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秋瑾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女性文学划时代蜕变的催生者和铺路人,在她身上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行动。从她的文学创作、文体革新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来审视其富于突破、敢于尝试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秋瑾;创作;突破;文体革新;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2-0012-05
一
近代革命史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女革命家是秋瑾,近代文坛上以诗歌宣传革命,唤起民众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秋瑾。鉴湖女侠秋瑾,这个熠熠闪光的名字不仅以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而闻名,更以近代独具特色的女诗人而著称。
多愁善感、抑郁忧伤是以往女性文学创作主体最为鲜明的基本性格特征。历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多为弱者的悲吟。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分外惨烈,他们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是那些有机会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可以舞文弄墨的女性,虽然物质生活往往较一般下层劳动妇女为优,但在封建压迫下依然不过是男人的附庸。卑下的生活地位,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她们极少可能有开阔的视野、舒展的襟怀。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才女们大多具有敏于感应而又怯于感应的审美心理特征,迎风落泪、对月伤怀式的情感抒发,在创作中占有相当比重,尤其以南北朝为界。南北朝以前的女性作品大多是她们不幸生活的写照,像卓文君、蔡琰一流人的作品中,没有一丝谄媚。南北朝以后则不然,就像侯夫人的许多幽怨诗,无处不是在表现她与男性交往的失败;至若李季兰、鱼玄机、薛涛一流人,她们的做诗仿佛专为了谄媚男性。至若明清两朝女诗人和词家,可以车载斗量,但她们大多是为了要博得男性称赞她们“风雅”而作。她们在谄媚男性失败时,又把文学当作泄怨的工具。有时情不自禁,和男性没有交接的机会,于是文学又做了她们和男性交流的工具。至于青楼妓女的做诗、作词,更是为了要取悦男子,或自己作来唱给男性听,以便从他身上取得物质回报。在封建社会中,皇后可谓母仪天下,人中龙凤,可一旦皇帝移情别恋,皇后也不得不抛开一国之母的尊贵身份,以求皇帝宠幸。以辽国萧皇后为例,她本是“三千宠爱于一身”,但因屡次进谏而遭道宗皇帝冷落。为唤起皇帝的怜爱之情,她写下香艳无比的《回心院》词十首,被之弦管,以寓望幸之意。贵为皇后之尊尚且如此,一般女子的情感地位可想而知。
秋瑾则不同,作为一位选择了新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道路的新女性,她的文学创作同样呈现出新的面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如果我们联系秋瑾留日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实际来看,就会真切感受到其文学创新是伴随着思想解放和革命实践而逐渐展开的。她虽然还不可能创造出崭新的文学形式,但新名词、新语句、新境界、新风格、新情趣已在后期创作中随处可见,形成主流,其内容之新亦自不待言。她的白话文创作在五四之前的著名作家中是最富实绩的。她的“歌行体”是一种最接近白话新诗的过渡形式。她的词作豪放凌厉,不让须眉;她的弹词一洗幽怨,高唱入云,以文学性最强的诗词作品而言,秋瑾笔下的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完全不同于旧时代深闭幽闺的思妇或境遇悲惨的弃妇形象,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的新女性。
二
秋瑾的诗文体现了男女关系的平等与自然。
她一反以往女性创作中迎奉男性的传统心态,以革命同志的态度对待男性,如在《吊吴烈士樾》中大呼:“死殉同胞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赴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秋瑾把自己和烈士同看作炎黄子孙,并非男女有别,因此在《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中,作者不仅欲为英雄进一箸,而且扬言在“他年独立旗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与明清之际出现的一些女子弹词作品,如《再生缘》、《笔生花》等不同,她们是让女主人公“借”一套男儿装去梦幻一场,表面的雄强掩盖下的仍是弱者的灵魂。而秋瑾则不然,她不仅在作品中抒壮志,写壮词,而且行动上大胆向世俗挑战,她以男子为参照要求社会权利,承担社会责任,却又不仅限于外在的模仿,而是基于女性人格意识觉醒所产生的内在力量,以自己英雄豪侠的性格入诗,十分自然地铸就刚健遒劲的篇章。
