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诚忠,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
记 者:严教授,作为经营管理专家,您是如何看待中小企业的发展的?
严诚忠:厂长、经理具体怎么做,这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能提供,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照搬。当好厂长经理,办好一个企业,不可能直接从别人那里学到现成的套路。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在解决难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首先建议:要注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企业家决不是任命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企业家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企业的经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解决“怎么想”的问题远比学会“怎么做”重要得多。在信息化时代,求得企业发展,更多的是要求“动脑筋”和“动嘴巴”,也就是思考和沟通,而不仅仅是“埋头苦干”。
记 者:听说您1984年底就为温州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培训授课,您对“怎么想”的问题一定深有感触吧!
严诚忠:1989年,我在意大利讲学。那时,浙江温州人刚去那里开饭馆,那里的中国菜以粤菜为主。温州老板为了生存竞争而动脑筋,在饭馆门前打出“浙江第一菜”的招牌。我去品尝了这“第一菜”,不过就是传统的“咸菜炒带鱼”而已,可就因这菜名吸引顾客眼球,结果成了“点击率”最高的菜肴。正由于经营理念的领先,温州饭馆硬是挺下来,浙江菜后来在欧洲几乎取代了“粤菜”,成为中国菜的主打。
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懂得,信息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信息就像空气,每个人都能呼吸到空气,但有人非常珍惜它,而有人却因习以为常而无视它的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现代企业重要的是经营机会,要从经营资源转为经营机会,使人与财物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美国“9·11”事件后,卫生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家处于劣势的企业一位副总经理在困境中抓住机会,想出奇招:将仓库里卖不掉的卫生纸统统印上本·拉登的头像。由于适时地利用美国人对本·拉登的仇恨与愤怒心理,产品销售取得空前业绩。
记 者:您认为,应该注入哪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呢?
严诚忠:概括地说,大致有这么四大理念:一是把握企业健康发展的条件(如有作为的企业家,敢作敢为;主意与思路的提炼;人才与团队的组合;企业外环境的改善;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二是抓住经营机会(如机会与效益、良机与陷阱、危机与转化、关系与谋略等);三是适应变化与竞争(如企业变革与再造、以合作应对竞争压力、以创新引导持续发展、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四是改善管理作业(如目标设定、授权赋责、检测评价等)。前两点刚才我已举例谈了,下面再谈谈另外两点。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选择、竞争、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适应变化与竞争。要知道,市场变化往往是你想象不到的。如果你没有充分的准备,也许就会在变化面前手足无措,甚至败下阵来。
适应变化竞争,要实现“企业再造”,请注意这是国际新理念,并不仅仅是“资产重组”。要“以合作面对竞争”,努力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创新引导持续发展”,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对现在的不满、对未来的憧憬。从更高的境界来说,企业的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求把自己的长处做足做大,做出合理的决策。
说到改善管理作业,我想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注重的。我们倡导运用“GEM原理”:“G”为“目标设定”;“E”为“授权赋责”;“M”为“检测评价”。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为自己和下属设定目标,并做到目标适当;目标要分解到下级组织和员工,管理者要有权有责;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工作状况要经常检查评估。我感到,要改善管理效果,抓好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记 者:您是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积极开发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颇有研究,愿闻其详。
严诚忠:我有这样一种观点:“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成功也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人生的成功。积极开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照我看来,企业家的核心素质是:自强、诚信、多思、力行、善学、创新;关键员工的素质是:敬业、乐群、尽责、诚实、创新。
人的素质不仅仅看他有多少知识学问,而要看他能否不断地开发、创新,与时俱进。要知道,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辈出就意味着后一辈人才会否定前一辈人才。
管理无定势,成功靠创新;干得卖力,不如干得漂亮。关键在素质,真正的本事在独到的眼光和正确的判断。
最后,谈谈努力改善关系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发展来说,这个问题尤需关注。
一是公共关系(PR)。公共关系首先是一种管理意识,一种观念和文化。它是企业以公众为中心、以信息搜集和自身形象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传媒沟通为媒介,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哲学。其核心是解决企业生存的外环境问题,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喜爱。公关活动主要是推销你自己,争取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推销产品!
二是客户关系(GR)。客户是与企业利益休戚相关的“衣食父母”,企业必须与客户建立起相互依存的以交换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企业经营的艺术。现代企业非常重视长期稳定的客户群。
三是员工关系(IR)。在西方,员工关系又被称为“工业关系”。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英国主修“工业关系”,它主要是指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和谐的同舟共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企业与员工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只有解决好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分配、用人与开发机制等问题,企业才能获得真正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