前往遵义市汇川区水灾现场调研的情景。
   我没在现场,但我见到他脸上的微笑,心里就特别舒坦。
   他就是一豁达的笑神。他说,要让那些受灾的百姓也跟着微笑;他说,我们用微笑战胜困难,困难就垂头丧气,反之,困难就更嚣张,更胆大妄为。
   先生常对我和郭思思说,对待生活必须微笑,诗歌必须微笑,“苦”是诗人要用舌头去尝的文字,否则写不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精品。
   记起2018年3月,从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李裴先生回到贵州,再次策划“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系列活动,作为贵州诗歌界泰斗的李发模又被请上“文学总指导”的上席,没有一分钱的稿酬、只有奉献,没有一丁点儿的好处、只有担当,没有一丝的阿谀奉承、只有让作品说话,他不知让多少在诗歌路上改变了初心的人汗颜与内疚。
   70岁的发模先生与创作队一起,已跑完11个贫困县市区,没有缺席一场。他总是第一个交出作业,总是谦逊地说:“作业交了,请小语修改。”
   发模先生的诗友文友多,有朋友打电话询问病情,他总是说:“要死讲不起,活着就好好活!”医生都特佩服他的达观。
   还听说,在家时有时晚上心脏难受,他总是合衣躺睡在客厅的长沙发上。问他为何,他说:“如果真的死了,也好让抬尸体的方便,免得转弯抹角。”他常说,要帮助他人活得比自己更好,自己才好。他还说:“70岁了,是老天爷恩赐,多活的每一天都是借用青年人的时空和地盘,要学会多听他们的劝说和呵斥。”他还说,若把70反过来读,是17岁,还不到成年的法定年龄,更需要听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远方朋友来拜访聊天品茶时,都对他在中国新诗的地位和贡献点赞,他自己说:“发模就是一个糟老汉,一点儿也不中用。”
   我却发现,正是这个“糟老汉”,至今为止,依然最愿意干的事儿有三:一是为红色主题站台;二是为年轻诗人鼓劲;三是为新时代挤奶式的诗写。
   当然,有时他也保持着沉默,或继续抽着烟。
其他文献
我名字里的水在大地奔流  我的名字在尘世  被水宠着 裹着 推着  人间两岸 满目青葱  一些词语 荡漾涟漪  一滴水轻  像风吹浮云 秋露  当水融于水或沸于血  他的重  沉入内心 水波不兴  过往的悲欢 沧海桑田  万物的枯荣充盈  一场大雨  翻开一本水一样的书  一场大雪  补好岁月的伤口  多年以后  我的名字落满尘土  我名字里的水 曲曲弯弯  还会在大地奔流  福泽草木 牛羊 秧苗
期刊
打开一部典藏的史书  张骞的马匹牵出一个叫西汉的朝代  带着桑的葱茏  始发长安 西出阳关  把茶叶和瓷器的春天  捎给西域的山水  战争 烽火熄灭  桑蚕还活着 丝绸未曾老去  又有驼铃盛开如冰山上的雪莲  人流集结 商贾风光  一带一路  把西域走成历史和传奇     古栈道  被马匹踏醒的疆域  狼烟四起 落红纷纷  盛载黄金和瓷器的马车  卷起万里红尘  每一个驿站都是灵魂的宿地  每一個
期刊
我孤独地躺在炉火的煎熬里  听着自己那颗流血的心在燃烧  从遥远的贝加尔湖远征来的狂风  翻山越岭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了银色     我想起旷野上那棵孤独的白杨  脱光了叶子,瑟缩地站在风中  没有月光和麻雀的陪伴  只有几只猫头鹰睁着诡秘的眼睛     我知道它绿叶葱葱时  百灵、喜鹊们都曾对它深情地歌唱  如今它落魄了却都飞得无影无踪  它还在渴望焕发新绿再次被百鸟追逐     年轮像辙印在