秋瑾自幼胸襟开阔,不同于一般闺秀。她“十一岁已会做诗,常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诗词集,吟哦不已①”,稍长,“有女才子之称”②。她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并“慕朱家、郭解为人”③,引历代女英雄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等为同调,曾学习武艺,且又好酒。酒酣之时,或悲歌击节,或拔剑起舞,一派豪侠之气。她“赋性质直,胸无宿物”④,“忼爽明决,意气自雄”⑤,“遇有不达时务者,往往面斥,不稍假借”⑥;如其诗文所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胆肝,因人常热”(《满江红小住京华》);“身无傲骨,而苦乏媚容,于时世而行右道,处冷地而举热肠”(《致琴文书》),自知“非下愚者,岂甘与世浮沉,碌碌而终者?”(《致秋誉章书》)这些性格特征,自然在秋瑾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她只身东渡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成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都议员。在革命斗争中,她身先士卒,亲自参加炸药研制,武装斗争,并且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甚至时刻抱定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正是因为这位女英雄无论从思想上、个性上,抑或是风度上、行动上从未有输给男性的地方,所以她对待男性的态度才能自然、平等,反映到诗文创作中自然与以往谄媚男性的诗作不同。
三
秋瑾诗作的情感更为博大、深邃、浓郁、强烈。因为她广泛地接触社会并积极投身社会革命,从而创造了不同于以往女性创作主体自我封闭式的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
旧时才女们多被禁锢在深宫大院之中,她们除了体验和品尝个体生命的细腻之外,极少关心自身以外的社会生活。秋瑾则不同,她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开始渗透的时代,封闭型的闺阁生活受到冲击,思维触角有机会伸向较为广阔的社会,这就为产生较之传统女性深广得多的忧患意识提供了可能。 甲午战争失败,惯以江山赠人的清政府摇尾降之,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继而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城惨遭洗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又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祖国濒临灭亡。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秋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亡国的危机更激发了她对清政府的不满,她将自己极度的忧愤倾注到《杞人忧》这首诗中:“幽燕烽火几时收?问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同年,在《感事》诗中又有“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之语,爱国激情愈加强烈。然而,面对清政府的妥协、腐败,祖国惨遭瓜分的现实,秋瑾并没有悲观徘徊,灰心丧气,对祖国真挚的爱,增长了她战斗的智慧和勇气。她写道:“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 “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州。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宝刀歌》)反映了诗人一踏上探索拯救祖国危亡的道路,便主张用革命的办法完成改造祖国的历史任务。这里诗与人合一,诗的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正表明了诗人的神采飞扬,热血沸腾,气吞山河目无此虏!
随着秋瑾革命思想的发展,此类主题的诗作有了更为激进的革命内容。东渡之后,她的篇篇作品都铭记着一个革命战士勇往直前、献身革命的誓言,响彻着一个革命者为争取民族解放,号召人民战斗的呼声。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她不惜牺牲一切,她高呼: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归国途中,诗人从日俄地图上看到国土被吞并,触目惊心,悲愤异常,决心以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完整,“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多么勇敢和震撼人心的声音!南宋陆游曾以“位卑未敢忘国忧”表达爱国士大夫的情怀。秋瑾身为女子,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自然更加卑微,却同样时刻以民族命运为念,表现出以国为家,以身许天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抒情主体形象,正是以其博大、深邃、浓郁、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而动人心,震撼人心。
四
秋瑾诗作中有两个极富特色的意象,即前期的“花”意象和后期的“刀剑”意象。
在以往的闺阁诗文中,咏花之作频频见之,而且不乏佳作,如清代散曲家吴绡曾有《黄莺儿》十首,皆为题画咏花之作,写得生动娇艳,但脂粉气过重,而且过于柔媚香艳。秋瑾写花则不同,她笔下的花大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依、钢骨自强的品格,英姿飒爽,不让群芳,与秋瑾其人“生平忼爽明决,义气自雄”⑦的风格相一致。它们是诗人人格的再现:“平生不籍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九畹齐栽品独优”“羞伍凡葩斗艳俦”(《兰花》);“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晓风”(《菊》);“国色由来夸素面,淡泊风前有异香”(《水仙花》);开遍江南第一枝,不与夭桃一例娇(《梅》);“本是瑶台第一枝,谪来尘世具芳姿”(《梅十章》)……从这些咏花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胸襟的高洁不凡和情操的高标独立。
在众花之中,诗人尤其偏爱梅花,《秋瑾集》中以咏梅为题的诗作就有十四首之多。因为梅的疏淡、孤寂和高标自赏,诗人们常常为其抹上一层淡淡的神秘和出世的色彩。林和靖《山园小梅》二首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以及姜夔的《暗香》、《疏影》,着力表现的都离不开梅的孤寂和幽独。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为寒梅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叹息。近代以写梅著称、被人称为“白梅和尚”的八指头陀释寄禅,更有《咏白梅》云:“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容。孤烟淡将夕,弱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在这些诗文中,梅似乎已被隔绝而不食人间烟火。秋瑾咏梅,也不离梅的 “独立自怜标格异”(《白梅》)。但她在诗词中同时还寄托一股积极、进取、抗争和入世的锐念。“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梅》)。梅不但品最高,且是有人赏的。《梅十章》虽也为梅“天涯沦落无人惜”而叹息,但更为诗人着意颂赞的却是梅的“冰姿不怕风雪侵”“肯教富贵负初心”。换句话说,秋瑾咏梅,不仅赞叹了梅的不随世俗,更歌颂了梅与世俗斗争的意志以及终为人赏的信念。从秋瑾前期以“花”为意象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她诗意的奇警和风格的清新。
在其后期创作中,刀剑则为主要意象,至今存有《宝刀歌》、《宝剑歌》、《剑歌》、《红毛刀歌》等数首。她慷慨放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目的是“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一洗数千百年国史奇羞”(《宝刀歌》),表达“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豪迈气概。她那“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对酒》)的激越情怀,“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宝刀歌》)的忠肝义胆,“誓将死里求生路”“痛饮黄龙自由酒”(《秋风曲》)的豪情壮志,“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泛东海歌》)的侠骨雄风……句句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秋瑾后期诗作中之所以会有刀剑这个奇特的意象,一方面因为她“生平伉爽明决,意气自雄”“尤好剑侠传,幕朱家、郭解为人”⑧,而且常“沉酣以往,不觉悲歌击节,抚剑起舞,气复壮甚”⑨。她还精于制造炸药、拆雷管等技术。至于运筹帷幄于股掌之中,号令三军操练于校场之上,统帅义军鏖战于血火之中,其“竞雄”本色更使战友敬重,领袖信任。她的性格和行动使她能够接触刀剑,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与革命之中,这是其创作“宝刀诗”的前提。
另一方面,秋瑾在战斗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对外投降卖国,已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要拯救祖国必须拿起武器,以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秋瑾诗中的刀剑已成为武装斗争的象征。以《宝刀歌》为例,这首长歌开头就以痛惜、凝重的感情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积弱不振的现状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眼前,接着进入对祖国悠久历史的深情追忆: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不仅有创业的艰辛,更有屡遭外患的悲痛。这时诗人笔锋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尖锐地披露了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危亡的现状。“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诗人的感情骤然高昂,如异军突起。顿觉英气逼人,仿佛看到诗人挥刀上阵,于百万军中斩将靡旗的豪迈雄姿和奇智大勇。“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精辟地道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拯救祖国这一真理。 就表现手法而言,秋瑾的刀剑诗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奇想:“宝刀如雪光如电,精铁熔成经百炼。出匣铿然怒欲飞,夜深疑共蛟龙战。入手风雷绕腕生,眩精射面色营营。山中猛虎闻应遁,海上长鲸见亦惊。”(《日本铃木文学士宝刀歌》) “抽天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锋三寸阴风号。”(《红毛刀歌》)这些雄奇瑰丽的想象,使她的诗歌比喻警辟,境界奇险,神采飞扬,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秋瑾毕生在宝刀上寄托着中华腾飞的宏愿,而她自己就恰如一柄出匣怒飞的宝刀,使封建社会的 “魍魉惊避魑魅逃”(《红毛刀歌》)。她用爱国主义的激情与热血谱写的诗章更似精铁熔成千锤百炼的宝刀,无情地扫荡着旧世界的妖风迷雾。秋瑾的诗歌豪放雄奇,奇丽清新。这种风格的形成无疑是因为她将革命家与诗人融为一体,集于一身。在她身上既有革命家叱咤风云的胆识与气魄,又有诗人清新瑰丽的浪漫主义奇想,因此她的诗歌往往是于俊秀中显示刚健,在奇丽中透出英挺,气势非凡,独具一格。
五
秋瑾诗文创作中还有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其中有几乎所有古代女性作家都不曾提及甚至不曾想到过的内容男女平权和妇女解放思想。