期刊
梁间燕  在乡下,它是唯一没被驯化的家鸟  它乐于与人共栖于一片瓦檐之下  从稻田里啄回软泥,从苇丛间衔来芦絮  垒砌与铺垫出一个温暖的泥巢  它从不像乡野的麻雀一样,与地坪里的鸡鸭  争食  也无需与猫狗抢道  它从朝向春天打开的窗子进进出出  一会儿攀在泥巢狭长的入口,一会儿停在老   屋门前的电线杆上  黑色的身影,缭绕出一团吉祥  母亲年年在堂屋的梁下悬一片青瓦  燕子年年就着瓦片修补被顽
期刊
春天在原地毫不停留  从北寺庄去宋庄  通2路电车舒缓行驶  乡间小路上热得满头大汗的  老嫂子提拎着一只公鸡  去看望坐月子的闺女  她在电话里叽里哇啦兴奋一路  公鸡透亮的瞳孔瞧着车窗外春天的  骄阳烈日,它短暂的快乐就像短暂的  春天毫不停留在原地——人来人往的城市  废掉嗓子的公鸡失语,一锅汤  打鸣在乡间的公鸡,不是因为一场瘟疫  而是另一个孩子的降临  它失望了的城市,它遍体鳞伤,它断
期刊
从前的雪花  从前的雪花  大于洁白  大朵大朵的  能驮起整个童年  那时没有玩具  只有雪花  这场雪是被谁撕碎的紙  不是第一场雪  也不是  最后一场  我捧在手心里的  那么轻,又冷  融化成水时  有旧年的味道  当我认真去读  ——这些雪  仅仅是一些被谁撕碎的纸  字迹已经荒芜  最狂野的旋律  天空流出纯白的血  那才是真正的雪  马蹄边开放的  那才是真正的花  北风喉咙里飞出
期刊
诗人之恋  诗只有一个现实:受难  波德莱尔证明过这一点。奥维德也会同意  我这个说法。  另一方面,這一现实也保障了一个事实:  诗歌是一门临危幸存的艺术  读的人少,厌恶的人  却很多  如同良知生了病,如同遥远年代的遗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宣称  享有对魔术无止境的垄断  该隐的训鹰术  我是这出类拔萃的动物的主人  它有残忍的爪子能抠出你的眼睛  有铁喙和钢牙  啃掉你的内脏  它唯一
期刊
北 山     在北山初秋的台阶上  落日试图以自己的圆满  忘掉无枝可栖的一生     薄暮时分 这山林的寂静  多么像我们五味杂陈的心        春 天     妹妹,你站在绸缎的水边,和花朵一起等我  我一路走,一路忍不住泪落     而你像一小块寂静,一小块阳光  心无旁骛,看我顶着风  过来与你抱头痛哭     玫 瑰     我们成不了玫瑰,我们只能成灰,成泥土  在泥土里,我们有
期刊
倒车镜  车行未及导航规定的路口  提前的右转或许是胜境,或是歧路  车轮拖着沥青的疼痛一路狂奔  标线总是在午后慵懒地数着罚单  我们迷恋沿途的风景  模糊了速度的暗叫和栅栏的阻隔  甚至忽视后视镜中疯狂的追逐  那些压线的随性和超车的自得  被语音提示一次次驳回  囿于击穿了精神的天空  我们在疾风中抽烟  应时应景哼着蓬头的歌  纠结于是否叫醒后座的亲王  后视镜中,他正睡得辛劳  紧皱的眉
期刊
与夕暮话晚年  1  与夕暮话晚年,黎明让给青春  内敛宁静  云浪不会淹死山峰,雾也抹不去峰岭  夜被弦月剪过,星星的补丁  补贴我踮望  踮起脚尖,松树上的松鼠  想吃初月的果果,它不知道  黑夜土壤培植的浩瀚……  人生一世,也就活了一个“人”字  2  诗是另一个我,笔给他人  一次次开门关门,产精神杂粮  身处边缘,头脑圆圆  思考是零  想以激情点回忆,点亮些许自知  上苍贴耳,对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