第一,秋瑾在诗文中批判了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旧观念、旧习俗。她的《题芝龛记》几首对古今女英雄进行热情讴歌,明确呼吁“莫重男儿薄女儿”。在《满江红》词里,列举出巾帼英杰,对比男子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峨眉队里,时闻杰出。”在《勉女权歌》中说:“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并批判妇女缠足自戕的陋俗,“放足湔除千载毒,热心唤起百花魂”(《有怀》),“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满江红》)。第二,秋瑾明确提出“男女平权”的口号:“男女平权天赋就” (《勉女权歌》)“廿纪风云竞争烈,唤回闺梦说平权”(《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二首》)。她把妇女解放思想的希望放到妇女自身起来奋争上,她在《望海潮送孙彦安、孙多昆二姊回国》词中说:“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诗中说:“我欲期君为女杰,莫抛心力苦吟诗”。鼓励女子投身革命,莫尚空谈。在《鹧鸪天》词中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把妇女解放运动同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诗中说:“欲从大地拯危局,先向同胞说爱群。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在《柬徐寄尘》诗中说:“祖国沦亡已如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只愁转眼瓜分惨,百首空成花蕊词。”一再号召全国女界结成团体,学习欧美妇女奋斗自拔,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秋瑾诗歌内容上最大的突破也正在于此。
总之,作为革命家,秋瑾是第一位为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而献身的女性;作为文学家,秋瑾则是中国妇女文学划时代蜕变的催生者和铺路人;作为一个女性,她则是用生命去追寻自由的精灵。她的一生短暂但不乏华彩,她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她“竞雄”的生命。
注释:
① ② 徐双韵记秋瑾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③ ⑤ ⑦ ⑧ ⑨ 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转引自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187-189
④ 秋宗章六六私乘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⑥ 吴芝瑛秋女士传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Abstract:Qiu Jin is a famou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 great pioneer in women′s liberation and female literature. She had the courag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hole world. This article is a penetrating study of Qiu Jin′s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breakthrough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her literature creations, her theory of reforming literary styles, and, her thought and actions of women′s liberation.
Key words:Qiu Jin;creations;breakthrough;reform of literary style; the women′s liberation
【责任编辑 罗 雪】
关键词:秋瑾;创作;突破;文体革新;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2-0012-05
一
近代革命史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女革命家是秋瑾,近代文坛上以诗歌宣传革命,唤起民众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秋瑾。鉴湖女侠秋瑾,这个熠熠闪光的名字不仅以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而闻名,更以近代独具特色的女诗人而著称。
多愁善感、抑郁忧伤是以往女性文学创作主体最为鲜明的基本性格特征。历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多为弱者的悲吟。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分外惨烈,他们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是那些有机会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可以舞文弄墨的女性,虽然物质生活往往较一般下层劳动妇女为优,但在封建压迫下依然不过是男人的附庸。卑下的生活地位,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她们极少可能有开阔的视野、舒展的襟怀。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才女们大多具有敏于感应而又怯于感应的审美心理特征,迎风落泪、对月伤怀式的情感抒发,在创作中占有相当比重,尤其以南北朝为界。南北朝以前的女性作品大多是她们不幸生活的写照,像卓文君、蔡琰一流人的作品中,没有一丝谄媚。南北朝以后则不然,就像侯夫人的许多幽怨诗,无处不是在表现她与男性交往的失败;至若李季兰、鱼玄机、薛涛一流人,她们的做诗仿佛专为了谄媚男性。至若明清两朝女诗人和词家,可以车载斗量,但她们大多是为了要博得男性称赞她们“风雅”而作。她们在谄媚男性失败时,又把文学当作泄怨的工具。有时情不自禁,和男性没有交接的机会,于是文学又做了她们和男性交流的工具。至于青楼妓女的做诗、作词,更是为了要取悦男子,或自己作来唱给男性听,以便从他身上取得物质回报。在封建社会中,皇后可谓母仪天下,人中龙凤,可一旦皇帝移情别恋,皇后也不得不抛开一国之母的尊贵身份,以求皇帝宠幸。以辽国萧皇后为例,她本是“三千宠爱于一身”,但因屡次进谏而遭道宗皇帝冷落。为唤起皇帝的怜爱之情,她写下香艳无比的《回心院》词十首,被之弦管,以寓望幸之意。贵为皇后之尊尚且如此,一般女子的情感地位可想而知。
秋瑾则不同,作为一位选择了新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道路的新女性,她的文学创作同样呈现出新的面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如果我们联系秋瑾留日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实际来看,就会真切感受到其文学创新是伴随着思想解放和革命实践而逐渐展开的。她虽然还不可能创造出崭新的文学形式,但新名词、新语句、新境界、新风格、新情趣已在后期创作中随处可见,形成主流,其内容之新亦自不待言。她的白话文创作在五四之前的著名作家中是最富实绩的。她的“歌行体”是一种最接近白话新诗的过渡形式。她的词作豪放凌厉,不让须眉;她的弹词一洗幽怨,高唱入云,以文学性最强的诗词作品而言,秋瑾笔下的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完全不同于旧时代深闭幽闺的思妇或境遇悲惨的弃妇形象,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的新女性。
二
秋瑾的诗文体现了男女关系的平等与自然。
她一反以往女性创作中迎奉男性的传统心态,以革命同志的态度对待男性,如在《吊吴烈士樾》中大呼:“死殉同胞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赴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秋瑾把自己和烈士同看作炎黄子孙,并非男女有别,因此在《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中,作者不仅欲为英雄进一箸,而且扬言在“他年独立旗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与明清之际出现的一些女子弹词作品,如《再生缘》、《笔生花》等不同,她们是让女主人公“借”一套男儿装去梦幻一场,表面的雄强掩盖下的仍是弱者的灵魂。而秋瑾则不然,她不仅在作品中抒壮志,写壮词,而且行动上大胆向世俗挑战,她以男子为参照要求社会权利,承担社会责任,却又不仅限于外在的模仿,而是基于女性人格意识觉醒所产生的内在力量,以自己英雄豪侠的性格入诗,十分自然地铸就刚健遒劲的篇章。
秋瑾自幼胸襟开阔,不同于一般闺秀。她“十一岁已会做诗,常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诗词集,吟哦不已①”,稍长,“有女才子之称”②。她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并“慕朱家、郭解为人”③,引历代女英雄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等为同调,曾学习武艺,且又好酒。酒酣之时,或悲歌击节,或拔剑起舞,一派豪侠之气。她“赋性质直,胸无宿物”④,“忼爽明决,意气自雄”⑤,“遇有不达时务者,往往面斥,不稍假借”⑥;如其诗文所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胆肝,因人常热”(《满江红小住京华》);“身无傲骨,而苦乏媚容,于时世而行右道,处冷地而举热肠”(《致琴文书》),自知“非下愚者,岂甘与世浮沉,碌碌而终者?”(《致秋誉章书》)这些性格特征,自然在秋瑾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她只身东渡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成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都议员。在革命斗争中,她身先士卒,亲自参加炸药研制,武装斗争,并且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甚至时刻抱定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正是因为这位女英雄无论从思想上、个性上,抑或是风度上、行动上从未有输给男性的地方,所以她对待男性的态度才能自然、平等,反映到诗文创作中自然与以往谄媚男性的诗作不同。
三
秋瑾诗作的情感更为博大、深邃、浓郁、强烈。因为她广泛地接触社会并积极投身社会革命,从而创造了不同于以往女性创作主体自我封闭式的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
旧时才女们多被禁锢在深宫大院之中,她们除了体验和品尝个体生命的细腻之外,极少关心自身以外的社会生活。秋瑾则不同,她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开始渗透的时代,封闭型的闺阁生活受到冲击,思维触角有机会伸向较为广阔的社会,这就为产生较之传统女性深广得多的忧患意识提供了可能。 甲午战争失败,惯以江山赠人的清政府摇尾降之,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继而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城惨遭洗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又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祖国濒临灭亡。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秋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亡国的危机更激发了她对清政府的不满,她将自己极度的忧愤倾注到《杞人忧》这首诗中:“幽燕烽火几时收?问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同年,在《感事》诗中又有“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之语,爱国激情愈加强烈。然而,面对清政府的妥协、腐败,祖国惨遭瓜分的现实,秋瑾并没有悲观徘徊,灰心丧气,对祖国真挚的爱,增长了她战斗的智慧和勇气。她写道:“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 “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州。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宝刀歌》)反映了诗人一踏上探索拯救祖国危亡的道路,便主张用革命的办法完成改造祖国的历史任务。这里诗与人合一,诗的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正表明了诗人的神采飞扬,热血沸腾,气吞山河目无此虏!
随着秋瑾革命思想的发展,此类主题的诗作有了更为激进的革命内容。东渡之后,她的篇篇作品都铭记着一个革命战士勇往直前、献身革命的誓言,响彻着一个革命者为争取民族解放,号召人民战斗的呼声。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她不惜牺牲一切,她高呼: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归国途中,诗人从日俄地图上看到国土被吞并,触目惊心,悲愤异常,决心以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完整,“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多么勇敢和震撼人心的声音!南宋陆游曾以“位卑未敢忘国忧”表达爱国士大夫的情怀。秋瑾身为女子,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自然更加卑微,却同样时刻以民族命运为念,表现出以国为家,以身许天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抒情主体形象,正是以其博大、深邃、浓郁、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而动人心,震撼人心。
四
秋瑾诗作中有两个极富特色的意象,即前期的“花”意象和后期的“刀剑”意象。
在以往的闺阁诗文中,咏花之作频频见之,而且不乏佳作,如清代散曲家吴绡曾有《黄莺儿》十首,皆为题画咏花之作,写得生动娇艳,但脂粉气过重,而且过于柔媚香艳。秋瑾写花则不同,她笔下的花大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依、钢骨自强的品格,英姿飒爽,不让群芳,与秋瑾其人“生平忼爽明决,义气自雄”⑦的风格相一致。它们是诗人人格的再现:“平生不籍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九畹齐栽品独优”“羞伍凡葩斗艳俦”(《兰花》);“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晓风”(《菊》);“国色由来夸素面,淡泊风前有异香”(《水仙花》);开遍江南第一枝,不与夭桃一例娇(《梅》);“本是瑶台第一枝,谪来尘世具芳姿”(《梅十章》)……从这些咏花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胸襟的高洁不凡和情操的高标独立。
在众花之中,诗人尤其偏爱梅花,《秋瑾集》中以咏梅为题的诗作就有十四首之多。因为梅的疏淡、孤寂和高标自赏,诗人们常常为其抹上一层淡淡的神秘和出世的色彩。林和靖《山园小梅》二首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以及姜夔的《暗香》、《疏影》,着力表现的都离不开梅的孤寂和幽独。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为寒梅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叹息。近代以写梅著称、被人称为“白梅和尚”的八指头陀释寄禅,更有《咏白梅》云:“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容。孤烟淡将夕,弱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在这些诗文中,梅似乎已被隔绝而不食人间烟火。秋瑾咏梅,也不离梅的 “独立自怜标格异”(《白梅》)。但她在诗词中同时还寄托一股积极、进取、抗争和入世的锐念。“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梅》)。梅不但品最高,且是有人赏的。《梅十章》虽也为梅“天涯沦落无人惜”而叹息,但更为诗人着意颂赞的却是梅的“冰姿不怕风雪侵”“肯教富贵负初心”。换句话说,秋瑾咏梅,不仅赞叹了梅的不随世俗,更歌颂了梅与世俗斗争的意志以及终为人赏的信念。从秋瑾前期以“花”为意象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她诗意的奇警和风格的清新。
在其后期创作中,刀剑则为主要意象,至今存有《宝刀歌》、《宝剑歌》、《剑歌》、《红毛刀歌》等数首。她慷慨放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目的是“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一洗数千百年国史奇羞”(《宝刀歌》),表达“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豪迈气概。她那“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对酒》)的激越情怀,“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宝刀歌》)的忠肝义胆,“誓将死里求生路”“痛饮黄龙自由酒”(《秋风曲》)的豪情壮志,“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泛东海歌》)的侠骨雄风……句句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秋瑾后期诗作中之所以会有刀剑这个奇特的意象,一方面因为她“生平伉爽明决,意气自雄”“尤好剑侠传,幕朱家、郭解为人”⑧,而且常“沉酣以往,不觉悲歌击节,抚剑起舞,气复壮甚”⑨。她还精于制造炸药、拆雷管等技术。至于运筹帷幄于股掌之中,号令三军操练于校场之上,统帅义军鏖战于血火之中,其“竞雄”本色更使战友敬重,领袖信任。她的性格和行动使她能够接触刀剑,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与革命之中,这是其创作“宝刀诗”的前提。
另一方面,秋瑾在战斗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对外投降卖国,已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要拯救祖国必须拿起武器,以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秋瑾诗中的刀剑已成为武装斗争的象征。以《宝刀歌》为例,这首长歌开头就以痛惜、凝重的感情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积弱不振的现状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眼前,接着进入对祖国悠久历史的深情追忆: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不仅有创业的艰辛,更有屡遭外患的悲痛。这时诗人笔锋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尖锐地披露了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危亡的现状。“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诗人的感情骤然高昂,如异军突起。顿觉英气逼人,仿佛看到诗人挥刀上阵,于百万军中斩将靡旗的豪迈雄姿和奇智大勇。“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精辟地道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拯救祖国这一真理。 就表现手法而言,秋瑾的刀剑诗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奇想:“宝刀如雪光如电,精铁熔成经百炼。出匣铿然怒欲飞,夜深疑共蛟龙战。入手风雷绕腕生,眩精射面色营营。山中猛虎闻应遁,海上长鲸见亦惊。”(《日本铃木文学士宝刀歌》) “抽天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锋三寸阴风号。”(《红毛刀歌》)这些雄奇瑰丽的想象,使她的诗歌比喻警辟,境界奇险,神采飞扬,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秋瑾毕生在宝刀上寄托着中华腾飞的宏愿,而她自己就恰如一柄出匣怒飞的宝刀,使封建社会的 “魍魉惊避魑魅逃”(《红毛刀歌》)。她用爱国主义的激情与热血谱写的诗章更似精铁熔成千锤百炼的宝刀,无情地扫荡着旧世界的妖风迷雾。秋瑾的诗歌豪放雄奇,奇丽清新。这种风格的形成无疑是因为她将革命家与诗人融为一体,集于一身。在她身上既有革命家叱咤风云的胆识与气魄,又有诗人清新瑰丽的浪漫主义奇想,因此她的诗歌往往是于俊秀中显示刚健,在奇丽中透出英挺,气势非凡,独具一格。
五
秋瑾诗文创作中还有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其中有几乎所有古代女性作家都不曾提及甚至不曾想到过的内容男女平权和妇女解放思想。
第一,秋瑾在诗文中批判了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旧观念、旧习俗。她的《题芝龛记》几首对古今女英雄进行热情讴歌,明确呼吁“莫重男儿薄女儿”。在《满江红》词里,列举出巾帼英杰,对比男子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峨眉队里,时闻杰出。”在《勉女权歌》中说:“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并批判妇女缠足自戕的陋俗,“放足湔除千载毒,热心唤起百花魂”(《有怀》),“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满江红》)。第二,秋瑾明确提出“男女平权”的口号:“男女平权天赋就” (《勉女权歌》)“廿纪风云竞争烈,唤回闺梦说平权”(《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二首》)。她把妇女解放思想的希望放到妇女自身起来奋争上,她在《望海潮送孙彦安、孙多昆二姊回国》词中说:“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诗中说:“我欲期君为女杰,莫抛心力苦吟诗”。鼓励女子投身革命,莫尚空谈。在《鹧鸪天》词中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把妇女解放运动同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诗中说:“欲从大地拯危局,先向同胞说爱群。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在《柬徐寄尘》诗中说:“祖国沦亡已如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只愁转眼瓜分惨,百首空成花蕊词。”一再号召全国女界结成团体,学习欧美妇女奋斗自拔,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秋瑾诗歌内容上最大的突破也正在于此。
总之,作为革命家,秋瑾是第一位为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而献身的女性;作为文学家,秋瑾则是中国妇女文学划时代蜕变的催生者和铺路人;作为一个女性,她则是用生命去追寻自由的精灵。她的一生短暂但不乏华彩,她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她“竞雄”的生命。
注释:
① ② 徐双韵记秋瑾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③ ⑤ ⑦ ⑧ ⑨ 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转引自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187-189
④ 秋宗章六六私乘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⑥ 吴芝瑛秋女士传转引自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62
Abstract:Qiu Jin is a famou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 great pioneer in women′s liberation and female literature. She had the courag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hole world. This article is a penetrating study of Qiu Jin′s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breakthrough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her literature creations, her theory of reforming literary styles, and, her thought and actions of women′s liberation.
Key words:Qiu Jin;creations;breakthrough;reform of literary style; the women′s liberation
【责任编辑 罗 雪】